居庸關長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居庸關長城[1],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北京旅遊局評定的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昌平縣城以北20千米的峽谷中。
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達嶺長城20公里,地形險要,是長城重要的關隘。2013年2月居庸關景區泮宮牌坊處的兩個漢白玉的柱頭獸被盜走,2013年5月趙某等四人因涉嫌盜竊罪,已被批准逮捕。
居庸關長城建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山谷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鬱,山花爛漫,景色瑰麗,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居庸關的中心還保存着一個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台「雲台」。在元朝時,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於元末明初被毀。三塔被毀後,在此台上又建一院「泰安寺」,此寺於清康熙年間被火焚毀,只剩下這個基座——雲台。雲台的券門內,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姿態傳神;還刻有梵文、藏文、蒙文、維吾爾文、西夏文、漢文六種文字組成的佛經。
關城呈圓周封閉形,長4142米,團狀長城內既有供學習的泮宮和疊翠書院,也有商賈行走的買賣街;不僅有專供參拜的城隍廟,而且有特為迎駕的行宮。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逐漸荒廢。1992年昌平縣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為保護文物,對關城建築進行了全面修復,再現了昔日的雄姿。
地理環境
早在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居庸疊翠」之名即已被列入「燕山八景」之一。1982年,居庸關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價值,被劃入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保護區,成為其中重要的景點。
居庸關長城在北京昌平縣境內,距北京市區60公里,是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形勢險要。然而,這個漢代關始設立的開口,歷盡滄桑,殘損嚴重,漸漸失去公眾的關注。歷時4年、耗資上億元的居庸關長城修復工程已竣工,居庸關長城已於1998年3月正式對遊人開放。
遊覽居庸關主要是觀賞那高大雄偉的關城和連綿起伏的垛口,以及雲台精美石雕。
關城:明代居庸關有南北兩個外圍關口,南邊的叫南口,北邊的為八達嶺口(北口),關城就設在南口北邊的峽谷(關淆)中。城設南北門,南門築有瓮城,一條困喉通道穿入南北門。關城兩旁高山聳立,重因疊蟑,林木蔥鬱,早在800多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
雲台:在關城的中心,有一座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台,名為「雲台」,建於元代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原是建築物的台基,台上先後建有過街塔、泰安寺,現僅存星座。雲台的雕刻集中在券門和券洞內。券門雨側到有金剛杵及各種獸類浮雕,正中刻有金翅鳥王;券洞內壁有四六天王浮雕及漢、藏、回、蒙、梵、西夏6種文字所到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券頂布滿曼陀羅花及小佛像,雕刻極為精緻。
名字由來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縣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漢代沿稱,此後各代仍稱居庸關口這裡山巒間花木郁茂蔥蘢,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疊翠」之稱。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郁茂、山鳥爭鳴,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居庸關長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