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尾生之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尾生之信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典出战国·庄周《庄子·盗跖》。 这则成语是说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用以比喻坚守信约,至死不渝或固执而不知变通的守信。其自身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宾语等。 [1]

网易订阅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尾生之信”比喻坚守信约,至死不渝或固执而不知变通的守信。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等。 运用示例 宋代程颢、程颐《二程全书·粹言二》:“好恶失其宜,是非乱其真,虽有尾生之信,曾子之孝,吾弗贵也。”

成语出处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战国·庄周《庄子·盗跖》) 后人据此典故提炼出成语“尾生之信”,亦作“尾生抱柱”。

成语故事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 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意,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谎言也有美丽的。 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 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原约定城外桥下,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最终被活活淹死。 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成语寓意

这则典故中痴情的尾生为守约而甘心淹死,表明了爱情的力量之大。同时尾生用他的死向世人宣告:“信约重于生命”。对尾生之死,古人褒贬不一。倾力褒者,政客、儒人、浪漫的文人骚客,并希望人们效法尾生守约不变,不惜送命。南朝萧衍感慨:“当信抱梁期,莫听回风音。”唐代李白赞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清人黄景仁颂曰:“抱柱曾惭桥下期,买舟未果山阴访。”而庄子、苏秦等人,对此嗤之以鼻。苏秦说,所谓尾生守信仅为谋一己私情,全不顾念他人,枉丢性命,涉“伪信”之嫌。庄子贬之更甚,认为“尾生溺死,信之患也”,与“猪狗相类”,此“信”狗屁不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