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尾生之信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典出戰國·莊周《莊子·盜跖》。 這則成語是說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樑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用以比喻堅守信約,至死不渝或固執而不知變通的守信。其自身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賓語等。 [1]

網易訂閱

目錄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尾生之信」比喻堅守信約,至死不渝或固執而不知變通的守信。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等。 運用示例 宋代程顥、程頤《二程全書·粹言二》:「好惡失其宜,是非亂其真,雖有尾生之信,曾子之孝,吾弗貴也。」

成語出處

「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戰國·莊周《莊子·盜跖》) 後人據此典故提煉出成語「尾生之信」,亦作「尾生抱柱」。

成語故事

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與聖人孔子是同鄉。尾生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鄉八鄰的普遍讚譽。 有一次,他的一位親戚家裡醋用完了,來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沒有醋,但他並不回絕,便說:「你稍等一下,我裡屋還有,這就進去拿來。」尾生悄悄從後門出去,立即向鄰居借了一壇醋,並說這是自己的,就送給了那位親戚。 孔子知道這件事後,批評尾生為人不誠實,有點弄虛作假。尾生卻不以為意,他認為幫助別人是應該的,雖然說了謊,但出發點是對的,謊言也有美麗的。 後來,尾生遷居梁地(今陝西韓城南)。他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君子淑女,私訂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姑娘決定背着父母私奔,隨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 那一天,兩人約定在韓城外的一座木橋邊會面,雙雙遠走高飛。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上等候。不料,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怒吼,雷鳴電閃,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發,滾滾江水裹挾泥沙席捲而來,淹沒了橋面,沒過了尾生的膝蓋。 原約定城外橋下,不見不散,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顧茫茫水世界,不見姑娘蹤影。但他寸步不離,死死抱着橋柱,最終被活活淹死。 再說姑娘因為私奔念頭泄露,被父母禁錮家中,不得脫身。後伺機夤夜逃出家門,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此時洪水已漸漸退去。姑娘看到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悲慟欲絕。她抱着尾生的屍體號啕大哭。陰陽相隔,生死一體,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江中,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幕驚心動魄的愛情悲劇。

成語寓意

這則典故中痴情的尾生為守約而甘心淹死,表明了愛情的力量之大。同時尾生用他的死向世人宣告:「信約重於生命」。對尾生之死,古人褒貶不一。傾力褒者,政客、儒人、浪漫的文人騷客,並希望人們效法尾生守約不變,不惜送命。南朝蕭衍感慨:「當信抱梁期,莫聽迴風音。」唐代李白贊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清人黃景仁頌曰:「抱柱曾慚橋下期,買舟未果山陰訪。」而莊子、蘇秦等人,對此嗤之以鼻。蘇秦說,所謂尾生守信僅為謀一己私情,全不顧念他人,枉丟性命,涉「偽信」之嫌。莊子貶之更甚,認為「尾生溺死,信之患也」,與「豬狗相類」,此「信」狗屁不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