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少陵塬上望长安(郑长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少陵塬上望长安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少陵塬上望长安》中国当代作家郑长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少陵塬上望长安

“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君山喷清泉,脉散秦川中”。这是唐代诗人吕温笔下的长安盛景。登上少陵原,遥望薄雾蒙蒙诗情画意般的长安城,使人心醉,惹人神往,令人陶醉。难怪诗人罗邺在《春日偶题城南韦曲》惊叹:“韦曲城南锦绣堆,千金不惜买花栽。”丰厚的历史人文与与独特的自然景观交融相映,妙趣横生,俨然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

“少陵”称谓始于西汉,位于西安浐河、潏河之间,南北长约二十公里,东西宽十公里,早名为“鸿固塬”,相传秦朝末年,塬上大雪厚集,有百姓在塬上砍柴,看见几只大雁体态肥硕、趴在雪窝,因为太冷,雁体已僵。百姓回家放柴,待回到原地取大雁时,大雁已经不见踪影,地上只剩下大雁卧着的几个雪坑。鸿雁来栖,固而不死,此乃祥兆,此地随得名“鸿固塬”。西汉“巫蛊之祸”后,流落鸿固塬的汉宣帝登基为帝。到了西汉神爵四年,汉宣帝正式坐堂理政。有人看见有一群凤凰落在鸿固塬西边,汉宣帝视其为祥瑞,称其“凤栖塬”,并将此地选定为自己的长眠之地。汉宣帝的第一个皇后许平君死后葬于此,因墓冢小于汉宣帝的杜陵,故被称为少陵。

历史上的长安少陵塬畔是曾经风光显赫的韦、杜家族的故地——韦曲、杜曲,这两个家族共出了三十多位宰相,及才华横溢的“少陵野老”杜甫、“樊川居士”杜牧、韦应物、韦庄等众多文人墨客,可谓:长安自古出人杰,人杰尽在少陵塬。

诗仙李白游览少陵塬后,写下千古流芳的《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民国初年的傅增湘在《秦游日录》中说:“自韦曲而南,长渠分注,土壤丰腴,菜圃稻畦,罫纷绮错,田庐鸡犬,恍如江南水村图画中。”可见,此地早在汉唐时期就是有名的“锦绣堆”,既是达官贵人春秋宴乐、夏日避暑胜地,又是文人墨客驻足蛰隐之处,留下了大量的传奇故事和诗文咏诵。诗人杜牧生于斯、卒于斯,他在《望故园赋》中写道:“余三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因此,历代皇亲国戚、名流志士多在此选址归葬。除著名的汉宣帝杜陵和许皇后少陵外,还有规模宏大的韦应物家族墓群、颜真卿家族墓群、杜牧家族墓群和明秦藩王十三陵。另外,在此安葬的还有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袁天罡、军事家论弓仁,以及辛亥革命元老井勿幕、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等。星罗棋布的文化遗迹,充分地反映了少陵塬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具历史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少陵塬与塬间宽广的川道即为“樊川”。樊川原名“后宽川”,汉高祖刘邦赐给名将樊哙的封邑,在此建有园林别墅后称樊川。“曾闻此地花无赖,今见花开积渐多。拄杖几回原上望,真成锦绣汉山河。”数十里樊川,潏水两岸,柳垂丝线;清流潺潺,碧绿如带;一行行鸽子、大雁、白鹭鸣叫着自由飞翔,直上云天。“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南山翠峰,黛色似染;树木葱郁,寺院深藏。站在塬上,俯视樊川,小桥流水,农家小院,院舍炊烟,流莺鸟语,鸡鸣犬吠;仰目而望,漫山遍野,绿树花色,层林尽染;泥土清新,沁人心田。每到春暖花开,百花斗艳,胜似江南。远远近近,烟雾袅绕中,樊川八寺钟声悠悠,木鱼钟声,诵经传道。漫步其中,悠哉游哉,如临仙境,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忽生高渺超脱之感。

北望长安城,是高校林立的科教聚集区,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学院等十所高校入驻,在校师生数十万人,成为推动长安发展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源泉;实力雄厚、科技领先的国家部委及省市所属重点科研机构汇聚于此,中国航空研究院、五〇四研究所、二〇六研究所等在航天航空、电子通讯领域居于国内主导地位;四通八达、融植多种时代元素的西安航天城文化生态公园,北起雁塔南路最南端的少陵塬,西起北长安街,东至神舟大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的条状台塬绿带,全长约四千二百米,规划绿地五十八万平方米,将开发建设成为以历史文化为主导、以自然生态、坡地景观为特色,配套设施齐全、绿色生态、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带。同时,随着杜陵生态遗址公园紧锣密鼓的报批,陆续启动的杜陵遗址展示和博物馆群等项目也在运筹营建之中。一曲历史与现代、古典与时尚、自然与人文、文明和地理的宏大乐章,在智慧勤劳的长安人手中,正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格局。

厚重而沧桑的少陵塬,不仅见证着先贤遗志和千年风烟,而且也承载着今人梦想和生活向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在这个环境更加优美的“露天博物馆”里探幽访古、静坐遐想,悠然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让心灵与绿色的大自然对话,真正实现“君山喷清泉,脉散秦川中”![1]

作者简介

郑长春,笔名老枪,1975年2月生,青年作家、资深传媒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