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少陵塬上望長安(鄭長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少陵塬上望長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少陵塬上望長安》中國當代作家鄭長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少陵塬上望長安

「少陵最高處,曠望極秋空。君山噴清泉,脈散秦川中」。這是唐代詩人呂溫筆下的長安盛景。登上少陵原,遙望薄霧蒙蒙詩情畫意般的長安城,使人心醉,惹人神往,令人陶醉。難怪詩人羅鄴在《春日偶題城南韋曲》驚嘆:「韋曲城南錦繡堆,千金不惜買花栽。」豐厚的歷史人文與與獨特的自然景觀交融相映,妙趣橫生,儼然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

「少陵」稱謂始於西漢,位於西安滻河、潏河之間,南北長約二十公里,東西寬十公里,早名為「鴻固塬」,相傳秦朝末年,塬上大雪厚集,有百姓在塬上砍柴,看見幾隻大雁體態肥碩、趴在雪窩,因為太冷,雁體已僵。百姓回家放柴,待回到原地取大雁時,大雁已經不見蹤影,地上只剩下大雁臥着的幾個雪坑。鴻雁來棲,固而不死,此乃祥兆,此地隨得名「鴻固塬」。西漢「巫蠱之禍」後,流落鴻固塬的漢宣帝登基為帝。到了西漢神爵四年,漢宣帝正式坐堂理政。有人看見有一群鳳凰落在鴻固塬西邊,漢宣帝視其為祥瑞,稱其「鳳棲塬」,並將此地選定為自己的長眠之地。漢宣帝的第一個皇后許平君死後葬於此,因墓冢小於漢宣帝的杜陵,故被稱為少陵。

歷史上的長安少陵塬畔是曾經風光顯赫的韋、杜家族的故地——韋曲、杜曲,這兩個家族共出了三十多位宰相,及才華橫溢的「少陵野老」杜甫、「樊川居士」杜牧、韋應物、韋莊等眾多文人墨客,可謂:長安自古出人傑,人傑盡在少陵塬。

詩仙李白遊覽少陵塬後,寫下千古流芳的《杜陵絕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民國初年的傅增湘在《秦游日錄》中說:「自韋曲而南,長渠分注,土壤豐腴,菜圃稻畦,罫紛綺錯,田廬雞犬,恍如江南水村圖畫中。」可見,此地早在漢唐時期就是有名的「錦繡堆」,既是達官貴人春秋宴樂、夏日避暑勝地,又是文人墨客駐足蟄隱之處,留下了大量的傳奇故事和詩文詠誦。詩人杜牧生於斯、卒於斯,他在《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台漢園,斜陽暮草。」因此,歷代皇親國戚、名流志士多在此選址歸葬。除著名的漢宣帝杜陵和許皇后少陵外,還有規模宏大的韋應物家族墓群、顏真卿家族墓群、杜牧家族墓群和明秦藩王十三陵。另外,在此安葬的還有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袁天罡、軍事家論弓仁,以及辛亥革命元老井勿幕、抗日愛國將領楊虎城等。星羅棋布的文化遺蹟,充分地反映了少陵塬豐富的人文內涵,極具歷史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

少陵塬與塬間寬廣的川道即為「樊川」。樊川原名「後寬川」,漢高祖劉邦賜給名將樊噲的封邑,在此建有園林別墅後稱樊川。「曾聞此地花無賴,今見花開積漸多。拄杖幾回原上望,真成錦繡漢山河。」數十里樊川,潏水兩岸,柳垂絲線;清流潺潺,碧綠如帶;一行行鴿子、大雁、白鷺鳴叫着自由飛翔,直上雲天。「終南最佳處,禪誦出青霄」。南山翠峰,黛色似染;樹木蔥鬱,寺院深藏。站在塬上,俯視樊川,小橋流水,農家小院,院舍炊煙,流鶯鳥語,雞鳴犬吠;仰目而望,漫山遍野,綠樹花色,層林盡染;泥土清新,沁人心田。每到春暖花開,百花鬥豔,勝似江南。遠遠近近,煙霧裊繞中,樊川八寺鐘聲悠悠,木魚鐘聲,誦經傳道。漫步其中,悠哉游哉,如臨仙境,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忽生高渺超脫之感。

北望長安城,是高校林立的科教聚集區,西北政法大學、西安郵電學院、西安培華學院、西京學院等十所高校入駐,在校師生數十萬人,成為推動長安發展的智力資源和知識源泉;實力雄厚、科技領先的國家部委及省市所屬重點科研機構匯聚於此,中國航空研究院、五〇四研究所、二〇六研究所等在航天航空、電子通訊領域居於國內主導地位;四通八達、融植多種時代元素的西安航天城文化生態公園,北起雁塔南路最南端的少陵塬,西起北長安街,東至神舟大道,呈東南至西北走向的條狀台塬綠帶,全長約四千二百米,規劃綠地五十八萬平方米,將開發建設成為以歷史文化為主導、以自然生態、坡地景觀為特色,配套設施齊全、綠色生態、特色鮮明的城市綠帶。同時,隨着杜陵生態遺址公園緊鑼密鼓的報批,陸續啟動的杜陵遺址展示和博物館群等項目也在運籌營建之中。一曲歷史與現代、古典與時尚、自然與人文、文明和地理的宏大樂章,在智慧勤勞的長安人手中,正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格局。

厚重而滄桑的少陵塬,不僅見證着先賢遺志和千年風煙,而且也承載着今人夢想和生活嚮往。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在這個環境更加優美的「露天博物館」里探幽訪古、靜坐遐想,悠然地呼吸着新鮮空氣,讓心靈與綠色的大自然對話,真正實現「君山噴清泉,脈散秦川中」![1]

作者簡介

鄭長春,筆名老槍,1975年2月生,青年作家、資深傳媒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