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少林寺景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嵩山少林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中岳嵩山由太室山(海拨1,494米)和少室山(海拨1,512米)等组成,雄峙中原,群峰耸立,层峦叠嶂。地处古都汴、洛之间,自古为文人荟萃之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土、高僧名道、拳豪义侠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如始建于北魏的少林寺,规模宏大的中岳庙,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院内的两株“将军柏”,以及我国现存最古的嵩岳寺塔,太室,少室、启母三汉阙和古天文观测台等。2007年8月17日,嵩山少林风景区入选首批国家5A级景区。[1]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北纬N34°30′27.71″ 东经E112°56′10.39″,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

气候状况

登封地处淮河流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3℃,降雨量640毫米,山上平均8.5℃,山上年降雨量864毫米。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3℃。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2℃。

发展历史

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收有两位高徒,其一为慧光,律学巨匠;另一为僧稠,被誉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

永平元年(公元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少林寺西台舍利塔后建翻经堂,由慧光助译,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十地经论》翻出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师说,内容包括《四分律》。慧光弟子主要有法上、道凭、灵衍、道云、道晖、灵隐等。《四分》一宗之确立,实始于慧光。《四分》在少林寺内传承有序。少林早期律学,以《四分》为先,先导之以戒行、律学,然后学之以经论。少林弟子沿此双轨并进,成果累累。至初唐,根基已固,律宗开山,水到渠成。

隋文帝崇佛,于开皇年间(581—600年)诏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隋朝初年,由于皇帝的赏赐,少林寺从此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 隋朝末年(618年),朝廷失政,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僧徒拒之,塔院被焚”。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

唐武德二年(619年),隋将军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其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縠坞,建辕州城。 武德四年(621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派特使来少林寺宣慰,参战僧人皆受到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并赐给少林寺柏縠坞田地四十顷。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少林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在唐代,少林寺为当时禅学重镇。唐弘道元年(683年),达摩禅派重要领袖法如禅师驻锡少林寺,六年后圆寂于少林寺。当时著名禅师如慧安、元珪、灵运、同光等,皆驻锡于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师(600—664年)曾先后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修禅译经,却未获准。 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义净自印度取经回国,至少林寺结戒坛,尽源于少林寺悠久的律学传统。

新罗国僧慧昭(774—850年)于元和五年(810年)入少林寺修禅多年,公元830年回国建玉泉寺,圆寂后谥号“真鉴国师”。随着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兴盛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派后,特别是进入宋朝(十世纪)以后,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为了纪念达摩,在少林寺后山达摩曾经坐禅传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并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

蒙古族建立后的元朝,少林寺名僧辈出,是少林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曹洞宗法脉回归祖庭,人才济济,高僧辈出,由此开启了少林寺一个最辉煌的时代,为该时期中国禅宗教派之轴心。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雪庭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还创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使少林寺僧人皆视少林寺为家,成为明朝(1368—1644年)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崛起和体系及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王朝是在汉人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建立的。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的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精进和体系、门派形成的大环境。明朝近三百年间,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时期。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的战争活动,屡建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在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也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少林功夫威名远扬,也因此确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

少林功夫对少林寺僧人参战地区(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和游方地区(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等)的武术起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功夫的武术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少林功夫的理论得到了空前发展,著述之繁,现已无法统计。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四部重要武术著作:明释洪转《梦绿堂枪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清吴殳《手臂录》和清张孔昭《拳经拳法》。

据明万历九年(1581年)王士性《嵩游记》,此时少林寺僧人达到“八百余僧”规模。按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除了少林寺常住院执事僧以外,其他僧人都是分散在各个宗法门头内。佛教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游方制度,核心内容开放,也就是僧人进出的自由权。但在少林寺宗法门头组织结构内部,僧人们师承关系又是相对单一和稳定的,他们要严格遵守宗法传承制度。除非特殊原因,僧人们不会频繁流动。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具有开放和稳定的双重性,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尤其是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受战乱影响,此时的少林寺僧人规模逐渐缩小。清朝廷对少林寺非常重视。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了山门,并重修了千佛殿。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经课坐禅,夜间坚持在少林寺最隐蔽的后殿——千佛殿,习武不辍,以至大殿地面因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至今遗迹仍存。从清朝白衣殿壁画和文献记载,少林功夫在清朝以来,仍维持着很高的水平。

民国期间(1911—1949年),少林寺遭受了一场人为的重大火灾。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殃及少林寺,大雄宝殿、藏经阁楼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烧毁,损失惨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颁布新的宗教政策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宣传少林文化,针对人们对少林功夫的热爱,契机契理,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僧团,公开为各国人民巡回表演,足迹遍及世界各地,风靡五大洲。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赞赏。

今日,少林弟子已遍布全球。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以及中华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意象,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主要景点

少林寺

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少林寺的碑刻也极为出名,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塔林

位于少林寺院西约三百米处,占地面积有14000多平方米,里面有唐,宋,金,元,明,清的塔共248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塔群。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塔林现存自隋以来各代墓塔共232座,其中隋舍利塔1座,唐塔1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当代塔2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残塔和塔基35处。塔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新塔,它是少林寺第二十九代主持漱洗和尚的个人塔,我们也叫塔“寿塔”。它是漱洗和尚的弟子为了庆祝他80岁大寿而建造的,这座塔的雕刻比较独特,完全是现代化风格。

这些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层级为七级,即世称“七级浮屠”,最高达15米;按平面形状分,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按型制分,有密檐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大多数是用砖石砌成,亦有用整石凿制而成。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塔铭内容更加丰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识塔主名号;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因此,少林寺塔林,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书法,雕刻的艺术宝库,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非常珍贵的资料。

中岳庙

道教著名宫观。在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东麓。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改为今名,后庙址复有变迁,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极盛时期;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大火。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2001年06月25日,中岳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在我国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