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镇月色(吕湘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镇月色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小镇月色》中国当代作家吕湘燕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小镇月色

早春二月的夜,正是“恻恻轻寒翦翦风”的时候,早早休息了,本想做一个美梦,不料半夜却被一窗月色叫醒了。月色如水,余下的夜我再也睡不着了。索性披衣下床,来到户外,今夕何夕,且让我独自一人享用这小镇美丽的春夜吧。

看着这流泻的银光,我方才记起今夜是既望之夜,也就是农历十六,月月既望,今又既望,年年春色,今又春色。我独自一人在走廊上徘徊着、踯躅着、感叹着,夜风悄悄拂起我的长发,在月色下划出一缕又一缕黑影。整栋楼的同事们都已沉沉睡去,我甚至可以听到他们的鼾声,想见他们梦中的甜甜的笑容。我轻轻的,怕吵醒了他们,也怕惊扰了这美好的春夜。今晚的月色真美啊。

刚刚在卧房看到的是一道一道的,由于是隔了窗纱滤进来的,而且还有窗帘。于是,那月色就被吝啬地分成几小段,斜斜地泻在我的床上。我枕头上有几本白日里翻过的线装书,那里面有元稹的《崔莺莺待月西厢下》。这算不算是一种巧合呢?不知道,属于崔莺莺和张生的那个月夜,是否也如今晚一样美丽呢?因为他们那美妙的期待,还有爱恋和被爱恋的情怀。

走出户外来,看到的是一片月色,如果把月色比喻为一位美女的话,则开始在卧房看到的是若隐若现、欲露还羞的少女的话,现在看到的则是风韵犹存、风情万种的女郎。月色如练,如一匹银色的绫罗。“纤云弄巧”,它应该是织女最得意的作品吧?还是她们在浣洗的时候,一不小心就飘到人间。给天地万物都幻化出一种朦朦胧胧缥缥缈缈的感觉,仿佛怕这早春的夜把一切冻坏了,披上了一件轻纱。

小镇位于汉江之畔,而我所在的单位又位于小镇最西边,因了这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今晚可以静静的欣赏到一副汉江月夜图。此时,真正懂得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含义。凭栏望去,是一副绝美的图画: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浮现在苍穹,洒在宇宙间,也流到这汉江面上,轻轻的,柔柔的,若水,似烟,又像碎碎的一些银子,像笼着轻纱的梦,如诗如画,如怨如慕。江水依然亘古不变的流向更远的远方,只是没了白日里的喧嚣、嘈杂,江心静静的浸着一枚月影,原来是嫦娥在临镜梳妆呢。偶尔的一阵风过,荡起阵阵涟漪,便暂时拂碎了,但很快又恢复。想起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他那时所见,也不过如此吧。极目之处,还有点点渔火,在月夜里闪闪烁烁、明明灭灭,想必那白胡子的和蔼的老渔翁,已经安然入睡,并且做了一个香甜无比的梦。船上的白帆已经取下,静静地躲在一角,等待着随时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江边的大山,依然威严地矗立着,他们失却了白日里硬朗的身影,在月色里柔弱如一张剪影。

空中飘来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心旷神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正是仲春时节,花儿们如约而来,肆意盛开。在这月色里,依稀可见桃花的粉、李花的白、杏花的红,虽然不甚明朗,但正是这朦朦胧胧,才使她们有着白日里不同的神韵,羞羞答答,静静悄悄。蜜蜂们也躲回了巢穴,不再那么辛苦。想来她们也是幸福的,忙忙碌碌终于酿得那一口甘甜。至于樱桃花,已经过了花开的时节,一地残红。但也不要过于悲伤,风来花开,风去花谢,她繁华过、盛开过,足矣。她们华丽的转身只是为了孕育出那一颗颗灿然欲滴的樱桃来。那些不开花树呢?大部分都已经发芽了,柳树的叶子已经弯弯如美人的眉黛,在月色的映照下,投下一地斑驳的黑影,微风过处,摇曳生姿。香椿树,也开始露出一点芽尖,鹅黄中带着一丝绿色,明日里又不知会出现在哪一家的餐桌上。

小镇不远处就有铁道,那里偶尔会有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况------切-------况-------切------”的声音,那身影从远而近,又渐行渐远,渐渐消失。声音由小而大,又由强而弱。有时,在半醒半梦之间,那声音便从梦的这头响到梦的那头,由梦里响到梦外。今晚,又有一列火车驶过,不知道是从哪里驶来,又将去向何处。看那车窗内有点点灯光,想必是一列客车,那些旅客有的在听音乐、有的在低声交谈、还有的已经进入梦乡。这里有幽怨的离愁、美丽的情愁、如水的乡愁,但最终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都能自由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能行走在路上,奔向一个更远的远方,谁说这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呢?我想起了铁凝笔下的台儿沟,还有那美丽、善良的香雪,我所在的小镇大概也是一个某种意义的台儿沟吧,因为她也是那样小、那样偏远、那样宁静,却又是那样渴求知识文化。那我是不是也要学一回香雪呢?学习她的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对未来的执着追求。是的,也应该学习。

天边的星子也开始隐去,月色却越发明朗起来,且让我独自一人享用这无边的月色吧,嗅着花香,想着列车。白日里开着的房间的门,现在关了。白日里封闭的心灵的门,现在敞开了。这样的夜里,我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的,静静的守着天上的月,和心底的月。

[1]

作者简介

吕湘燕,女,汉族,本科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