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舌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舌菊

小舌菊(学名:Microglossa pyrifolia (Lam.) O. Kuntze)是菊科小舌菊属植物,茎伸长,攀援状,叉状分枝,具明显条棱,被腺状短柔毛,总苞片约5层,干膜质,外层卵状披针形,瘦果长圆形,长1毫米,稍扁压,边缘脉状。

生长于海拔400-1800米的山坡灌丛或疏林中。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小舌菊

拉丁学名; Microglossa pyrifolia (Lam.) O. Kuntze

别称; 九里明、过山龙、梨叶小舌菊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族; 紫菀族

属; 小舌菊属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环境

3分布范围

4主要价值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70-150厘米。茎伸长,攀援状,叉状分枝,具明显条棱,被腺状短柔毛,后多少变无毛。叶互生,纸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0厘米,宽2.5-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楔状圆形,边缘具多少明显的疏小齿,或近全缘,上面绿色,被疏短柔毛,后多少变无毛,下面淡绿色,被密锈色短柔毛和腺点,叶柄长7-13毫米,被短柔毛。

头状花序多数,径5-6毫米,在茎或枝顶端排列成密复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长2-5毫米,被短柔毛,常有披针形小苞片;总苞钟状;总苞片约5层,干膜质,外层卵状披针形,长0.7毫米,顶端钝,背面被短柔毛,中层披针形,内层线形,顶端钝或稍尖,具透明的边缘,背面具褐色中肋;花托稍凸,具蜂窝状小孔;外围的雌花多数,丝状,长3-3.5毫米,具极小的舌片;中央的两性花2-3个,花冠管状,长约4.5毫米,管部被微毛,顶端具5齿裂;瘦果长圆形,长1毫米,稍扁压,边缘脉状,两面具1肋,被微毛;冠毛多少变浅红色,糙毛状,长约4毫米。花期1-8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400-1800米的山坡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西畴、屏边、曼墩、易武、勐海、蒙自、龙陵、麻栗坡、富宁、景东、易门、建水、怒江等)、贵州(册亨、安龙、望谟、罗甸等)、广西(百色、隆林、靖西、南宁、龙州)、广东(高要、高明、海南岛)及台湾。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全株解毒,生肌,明目;可治疮疥。

【哈尼药】雌那那吗:全草祛风逐湿《哈尼药》、《滇药录》。雌那那吗:全草治风湿诸症《滇省志》。

来源:小舌菊的全草。

功效:清肝明目,拔毒生肌。

主治:用于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用于疮疡肿毒等症。

性味归经:苦,凉。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捣敷于患处。[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