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盗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小盗龙属(学名:Dahalokely)是一属已灭绝的肉食性阿贝力龙超科兽脚类恐龙,来自晚白垩世(土仑阶)的马达加斯加。
发现
2007年,安德鲁·法克等人在马达加斯加北部的一次探险中,约瑟夫·塞蒂奇在安齐拉纳纳附近发现一种全新的兽脚类动物残骸。2010年,化石被塞蒂奇和利瓦·拉特西姆巴霍利森两人彻底挖掘,随后运往美国,在石溪大学进行准备、修复和扫描。模型铸造完成后保存在雷蒙特阿尔夫古生物博物馆,库存编号为RAM16010,而原始化石则运回马达加斯加,并添加到塔那那利佛大学的藏品中。
2013年,模式种孤独小盗龙(Dahalokely tokana)由法克和塞蒂奇命名、叙述。属名Dahalokely在马达加斯加语中意为“小型强盗”,因为其估计长度比已知阿贝力龙类短3.5m。种名tokana在同种语言中则意为“孤独”,指晚白垩世马达加斯加次大陆的孤立。
在土仑阶,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是同一块大陆的一部分,但与冈瓦纳古陆的其他部分分离。当马达加斯加与冈瓦纳分离但仍与印度相连而形成印度-马达加斯加岛时,该属是当地已知的唯一恐龙。在ZooBank上,该属的生命科学标识符为8147803A-D4BE-4BA9-9701-D853E 37DE411,物种的标识符则为AFAE32BB-123A-45D4-B931-4FF2A ABAF41C。[1]
模式标本UA 9855发现于一个被非正式命名为安博拉弗兹组的地层(马达加斯加北部迭戈盆地的一个土伦阶时代沉积层)中,约有9300万年历史。它由缺少颅骨的部分骨骼组成,来自一具亚成年个体,保存了脊椎和肋骨,包括第五颈椎、第一、第二、第六、第七、第八、第九背椎、左背肋、两根右侧肋骨的上部、两根肋骨的下端和一些肋骨碎片。这些骨骼的位置是暂定的,因为它们并非在其相应连接处发现,但被认为来自同一个体,因为它们的发现位置间隔不到一米。
叙述
小盗龙尺寸的最初估计值为3.5 m ,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其外形更像一只阿贝力龙科。如果它有着西北阿根廷龙科这样更细长的体形,那么其长度应该是4.2-5.6m。2016年,其长度估计为3.8m。[2]
叙述作者建立了该属的一些独征:颈椎在前关节突、下突和后突之间有一椎板,其边缘明显凸出,凸出部分长于椎体,与前突和骺间有明显缺口。所述第一、二背椎体、所述前关节及突其与椎体之间的椎板垂直排列、所述前突关节面与所述前椎体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在第二背椎上,后关节突的关节面,即后关节突具有强烈的凹陷。至少从第六节背椎开始,前关节突下方的窝或凹陷区域被分成两个较小的凹陷。
参考文献
- ↑ Farke, A. A.; Sertich, J. J. W. Butler, Richard J, 编. An Abelisauroi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Turonian of Madagascar. PLoS ONE. 2013, 8 (4): e62047. PMC 3630149. PMID 23637961. doi:10.1371/journal.pone.0062047.
- ↑ Grillo, O. N.; Delcourt, R. Allometry and body length of abelisauroid theropods: Pycnonemosaurus nevesi is the new king. Cretaceous Research. 2016, 69: 71–89. doi:10.1016/j.cretres.2016.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