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涧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涧镇位于县城西北十三公里处(北纬33度22分,东经116度28分),属涡河蒙城段上游之北,形似粮袋,面积117平方公里,耕地11万亩,人口6万,是蒙城县三大中心镇之一(副县级)。系宋朝女英雄刘金定故里,是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优秀旅游乡镇,亳州市第二届文明乡镇。本地开发有近3000年历史,小涧形成集市距今也近1400年。下辖14个村和社区,178个自然庄,272个村民小组。本地邮编:233527小涧之名缘于“涧”(山间水沟),而“涧”又源于山和水。古时,因集镇东侧的双锁、黄伯两山下泻山水汇聚“康涧沟”,曲流至老集镇内中南部,经原西大街“康涧桥”注涡而得名。[1]

中文名称: 小涧镇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地区: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下辖地区: 小涧社区、郭店社区等

电话区号: 0558

地理位置: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方 言: 中原话

气候条件: 温带气候

著名景点: 庄子祠

机 场: 亳州机场

火车站: 蒙城站

车牌代码: 皖S

行政区划代码: 341622102

村级区划单位: 14个

历史沿革

小涧镇位于蒙城西北部,形似粮袋,顺涡、淝二水流向,呈西北东南势,镶嵌在淮北平原上。双锁(齐)、灵(狼)、尖、黄伯等山丘纵贯其中,宛若串珠,是涡河下游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镇。据史料记载,小涧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已形成集市,较蒙城置县建城(唐·天宝元年742年)早113年,在本县乡镇驻地中,历史悠久仅次于坛城。尤其是小涧镇开发较早,据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在小涧未形成集市之前的春秋时期,齐山东北脚下,就矗立一座古城堡——两朝王都“垂惠聚”(今红城)。东汉梁王刘纡在此定都,西晋豫章王在此建行宫,五代末,为刘金定练兵的演武场。此城内外两道城墙,内城有梁王金銮殿遗址;外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1190米,凸出地面的城墙遗址和护城河至今仍存。据史料记载,此城建于春秋初期,战国、秦、汉、晋沿用,为这一时期小涧地区的经济商贸、行政文化中心,直至隋末唐初,水路渐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后,才逐步迁于4里之遥的涡河之滨小涧。今红城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上述诸多史料,不仅足以证明小涧在千里皖北地区开发较早,历史悠久,而且在隋末唐初至民国中期的近千年中,为蒙城地区罕见的重镇。小涧镇的文明源头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夏氏族在涡淝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文化。目前,全镇有县级历史文化名胜保护区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名胜古迹40多处,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2002年,小涧镇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史记·陈涉世家》、《水经注·涡水》、《后汉书·郡国志》所载的下城父、垂惠聚两座古城均在其境内。下城父古城址已成为平地,垂惠古城址至今仍清晰可见。垂惠聚又名礼城,今名红城,外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1190米,内城长宽为外城的二分之一,原土砌城墙宽7米,高3.4米。刘和惠著《楚文化的东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称“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汉代沿用。”以红城为中心,方圆20平方公里范围内文物十分丰富。地面遍布绳纹陶片和汉代砖瓦等,红城东北3公里处有一原始社会遗址,叫芮集崮堆,内涵有新石器时期、商、周等文化层。红城四周古墓群很多,个别地方曾一次出土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鼎十余件。这些文物说明小涧的历史悠久。近几年,考古学家又在红城城墙夯层内及城垣附近,发现属龙山文化的器盖残片和属商代的陶禹残片。从而证明红城遗址文化内涵可上溯到更早的时期。这一史前时代及商代遗址的发现,丰富了人们对小涧乃至淮北平原史前文化及商代文化的认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腊月,陈王(陈胜)之汝阴,还至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蒙城西北境属梁国蒙县,建治红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刘秀剿灭了割据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的梁王刘永。同年七月,永将苏茂、周建扶刘永之子梁王刘纤南奔,都垂惠聚。次年七月,刘秀亲到谯陵(今安徽亳州市)督战,派捕虏将军马武、偏将王霸率军攻打垂惠城,月余未下,只好撤军。建武五年二月,刘秀再次派马、王二将攻打垂惠城。此次,他们吸取上次失败教训,一举攻下垂惠城。这一仗以奇谋怒战取胜之特色载入史册,后被明代军事家刘伯温收入他的著作《百战奇略》中。西晋泰始二年(266年),武帝司马炎伐吴路过红城,迁中州豪族侨居于此。西晋永嘉五年(311)七月,豫章王司马端被群臣拥为太子,都礼城,建行台。九月,石勒军克礼城,司马端被俘。东晋时于红城侨置蒙县,为谯郡治。红城从春秋古邑到梁王刘纡、太子司马端的都城,以及作为县冶、郡治,历时千余载,一个乡镇两次建为王都,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南北朝时,宋、魏、齐、梁诸国,先后在小涧境内进行了数十次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到了唐代始有小涧之名,是取双锁山、黄伯山诸山涧水汇成溪流,经镇中康涧桥入涡河而得名。宋元以来,此名未有改变。明嘉靖年间,改名为惠安乡。清朝中叶为西北路乡,清光绪元年(1875)恢复小涧之名,首设小涧镇。民国十三年(1924)改为小涧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小涧区、小涧乡、小涧公社。1979年,恢复小涧区,新置小涧镇(属小涧区)。1992年,撤小涧区和小涧镇,建置副县级小涧镇,辖32个村民委员会,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6万。一千多年前,为保护家乡、统一和保卫祖国建功的女英雄刘金定就诞生在小涧。金定故里,世人瞩目,数千年的历史,名人辈出,肥沃的土地,名特物产丰富,到处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文物胜迹。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今逢盛世,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厚,文化之光辉照两淮,文物大镇经济腾飞。数千年璀璨古文化与欣欣向荣的现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相应增辉。正因如此,199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教授、许宏博士考察小涧后,分别题词:“文化宝地,人才云集”、“小涧文物源远流长,功在当代,利惠千秋”。

地理环境

小涧地处淮北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芋、棉花等。流经本镇的涡河总长16千米,航运发达,水产丰富,境内多山,且山石资源丰富。小涧久负盛名的土特产有狼山陶器、狼山药材、狼山秋黄瓜、沙滩水萝卜、红心红芋、西瓜、金丝瓜(绞瓜)、烟草、蜈蚣、黄花菜、黄桃、黄花梨、黄皮洋葱等。

人文地理

小涧镇形似粮袋,南靠涡河,北依淝河,顺涡、淝二水流向,呈西北、东南势。境内自北向南有窑山、土山、狼山(又名灵山)、双锁山(又名齐山)、黄柏山、尖山等六座山丘,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为蒙城乃至亳州所独有。她东临坛城,南接漆园,西面隔涡河与岳坊、田桥两镇相望,北靠涡阳曹市、单集林场。境内从蒙小柏油路可直通县城,仅为10多分钟车程,南面涡河自古为黄金水道,水运繁忙,因此,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小涧涡河大桥已开通,从淮北可直通阜阳、亳州。

风景名胜

小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垂惠聚建于此,秦末陈胜义军退于此,西晋豫章王端建行台于此,宋朝巾帼英雄刘金定树“保家护乡”大旗于此,宋民族英雄岳飞大败金兵于此,元末朱元璋义军活动于此,清末捻军血战于此,新四军侦察科长罗会廉牺牲于此。小涧镇建镇具有一千多年历史,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优美的风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小涧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杰出的人物,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人文趣事和名胜古迹,全县3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涧独占八处。双锁山刘金定饮马泉、高琼墓、汉墓、九鼎灵山寺等名胜古迹,闻名遐迩,赋予小涧镇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自然和人文优势为全县乃至全市各乡镇所仅有,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势。为了表达对英雄先贤的景仰,激励后人继承先贤遗志,发扬先贤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当地政府13年初在双锁山下开辟了金定广场。13年5月18日,巾帼英雄刘金定塑像亦在该广场落成开幕,该塑像由社会爱心人士出资近80万元雕刻,高5米,重50吨,为一级汉白玉质地,生动再现了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主要山丘

小涧集镇为群山环抱,涡水曲绕,镇境内大小7座山丘,均各有历史故事和美丽的神话传说。当地民间流传已久的“杨二郎担山撵太阳”故事,就涉及此地的山水。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10个太阳,大地被烤得灼热,万物无法生存。玉帝急派二郎神到人间降服。二郎神领旨,先后4次担着8座大山,追到天际,将8个太阳压在山下。二郎神欲继续追赶逃跑的两个太阳,但附近只有1大2小三座山,为轻重相配,只得把两座小山合并在后头,担起三山继续追赶,终将两个太阳压在前后山之下。随即,二郎神稍作休息,挥汗如雨,汗水淌成一条沟,又脱下两只鞋,倒掉鞋内土,此时压在后山之下的太阳,因山小,趁其不备,挣脱逃走。二郎神急忙四下寻找,忽听蚯蚓喊,在这草丛里,太阳慌忙又躲到附近的马齿苋下,二郎神到处寻找不见。玉帝心想,天下黎民百姓、万物生灵还要靠太阳才能生存,怎能一个不留,于是就留下一个太阳,为天下生灵万物服务。后来二郎神的扁担化作扁担山(今齐山),所担之山,前为狼山,后为黄伯山和尖山,两只鞋倒掉的土,分别为土山和月牙山。蚯蚓因告发太阳,终日在地下,不敢见光。马齿苋救太阳有功,即使拔掉在太阳下暴晒几日也不死。狼山(又名灵山)--海拔87米,为群山之首,亦为蒙城至高点。古代林木参天,是豺狼出没之所,故名。由于独特的土质和自然条件,盛产药材,特别是“金头蜈蚣”一向与“蒙蝉蜕”齐名。此外,狼山陶器、狼山秋黄瓜等特产闻名四方。闻名皖北大地的九鼎灵山寺即坐落在此山顶。双锁山(又名齐山)--双峰并峙,北高75.6米,南高73米,中高40米,形如驼背,故名驼腰山、双锁山,又名齐山。南临涡河,北接狼山,为古道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山之西南为镇政府所在地,东北为古红城。五代时期女英雄刘金定据守此山,树“保家护乡”大旗,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1983年春,在南峰“刘金定饮马泉”旁建“双锁山烈士陵园”。黄柏山--海拔40米。相传隐士黄柏阳隐居于此,故名。1977年,建蒙城地震台于此,现为国家级标准地震观测台站之一。2000年,小涧镇党委、政府引进外资,利用该荒山建立开发了“黄柏山灵安公墓”,现已建成对外开放。尖山--海拔48米。山顶有太山奶奶庙,房舍十间,已圯。现驻有某部雷达部队,建有雷达站。满山松柏,郁郁葱葱,景色宜人。

主要景点

刘金定饮马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锁山南峰。

泉水清碧透明,甘甜爽口,饮之沁人心脾。一池碧水,取之不竭,

四季不枯,宛若万绿丛中的一颗明珠。相传当年刘金定屯兵于此,

为饮战马,率兵凿成,故名“刘金定饮马泉”。1983年,小涧人民在泉旁建碑,以此纪念红马金刀、驰骋沙场的女英雄。

高琼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锁山南麓。

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原为石砌,树木参天,石碑林立,但历经沧桑,现仅存高出平地三米之土岭。高琼,燕人,刘金定丈夫。宋太祖擢御龙直指挥史,死后封为卫国武烈王,葬双锁山西南麓。

九鼎灵山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狼山顶峰。

唐朝时,曾于山南麓建昭明寺(又名当阳寺),僧人及好事者为招揽香客编造山神灵验,以至善男信女、求神问卦者络绎不绝。清道光年间在顶峰建九顶灵山寺。寺有和尚通四,武艺高强,传说能用手犁地,故九顶灵山寺闻名遐迩。现该寺是我县仍存旧貌的唯一古寺。红城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锁山东北一公里处,相传汉朝刘旭练兵于此。现存两道城墙及护城河遗址。外城东西宽1189米,南北长1300米,原城墙高3米许。城西有跑马道,凉马棚,中心路上有监狱陈迹。罗会廉烈士墓--位于县城西北十八公里王楼村后,占地一万平方米。原新四军第四师侦察科科长罗会廉之墓。墓旁有韦国清、张震、吴之国的联名挽联碑三座。双锁山烈士陵园--1983年由小涧区委修建于双锁山南峰饮马泉旁,有烈士墓、纪念碑和烈士遗物陈列室。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各届人士及学生前来吊唁和扫墓。狼峰霁雪--狼山诸峰,冬季积雪,经久不化则如山舞银蛇、十分壮观。日出观之,则红妆素裹,分外娇娆。此景被列为蒙城八景之一。

社会

2010年以来,该镇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新建了小涧集涡滨路商业街,开发了新镇路、蒙小路,重新规划开发了郭店、吴圩两个卫星集镇。通过小集镇开发建设,千余间楼房拔地而起。小涧集主要大街实现了集水泥马路、彩色方砖人行道、绿化带、大转盘、路灯、电缆,给排水管道“七位一体”的高标准配套,初步实现了净化、亮化、美化,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规划

小涧镇党委、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心立足资源优势,对内优化环境,夯实基础,对外招商引资,扩大开放,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古镇小涧建成皖北重要“观光农业旅游地,历史名镇商贸城”。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建设新村居、完善新设施、营造新环境、造就新农民、形成新风尚、健全新保障”为重点,按照“政府推动、农民主动、市场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引导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布局,创立品牌,发展规模经营。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要求,制订好村镇建设规划。继续整合各类资源,全面推进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抓好全镇8万亩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工作,推进“菜蓝子”工程建设,发展重点村的蔬菜基地4000亩。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扶持各类协会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步伐,盘活国有闲置资产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该镇,完善规范山石资源开发,面向社会公开竟标拍卖山石开采权,增加财政收入。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宽广的胸怀,更远的眼光,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广纳四方宾客,引进外资,开发我们的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盘活脱水蔬菜厂、轧花厂等闲置资产。建立项目信息通联网络,保持联络畅通,通联正常,力争全年招商引资700万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项目,计划实施齐山至韩桥段通村公路项目,力争实施小涧至王集通达工程。力争近几年内,使小涧镇的道路逐步有明显的改善。继续完善集镇建设规划,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视频

千年古镇—小涧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