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小小小的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 《无声告白》作者新作:《小小小小的火》

☆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 那年夏天,一把小小小小的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所有人都觉得是他家的小女儿伊奇干的“好事”,而她却不见了踪影……

与伊奇一起消失的,还有理查德森家的房客 :流 浪艺 术家米娅与她的女儿。她们曾无声地挑战了这 个家庭笃信的真理:安稳、美好的人生必须经过一场严密的规划。她们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伊奇身上的种种束缚,伊奇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的生活了。


◆又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继《无声告白》后,伍绮诗再凭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夺得2017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绮诗的全新作品,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

◆伍绮诗:“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本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7项年度图书大奖、104家媒体的重磅推荐及10万多条Goodreads好评

◆400万美国读者评选为Goodreads年度桂冠图书

◆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27项年度图书大奖:美国图书电商年度小说、Goodreads年度图书、Libraryreads年度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巴诺书店年度畅销书、《今日美国》年度畅销书、《圣路易邮报》年度图书、《人物周刊》年度图书、《赫芬顿邮报》年度图书、《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图书、Elle年度图书等

这次,伍绮诗用她细致入微的笔触来讲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生故事,深刻地探讨了身份认同和人生选择,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

——《纽约时报》书评

伍绮诗有能力塑造出复杂的人物,并表现出他们深刻的情感,让读者在书本之外依然深受感动。

——《卡蒂卡评论》

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部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伍绮诗

从《无声告白》到《小小小小的火》,伍绮诗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天才作家。

——美国图书电商书评

我一口气读完了《小小小小的火》。伍绮诗用她才华横溢、细腻动人的文笔剖析了美国社会的缩影,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我们过去所犯的错,是否决定了我们将来一定会受到惩罚?

——朱迪•皮考特

聪慧、睿智、温柔,一部奇迹之作。

——宝拉•霍金斯 《火车上的女孩》作者

伍绮诗因其人类学家的背景构思出这本书的设定。她的构思无疑是精巧的,让故事有了一种超凡的阅读快感。

——《华尔街时报》

伍绮诗对真实的人物(特别是青少年),有着敏锐的思考力、感知力和沟通力,是一个天才的、鼓舞人心的小说家。

——《娱乐周刊》

妙不可言、引人入胜……《小小小小的火》是一个复杂且冲动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对社会的尖锐批判和对特权与剥削阶层的挑战。渗透其中的还有一种令人振奋的乐观情绪,它相信艺术的变革性力量及人心的力量,即使遭到破坏、变成灰烬,这股力量也会欣欣向荣。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完美的秋季选书,同时也是一本探讨了人性的悬疑小说。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完全被吸引住了,每一个人都刻画得很好,以至于你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边。

——《美丽佳人》

《小小小小的火》里面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有时候,做对的事,意味着要打破规则。

——《大众文化杂志》

这本书是关于母女是如何被彼此吸引,又如何反抗对方的。

——《西雅图时报》

复杂、迷人,描写了一个完美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郊区小镇,《小小小小的火》是一本探讨母性、富有悬念的小说。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伍绮诗有着能让一百个人物变得鲜活的智慧。她创作出的复杂的人物,大多富有同情心,偶尔令人烦恼,却总是出人意料。

——《哈泼时尚》

《小小小小的火》中的家庭闹剧会深深地吸引你。

——The Skimm

她笔下的人物有种很强大的同情心,栩栩如生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小小小小的火》是对母性、身份、家庭、特权、完美主义的深入探讨,讲述了那些我不曾告诉你的秘密。

——Buzzfeed

伍绮诗天赋异禀,擅长多线叙述。她的故事总是非常很有力量,让人很受启发。

——BBC秋季选书

没有人会拒绝的一本书。

——PopSugar

聪明、自信、惊奇、不安。伍绮诗探讨了复杂的母女关系,从她们平静的相处,到她们的关系一步步破裂。这种至深的情感让人眼前一亮。

——PureWow

《小小小小的火》相当耀眼!情节非常严密,充满着伏笔,又能一气呵成。观点来回切换,而人物却像是被一根紧密、厚实、重叠的绳子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伍绮诗是一位自信、有才华的作家,很高兴看到她通过自己干净、敏锐的文笔,赋予西克尔高地的人物以生命。

——《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伍绮诗发掘了种族、阶级、母性和归属感对人物的塑造……伍绮诗感人至深之处也许就在于让读者原谅了理查德森太太——一个以完美为自我使命的女人,严格遵守规则,结果却成了各种矛盾及问题的催化剂。

——《芝加哥论坛报》

伍绮诗塑造出来的故事结构,会带着木匠般的真实质感。当代小说家中很少有人能像伍绮诗这样聪明、饱含爱心和同情心。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我们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金融时报》

伍绮诗拥有把一百个人写活的才能。

——《时尚芭莎》

特别吸引人,《小小小小的火》是这个秋天我超喜欢的小说。

——美国读者

就像伍绮诗的天才处女作《无声告白》,这本书用一种聪明、易懂的对话探讨了种族和阶级问题。

——《绅士季刊》

伍绮诗的描述是极致的,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与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起骑行在西克尔高地的天空下。

——《魅力杂志》

我是特别喜欢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在这本《小小小小的火》,故事线在人物之间毫不费力地漂移切换,同时保证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的、难忘的,他们一起促成了小说精彩火热的高潮。一路阅读,结局不可逆转地铺成开来。

——Bust杂志

特别吸引人!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小的社区,但却探讨了母亲与孩子关系之间几乎可能出现的所有情感。

——Vox杂志

引人入胜,伍绮诗的人物都是鲜活的、复杂的,但是她自信的叙述,使得读者被带进这个故事里,她是一个知道怎么感染读者的人。随着每一层线索的揭开,故事就愈发深刻、动人。

——Dallas Morning News

伍绮诗的后续作品十分强盛,探讨了母性的本质、特权的危机,以及一些小小的秘密是如何分裂我们的家庭的。伍绮诗是一位大师,促使我们用一种新的观点正视我们自己的缺点和社会的缺点。如果你觉得《小小小小的火》没有赋予你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人性和社会事件,你可能需要重头好好读读这本书。

——《旧金山新闻》

对《小小小小的火》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真相都是混乱的。伍绮诗处理的和《无声告白》一样好。伍绮诗的故事背景极富同情心,使得他们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能让人理解。她创造的人物都是立体的,特别是女孩和妇女,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应该给予孩子什么?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圣路易邮报》

引人入胜,也引人深思。当你遇见西克尔高地的这两个家庭时,你会被他们吸引。

——The Missourian

《小小小小的火》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喜剧,但兼具社会小说的价值,阅读时的感觉又像悬疑小说。情节时而黑色幽默、时而感人揪心、时而洞察敏锐,再次惊叹伍绮诗的文学创作的天赋。

——彼•戴维斯

阅读伍绮诗的第二本小说时,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想:她怎么会这么了解我们所有人?她怎么能以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写作?她的作品怎么会具备如此惊奇的优雅,如此大胆,又如此包容?《小小小小的火》具备悬疑小说精心布局的步调,以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杰出观察力。伍绮诗绝对是一流的作家,足以媲美同时期极出色的作家。我狂爱这本书。

——乔•希尔

作者简介

伍绮诗(Celeste Ng)

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她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后考取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院,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在出版《无声告白》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首部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极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图书电商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图书桂冠。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绮诗2017年的重磅新作,一经出版,便获得2017美国图书电商年度小说殊荣,随后一口气拿下27项年度图书大奖。《纽约时报》书评称赞此书道:“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

伍绮诗如今与家人一起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生活。

想了解更多关于伍绮诗的信息,可关注她的官方网站:http://www.celesteng.com

原文摘录

作为父母,你的孩子不只是个人,还是一个处所,好比代表永恒的纳尼亚世界,你现在的人生、对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渴望都存在于那里。每当你望向他,就会看到这个世界,想起他小时候的样子,憧憬他未来的长相,甚至像3D图像那样同时看到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世界让你目眩神迷,假如你知道该如何到那里去,它会成为你永远的避难所。每次离开那里——每当你的孩子离开你的视线——你都会担心自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地方。 多年的流浪生活中,米娅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不要留恋。不留恋任何地方、任何住处乃至任何人或事。

书评

我不太喜欢看外国文学作品,尤其不看外国小说。可是当我看完,几乎是一气呵成地看完《小小小小的火》,首先想到的,是木心先生这样一句话:凡是令我倾心的书,都辨不清是我在理解它还是它在理解我。

世上的书只有一本,那就是我们自己。一读倾心的书籍、百听不厌的音乐、流连忘返的风景,不过是人生的注脚。

在这部由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所写的长篇小说中,我读到自己的影子。这些影子,在一页页翻阅过去时,不经意地投射在字里行间,不期然而然地遇见,有温柔又孤寂的抚慰,也有懂得且共鸣的触动。又或许,在那些抚慰和触动背后,是每一位闲读它的人曾经都有过的内心挣扎。


伍绮诗 暗恋、早恋、代孕、打胎、死亡、保姆、纵火,这些夺人眼球的话题裹挟着家庭教育、追求梦想、种族矛盾、生命尊严等等各色各样的社会问题。正因为这些,加上作者细腻敏感的笔触,阅读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产生一种在观看电视剧的感觉,男女主角也好,配角也罢,哪怕一个跑龙套的,作者都愿意赐予他丰富且个性化的生命,带来非常爽快的阅读体验。因此,《小小小小的火》夺得2017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总之,这的确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

以上种种,看似纷繁复杂,剥除光怪陆离的表象,回归人生本质,问题其实只剩下一个:人该如何选择与放弃?

面对人生,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坚守什么、放弃什么。——这是小说的内核,也是现实中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故事结构的角度看,这部小说围绕两位母亲,讲述了两个家庭内部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故事,人物各色且各有特色,伏笔多而不乱。

理查森太太是一名报社记者,丈夫是律师,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生儿育女。老大莱克西聪明漂亮,老二崔普帅气阳光,老三穆迪敏感沉默,老四伊奇任性暴烈,是一个“内心暗藏破坏欲望的颠覆分子”。至少,在外人眼里,这是一个热闹、幸福、富有的大家庭。

他们住在中产阶级地区,在此扎根,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十年如一日地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尤其是理查森太太,她敬畏规则,遵守秩序,追求完美。务实是她的行事原则,正确是她的生活作风。在她影响下,儿女们“非常重视穿正确的衣服、说正确的话,与正确的人交朋友”。通过一系列的“正确”,创建美好人生。小女儿伊奇是个异类,她代表反抗,也代表理查森太太的反面。

如果没有遇见米娅,理查森太太也许永远复制这这样的生活,从不思考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更不会扪心自问是否快乐?

米娅是一位艺术家,也是单身妈妈,和女儿珀尔常年过着“周游式的艺术家生活”。她俩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很低,一辆汽车,载着娘俩和全部财产就能随时上路。长期的流浪生活让米娅学会不留恋,不管物质还是情感。虽然没有生活保障,可是足够自由自在。虽然没有体面事业,但是能够以诗意的灵魂,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些甚至大相径庭。如果理查森一家代表遵守规则、循规蹈矩,那么米娅母女俩则代表打破规则、随心所欲。

当米娅带着女儿,流浪到这片居住着中产阶级的小镇,当她以钟点工的身份介入理查森家的生活,当她女儿珀尔与理查森家的孩子产生友情甚至爱情的时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要么互相接纳,要么彼此碰撞。

当两种生活环境与观念中的人遇见,必定产生关联、对望、比较、质疑、羡慕、向往。珀尔羡慕理查森家的孩子所拥有的安稳与富裕,理查森家的孩子呢,有的在自己所处的家庭中感到满足和安逸,有的对米娅和珀尔母女随心所欲的生活产生羡慕。

芸芸众生,来来往往,生活总是这样,这山望着那山高。假若自己站到对面那个山头,却又得陇望蜀般觉得还是原来的好。

具有独立思考和反抗思想的伊奇,一心想从秩序井然的家庭出走,跟随米娅步伐,去寻找自己要找的东西,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相比于伊奇的勇敢与清醒,她的母亲理查森太太胆小而苟且。她只做正确的事情,为了获得体面的工作、漂亮的房子、安稳的日子,放弃了自己都不知道的想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自由。

生活方式有很多种,不管哪一种,都没有对错,关键是要选择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有选择,就有放弃。聪明诚实的人,愿意听从内心所想,放弃外在浮华虚荣。在现实生活,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理查森太太的模样,心里却深藏着一个米娅。

刚刚拿到这本书,面对书名,就感到很好奇——小小小小的火。

这个火,代表什么呢?

为何是小小小小的?

梵高曾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当我读完此书,发现“小火苗”这一意象贯穿整部作品。它是情绪中想要爆发的因子,是母亲腹内生命的种子,也是“为公义而战,为不公平斗争”的信念,更是寻找自己、渴望自由的念头。

生存不易,很多人宁愿选择将火苗暗藏,甚至扑灭,然后务实、正确、循规守矩地过着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小说里,理查森太太选择了安稳,自觉扑灭了自己内心有过的火苗。小女儿伊奇却将它继承,所以伊奇反抗规矩,渴望自由,踏上征途去寻找想要的东西。

那种反抗与继承,让人感动,也让人在思考中有所觉醒。心胸宽阔的人会明白,世上诸事,并不是非黑即白,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若要问心无愧,只有听从内心召唤,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人最大的诚实,就是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在这条道路上奋力前行,为之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所谓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过一生 你对自己当下选择的生活有没有产生过怀疑,哪怕一瞬间的怀疑有没有?你有想过自己过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吗?哪怕只是偶尔的神游和想象。为了拥有现在的生活,你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吗?

我熬夜看完了《小小小小的火》这本书,因为又被作家伍绮诗惊艳到了,于是手不释卷地读完。对的,她就是那个我曾经推荐过的《无声告白》小说的作者。3年过去了,这是她的第二本书。一出版就获得2017年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随后一口气拿下了27项年度图书大奖。

这真是一本令我惊叹的好小说,无论故事、结构,还是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和气氛营造都令人印象深刻。

小说讲了两个家庭相遇之后擦出火花的故事,这个火花可是实实在在的火。故事的开头就是女孩伊奇给自己家住的大房子到处点上小小的火苗,小火苗变成了一场大火,烧光了房子。

充满悬疑感的开头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你会忍不住想:这孩子为什么要烧自家的房子呢?不得不感叹伍绮诗真是一位说故事的高手。

书里面描写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展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

第一个家庭是:理查德森一家。

以理查德森太太为代表人物。她的祖辈们都生活在西克尔高地。她大学一毕业就回到了家乡工作。在报社做一名记者,编写各类当地的新闻。然后很快结婚、贷款买房、生儿育女。

西克尔高地信奉规则至上,强调一切都得有完美的规划,按照标准来。从男人的头发长度,到家家户户的外墙颜色,都要恰如其分。谁家草坪长了六英寸,都会收到市政部门的谴责信。

理查德森太太深深认同这种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一直过着循规蹈矩,非常有规律的生活。

她每周称一次体重,为了保持身材,每天早上都只吃二分之一杯谷物片;晚餐只允许自己喝一杯红酒,因为这样对心脏有益,还在酒杯上做了记号;每周上三次有氧操课,并确保达到每分钟120次以上的燃脂心率……

总之,她始终坚持按部就班的做事原则,只做正确的事情,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美好的人生。

第二个家庭是:艺术家米娅母女一家。

以“流浪”的艺术家米娅为代表人物。米娅是一位富有天赋的摄影师,也是一位单亲妈妈,她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带着女儿,辗转全国各地拍照,完成一个项目,就去下一个驻地。

她们没有固定工作和住处,为了方便上路,生活中的必需品都压缩到最少。米娅每天只打几个小时的零工,赚到生活所需即可,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艺术创作。卖得好的照片也不愿多冲洗几张,一照多卖。她们的生活一直都比较拮据,穿二手店里买来的衣服,用着路边捡来的家具,直接睡在床垫上……

而这对母女,成了理查德森一家的房客。

当这两个家庭相遇,意味着两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碰撞。

遵守规则vs打破规则;一成不变的安稳vs动荡不安的自由;世俗认可的幸福vs追寻内心的声音。

作者伍绮诗并没有贬低一种生活方式,抬高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是让我们看到两个家庭,两种生存方式相遇后,产生的比较、质疑、羡慕和互相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某种社会比较中,总在与他人相处和对照中更认清自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

两个家庭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都在这场相遇中内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理查德森家的两个女儿,因为自己与主流不同的行为方式而得到米娅的理解与宽慰,她们会想象自己如果是米娅的女儿,生活会怎么样。

米娅的女儿珀尔经过多年物质匮乏又动荡的生活之后,看到理查德森安稳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她也会渴望自己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生活:充裕的零花钱,漂亮的衣服,坐在漂亮宽大的沙发上看电视节目。

理查德森太太看不惯米娅,甚至内心厌恶她。我们讨厌一个人往往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也有,但却被我们压抑的部分。那是我们的阴影人格。

米娅想为了女儿不再流浪,安定下来,但天并不遂人愿。

……

除了这两种生活方式和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还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母亲应该给予孩子什么?孩子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

为了筹措学费,完成大学课程,热爱艺术的穷学生米娅接受了帮华尔街经理夫妇代孕的合同,但是在怀孕5个多月时,她带着孩子逃跑了,过起了流浪的艺术家生活。

抛开违背合约不谈,孩子应该给富裕的生父,过体面富足的生活,还是跟着母亲米娅过有亲生母亲在身边陪伴但不安稳的穷苦生活?

这实在是充满辩论感的问题。

我想,无论是母亲做选择,还是孩子自己做选择,都会很艰难,都会有一点遗憾。

因为我们的选择往往只能有一个,选择A,就不能选择B,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那个我们未曾拥有的生活,而我们的人性又是如此复杂和贪婪,往往对自己拥有的不珍惜,对自己未曾拥有的生活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幻想甚至执念。

就像理查德森太太质问米娅,为什么要让女儿珀尔而像流浪者一样生活?米娅挑战她:“我觉得你实在缺乏想象力,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和你不一样的生活,为什么大家不都去住大房子,拥有大草坪、漂亮的汽车和办公室的工作,为什么别人会选择和你选择的不一样的东西。”“这让你感到恐惧,让你觉得难以把握,因为你放弃了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你究竟放弃了什么呢?喜欢的男孩?出远门的机会?还是整个人生?”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真是复杂矛盾的议题。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那谈何放弃?如果可以谈放弃,那放弃了这样的生活可不可惜呢?

你对自己当下选择的生活有没有产生过怀疑,哪怕一瞬间的怀疑有没有?你有想过自己过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吗?哪怕只是偶尔的神游和想象。为了拥有现在的生活,你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吗?

“现在的生活是我主动选择的想要的生活吗?”这是我在看完《小小小小的火》之后,问自己的问题。还好,答案是:“yes”。

我想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忍不住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是主动选择,是别无选择,还是与生活妥协的结果?”

你年轻的时候,内心是否曾经也有一把小小小小的火,那是一种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不在意世俗眼光的小火苗,后来这火苗是熄灭了,还是一直在燃烧?

愿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并且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