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儿推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别称:小儿按摩。[1]

推拿手法

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除了基本手法外,在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家逐步总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称的操作方法,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种手法在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上进行,故现称“复式操作法”,如黄蜂入洞、打马过天河、运水入土等。

常见问题

  • 见热即退
  • 有些家长发现宝宝一旦发热,就用退烧药退烧,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没有弄清楚发热的原因之前,轻易退烧,常会掩盖病情,而且会降低幼儿的抗病能力,对诊断和治疗都十分不利。
  • 见咳必止

有些家长发现宝宝咳嗽便急于给孩子服用各种止咳药,这种做法可以暂时缓解咳嗽的症状,但却使大量的痰液和病菌堆积呼吸道内继发细菌感染,严重导致肺炎等疾病,一定程度的是身体自己排除细菌的方式,一定要辨寒热虚实给予治疗,盲目止咳只会加重病情。

  • 见泻必止

有些家长见宝宝稍有腹泻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腹泻,一律服用止泻的药物,甚至输液,岂不知盲目用药会造成孩子肠道菌群的严重失调,导致腹泻时好时坏,迁延难愈转变成为慢性腹泻。

  • 见弱即补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身体瘦弱,认为孩子缺营养需要进补,动辄鸡鸭鱼肉,牛羊肉,更甚至海参鲍鱼,殊不知孩子属于纯阳之体,过多的能量补充会导致孩子内热,加重孩子的胃肠负担,本来就弱的脾胃会雪上加霜,虚不受补,所以最好的补养就是易消化好吸收,脾胃功能慢慢增强,身体才会更好。

  • 病好即大吃

有些家长孩子生病期间没敢给孩子多吃,等孩子症状稍好,立即加强营养,要把生病的损失的找回来。这样做会加重让刚刚开始恢复的胃肠的负担,导致积食或者是反复感冒,迁延难愈,饮食要慢慢增加,不可过急。

  • 见内热吃冷饮

有些家长看孩子平时能出汗怕热,就认为可以吃些冷饮中和一下,殊不知这样会导致脾胃受寒而上焦更热,久而久之,中焦堵塞,腹中硬结,所以不管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孩子都不能吃冷饮和超量水果,易伤脾胃。

  • 忽略保健调理

有些家长在护理宝宝的过程中,总存在一下侥幸心理,如小儿出现睡眠欠佳,食欲下降,大便恶臭,小便赤黄,口气臭秽,目赤烦躁,手脚心热,夜汗过多等一系列小的症状时采取观望的态度,一旦小儿发病时,又惊慌失措,病急乱投医,结果导致孩子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增加家长的精神和经济方面的负担,“上医治未病”小儿推拿防病大于治病也就是这个道理。小儿推拿保健的目的不是不得病,而是通过小儿推拿保健增强小儿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小儿能够自我抗病,少得病为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

  • 认为推一次就该有好转

有些家长常抱着试试看推拿的态度,认为一次就该有效,没有效果就是不管用,小儿推拿是通过经络调整五脏平衡阴阳来达到治病的方法,有的病位清浅,调理的效果就很快,有的病位深,调理就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孩子的个体反应与经络是否通畅都会影响推拿效果。[2]

禁忌证

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泛,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如下:

  1. 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 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 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 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 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故推拿疗法应由专业医师执行,且必要时需配合内治法协同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