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导弹发射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导弹发射井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导弹发射井

属于: 导弹发射阵地的主要样式

导弹发射井指供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垂直贮存、准备和实施发射的地下工程设施。是导弹发射阵地的主要样式。某些核潜艇的导弹垂直发射器也叫导弹发射井。[1]

基本信息 

定义

导弹发射井指供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垂直贮存、准备和实施发射的地下工程设施。是导弹发射阵地的主要样式。

分类

按发射方式分为井内贮存井口发射的发射井 (简称井口发射井) 和井内贮存井内发射的发射井(简称井内发射井);井内发射井可分为热发射发射井(简称热发射井)和冷发射发射井(简称冷发射井);热发射井按燃气排出的方法分为有排焰道的发射井和无排焰道的发射井;有排焰道的发射井可分为单排焰道、双排焰道、偏心排焰道、同心排焰道发射井。无排焰道热发射井有的利用导弹与井筒之间的环形空隙排焰,有的利用抑焰池或蓄焰池吸收燃气。

组成

导弹发射井的组成和配备的设备取决于导弹的种类、发射方式和对抗力、抗震、抗核辐射、抗电磁脉冲等核爆炸效应的防护要求。导弹发射井由井筒、设备室、井盖3部分组成。

①井筒。是导弹发射井的工程主体,通常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灌而成,也可用分段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管或金属管装配而成,或在多层同心钢圈之间浇灌混凝土制成。为防止水通过井筒渗透到井内,在井筒内壁或外壁设一层或几层防水材料,或在井筒外壁上设金属防水层。热发射井的井筒内表面还附有降低声振的消音层。

②设备室。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井筒可建成一个整体,也可分开建筑,用管廊与井筒相连,用于安装专用技术设备和工程设备。专用技术设备包括导弹的装配、贮存、维护、测试、瞄准、发射控制、减震等设备,液体推进剂导弹发射井还有加注设备。为对导弹进行技术维护和发射准备,发射井内还设升降吊篮或多层工作台。不同的发射井还有不同的设备,例如井口发射井设提升装置;有的热发射井发射台下设有导流锥,燃气冲击导流锥后,沿排焰道或井壁与导弹之间的空隙排出井外;冷发射井设有专用弹射装置,将导弹弹射出井口后发动机点火。工程设备指保证导弹长期处于戒备状态、保持发射井内必要温度和湿度所需的设备,包括恒温、降湿、通风、给排水、电源设备等。

③井盖。由防护盖和开启机构组成,用以保护井内导弹和设备。防护盖用碳钢或合金钢骨架、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制成。井盖有单扇和双扇两种。单扇井盖向井口一边滑动。双扇井盖向井口两边滑动或翻转。井盖的开启机构有机械式、液压式、气动式和爆炸式。

发展简况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为提高陆基战略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有些国家将导弹发射阵地从地面转入地下。1959年服役的美国"宇宙神"D洲际导弹起初竖立在地面发射,以后加筑了地面掩体,抗力仅0.014兆帕。1961年服役的"宇宙神"E洲际导弹部署在地下掩体内,掩体上部与地表面齐平,掩体抗力为0.175兆帕,发射前仍要打开掩体盖、起竖导弹、加注推进剂,再点火发射。1962年开始将"大力神"Ⅰ、"宇宙神"F洲际导弹部署在发射井内,垂直贮存、井口发射,发射井抗力为0.7兆帕。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由于导弹性能提高、地面设备简化、发射井建井技术比较成熟,导弹发射井得到发展。美国"大力神"Ⅱ、"民兵"Ⅰ、"民兵"Ⅱ和苏联SS-8洲际导弹全部部署在热发射井内,抗力提高到2.1兆帕,以后美国将"大力神"Ⅱ导弹发射井抗力又提高到3.87兆帕。到1967年,美国部署了1054个导弹发射井。到1972年,苏联部署了1530个导弹发射井。法国部署了18个中程导弹发射井。中国也部署了洲际导弹发射井。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美国和苏联对导弹发射井采取了综合抗核加固措施。到1979年9月,美国完成了1000个"民兵"导弹发射井的全面抗核加固,使发射井抗力由2.1兆帕提高到14兆帕,截止1988年底,将少量用于部署"和平卫士"导弹的发射井抗力提高到28兆帕;苏联将308个SS-18 导弹发射井的抗力提高到42兆帕。导弹发射井抗核加固措施主要有:增大井筒和井盖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和厚度,以加强对冲击波超压的防护;将导弹弹性悬吊在井内,将整个发射控制设备室放在减震平台上,将应急发电机和电池组悬挂在发射控制设备室的减震平台下面,以加强对地震波的防护;内井壁采用钢板进行整体屏蔽,发射井可靠接地,加固电路,选用加固的电子元件,设置高灵敏度电磁脉冲检测器和传感器,在电磁脉冲来到之前瞬时断开关键电路,以加强对电磁脉冲的防护;在井盖边沿设置碎片收集器,用来清除核爆炸后沉积在井盖上的碎片等,以加强对弹坑效应的防护。为了克服导弹发射井因位置固定而生存能力低的弱点,导弹发射井将向超加固和深地下发展。

安全措施

导弹发射井壁包括5层:导弹发射筒、特种钢板层、特种水泥层、钒土层、特种水泥层。根据导弹型号不同,井壁厚度一般可达到2-5米。发射井盖的可靠性应能保证抗击百万吨级以上核弹的非直接命中,并能顺利打开实施导弹发射。前苏联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建设初期,发射井井盖重量达100吨以上,以横向牵引方式打开,即在井口两侧各安装有两条导轨。打开时,通过牵引装置将井盖沿导轨向两侧拉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核武器及常规武器的精度不断提高,使"定点"打击成为可能,上述武器直接命中发射井的概率也不断提高。许多军事专家对这种打开方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导轨及其牵引装置很容易在遭到打击时被毁,甚至一般常规武器都可将其毁坏,导致井盖无法打开。因此,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前苏联对井盖进行了改造,采用垂直方式打开:井盖一端由铰链固定,井盖底下两侧安装两个液压千斤顶和两个固体火药蓄力器。平时,在进行导弹装填、燃料加注和导弹维护时利用千斤顶,战时或导弹发射时,利用固体火药蓄力器只需7-9秒就能打开,打开角度为105度。这样,井盖既可对导弹进行防护,也保护了打开装置,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