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寇准」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625 宋及遼金元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行 1: 行 1: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寇准
 
| 姓名    = 寇准
| 圖像    = [[File:寇准3.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4093821813&di=85ab4ec8673742b41f00115ae322c4ad&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mp.sohu.com%2Fupload%2F20170615%2Fb474fc309f804d54b6a253f9a9a9e763_th.png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149096129_699218 来自搜狐]
+
| 圖像    = [[File:寇准3.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4093821813&di=85ab4ec8673742b41f00115ae322c4ad&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mp.sohu.com%2Fupload%2F20170615%2Fb474fc309f804d54b6a253f9a9a9e763_th.png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149096129_699218 来自搜狐]]]
 
| 圖像說明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961年
 
| 出生日期 = 961年
 
| 出生地点 =
 
| 出生地点 =
| 逝世日期 = {{Death year and age|961|1023}}   
+
| 逝世日期 = {{Death year and age|1023|961}}   
 
| 國籍    = 北宋
 
| 國籍    = 北宋
 
| 民族    =  
 
| 民族    =  
行 11: 行 11:
 
| 職業    = 政治家、诗人
 
| 職業    = 政治家、诗人
 
| 知名原因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寇忠愍诗集》
+
| 知名作品 = 《[[ 寇忠愍诗集]]
 
}}
 
}}
'''[[寇 ]]'''(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
'''[[寇 ]]'''(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 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 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 澶渊之盟]] ”。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 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 渭南三贤]] ”。寇 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人物介绍===
+
==人物介绍==
  
书香门第
+
=== 书香门第===
  
 寇 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邦。寇 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 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
 寇 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邦。寇 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 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步入仕途
+
=== 步入仕途===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 考中进士。宋太宗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教寇 增报年龄,寇 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后来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 考中进士。[[ 宋太宗]] 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教寇 增报年龄,寇 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后来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
 
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
 
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凖则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寇凖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凖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凖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凖可用。当即任命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寇凖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凖了,寇凖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  
 
  
 劝帝立储
+
  端拱二年(989年),寇准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
 +
 
 +
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准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寇准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
 +
 
 +
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
 
 +
淳化二年(991年)春,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准则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
 
 +
寇准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准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准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准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准了,寇准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准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准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
 
 +
=== 劝帝立储===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宋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宋太祖驾崩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宋太宗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宋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宋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宋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宋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宋太祖驾崩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宋太宗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宋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宋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宋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
 寇 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宋太宗。宋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 看过伤情后,深情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京?”宋太宗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接着宋太宗便向寇 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 已猜到宋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
+
 
 寇 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宋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寇 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后立为皇太子。
+
 寇 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宋太宗。宋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 看过伤情后,深情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京?”宋太宗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接着宋太宗便向寇 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 已猜到宋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
 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 :“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 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宋太宗恍然大悟,赏寇 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 。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
+
 
 +
 寇 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宋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寇 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后立为皇太子。
 +
 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 :“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 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宋太宗恍然大悟,赏寇 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 。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
 
   
 
   
 澶 退敌
+
===澶渊退敌===
 +
 
 +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寇准任尚书工部侍郎,宋真宗很早就想让寇准做宰相,担心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辽国乘宋主新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
 +
 
 +
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俘宋并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还。咸平六年(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副都部署王继忠又被俘降辽。这两次战争极大地震惊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边境告急文书频传,说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了。这年六月,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准为相。毕士安说:“寇准天资忠义,能断大事;志身殉国,秉道嫉邪。眼下北强入侵,只有寇准可以御敌保国。”八月,寇准与毕士安同日拜相。
 +
 
 +
景德元年(1004年),寇准以集贤殿大学士的官职排在毕士安(参知政事)之下。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辽军由威虏军攻定州,被宋兵阻击,便把兵锋转向东南。当辽军南下。“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他们主张用躲避辽国的办法,应付辽国的入侵。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准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当宋真宗问他们的意见时,王钦若、陈尧叟二人正好在场。寇准心里明白,迁都之议就是他们提出的,但他却假装不知,对宋真宗说:“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寇准的意见终于阻止了妥协派逃跑避敌的主张。为了消除王钦若对宋真宗的影响,寇准把他从宋真宗身边调到天雄军前线去防辽兵。  
 +
 
 +
寇准派探子到前线侦察情况,根据对敌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他指出:“目前敌人已至深州、祁州以东,我方大军在定州及威虏等地,东路别无驻军。应一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派孙全照指挥,遇敌掩杀;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这样就可以振奋军威,安定人心,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并可与刑州和沼州的军事据点构成犄角之势,以便攻守。万一敌骑南下攻人贝州,即应增援定州,向东北进攻,牵制敌人后方,使敌兵不敢纵深作战。”同时寇准特别强调指出: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宋真宗必须渡过黄河,亲临前线。寇准一方面同妥协派斗争,一方面积极备战。他派人到河北把农民中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发展民兵队伍,并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寇准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交给河北转运使,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
 +
 
 +
十月,辽兵攻下祁州,向东南推进,经贝州,直扑 州城下。这样一来,不仅河北大片领土陷入敌手,而且仅隔一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辽国骑兵的威胁之下。事实摆在面前,只有坚决抗敌才是惟一的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准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但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有不少人对抗敌没有信心,甚至当时的宰相毕士安也以自己抱病在身,以及太白星白天出现对大臣不祥为借口,不愿随驾北征,并对寇准促使宋真宗亲征说三道四。
 +
 
 +
在寇准的督促下,宋真宗让雍王留守京师,自己起驾北上。当车驾缓慢行至韦城时,辽军日益迫近的消息雪片似地从前方飞来。臣僚中又有人劝真宗到金陵躲避敌锋,于是真宗又动摇起来。寇准十分懂得把握军心民心和“取威决胜”的军事法则。他提醒真宗在大敌压境,四方危机的情况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寇准又明确指出,进则士气备增, 退 则万众瓦解。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支持寇准的意见。宋真宗车驾终于北行到达澶州。北宋时,黄河还是从澶州流过的,将澶州城一分为二。
 +
 
 +
辽军已抵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过河,只愿驻扎在南城。寇准力请渡河,真宗犹豫不决。寇准对高琼说:“太尉承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报答吗?”高琼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殉国。”于是寇准与高琼商议了一番,便一同去见宋真宗。寇准对宋真宗说:“陛下如果认为我刚才的话不足凭信,可以问问高琼。”没等真宗开口,高琼便说:“寇准的话不无道理。随军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他们不会愿意抛弃家中老小随您迁都而只身逃往江南的。”接着高琼便请宋真宗立即动身渡河。枢密院事冯拯在一旁呵责高琼对宋真宗鲁莽。高琼愤怒地驳斥道:“你冯拯只因为会写文章,官做到两府大臣。眼下 兵向我挑衅,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写一首诗使敌人撤退呢?”高琼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渡过浮桥时高琼简直是在驱赶卫士前进。当真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回南城行宫,把寇准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宋真宗几次派人探视寇准的举动。寇准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寇准胸有成竹,使宋真宗不再恐慌。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寇凖任尚书工部侍郎,宋真宗很早就想让寇凖做宰相,担心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辽国乘宋主新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
 
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俘宋并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还。咸平六年(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副都部署王继忠又被俘降辽。这两次战争极大地震惊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边境告急文书频传,说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了。这年六月,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凖为相。毕士安说:“寇凖天资忠义,能断大事;志身殉国,秉道嫉邪。眼下北强入侵,只有寇凖可以御敌保国。”八月,寇凖与毕士安同日拜相。
 
景德元年(1004年),寇凖以集贤殿大学士的官职排在毕士安(参知政事)之下。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辽军由威虏军攻定州,被宋兵阻击,便把兵锋转向东南。当辽军南下。“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他们主张用躲避辽国的办法,应付辽国的入侵。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凖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当宋真宗问他们的意见时,王钦若、陈尧叟二人正好在场。寇凖心里明白,迁都之议就是他们提出的,但他却假装不知,对宋真宗说:“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寇凖的意见终于阻止了妥协派逃跑避敌的主张。为了消除王钦若对宋真宗的影响,寇凖把他从宋真宗身边调到天雄军前线去防辽兵。 [7]
 
寇凖派探子到前线侦察情况,根据对敌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他指出:“目前敌人已至深州、祁州以东,我方大军在定州及威虏等地,东路别无驻军。应一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派孙全照指挥,遇敌掩杀;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这样就可以振奋军威,安定人心,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并可与刑州和沼州的军事据点构成犄角之势,以便攻守。万一敌骑南下攻人贝州,即应增援定州,向东北进攻,牵制敌人后方,使敌兵不敢纵深作战。”同时寇凖特别强调指出: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宋真宗必须渡过黄河,亲临前线。寇凖一方面同妥协派斗争,一方面积极备战。他派人到河北把农民中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发展民兵队伍,并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寇凖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交给河北转运使,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
 
十月,辽兵攻下祁州,向东南推进,经贝州,直扑澶州城下。这样一来,不仅河北大片领土陷入敌手,而且仅隔一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辽国骑兵的威胁之下。事实摆在面前,只有坚决抗敌才是惟一的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但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有不少人对抗敌没有信心,甚至当时的宰相毕士安也以自己抱病在身,以及太白星白天出现对大臣不祥为借口,不愿随驾北征,并对寇凖促使宋真宗亲征说三道四。
 
在寇凖的督促下,宋真宗让雍王留守京师,自己起驾北上。当车驾缓慢行至韦城时,辽军日益迫近的消息雪片似地从前方飞来。臣僚中又有人劝真宗到金陵躲避敌锋,于是真宗又动摇起来。寇凖十分懂得把握军心民心和“取威决胜”的军事法则。他提醒真宗在大敌压境,四方危机的情况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三寇凖明确指出,进则士气备增,退则万众瓦解。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支持寇凖的意见。宋真宗车驾终于北行到达澶州。北宋时,黄河还是从澶州流过的,将澶州城一分为二。
 
辽军已抵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过河,只愿驻扎在南城。寇凖力请渡河,真宗犹豫不决。寇凖对高琼说:“太尉承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报答吗?”高琼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殉国。”于是寇凖与高琼商议了一番,便一同去见宋真宗。寇凖对宋真宗说:“陛下如果认为我刚才的话不足凭信,可以问问高琼。”没等真宗开口,高琼便说:“寇凖的话不无道理。随军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他们不会愿意抛弃家中老小随您迁都而只身逃往江南的。”接着高琼便请宋真宗立即动身渡河。枢密院事冯拯在一旁呵责高琼对宋真宗鲁莽。高琼愤怒地驳斥道:“你冯拯只因为会写文章,官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向我挑衅,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写一首诗使敌人撤退呢?”高琼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渡过浮桥时高琼简直是在驱赶卫士前进。当真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回南城行宫,把寇凖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宋真宗几次派人探视寇凖的举动。寇凖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寇凖胸有成竹,使宋真宗不再恐慌。
 
 
 自从辽国大举入侵之后,各地军民英勇抗敌。辽军虽然号称20万,却是孤军深入,供给线长,粮草不继。十月以后,辽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尤其是真宗亲临北城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极大地动摇了契丹军心。因此辽国太后萧绰及大丞相耶律隆运估计在战场上捞不到什么便宜,便转而向北宋议和,企图从谈判桌上获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好处。
 
 自从辽国大举入侵之后,各地军民英勇抗敌。辽军虽然号称20万,却是孤军深入,供给线长,粮草不继。十月以后,辽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尤其是真宗亲临北城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极大地动摇了契丹军心。因此辽国太后萧绰及大丞相耶律隆运估计在战场上捞不到什么便宜,便转而向北宋议和,企图从谈判桌上获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好处。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抗敌的决心。差不多在他离京亲征的同时,宋朝的议和使节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军营。曹利用当时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员。在辽宋对垒的过程中,曹利用总是往来于两军之间。辽圣宗和萧太后也通过前一年望都之战中俘虏的宋将王继忠和曹利用联系。契丹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宋方的条件是,只要辽国退兵可以每年给辽一些银、绢,但不答应领土要求。谈判在两军对峙中进行。最后终于按宋方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剩下的问题就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曹利用临行前请示宋真宗,真宗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曹利用从真宗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凖叫住。寇凖叮咛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30万。否则,你就不必再来见我,那时我要砍你的头!”
 
寇凖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主战派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之,以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凖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凖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蒙冤遭贬
+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抗敌的决心。差不多在他离京亲征的同时,宋朝的议和使节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军营。曹利用当时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员。在辽宋对垒的过程中,曹利用总是往来于两军之间。辽圣宗和萧太后也通过前一年望都之战中俘虏的宋将王继忠和曹利用联系。契丹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宋方的条件是,只要辽国退兵可以每年给辽一些银、绢,但不答应领土要求。谈判在两军对峙中进行。最后终于按宋方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剩下的问题就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曹利用临行前请示宋真宗,真宗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曹利用从真宗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准叫住。寇准叮咛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30万。否则,你就不必再来见我,那时我要砍你的头!”
 +
 
 +
寇准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主战派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之,以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准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
 
 +
=== 蒙冤遭贬===
  
 澶渊之盟固然值得称道,在这次战争中,宋军也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 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寇 对北宋王朝功重如山,真宗对寇 十分敬重,引起妥协派官僚的嫉恨
+
 澶渊之盟固然值得称道,在这次战争中,宋军也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 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寇 对北宋王朝功重如山,真宗对寇 十分敬重,引起妥协派官僚的嫉恨。
王钦若这个曾被寇凖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凖更是恨之入骨。一回到东宫,王钦若就开始对寇凖施展阴谋。在一次退朝之后,他乘机对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凖,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宋真宗点头肯定。王钦若说:“我想不到陛下竟有这样的看法。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说寇凖有功。”宋真宗一愣,问他原故。王钦若说:“《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王钦若见宋真宗不高兴,接着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从此,宋真宗对寇凖就冷淡起来。
 
寇凖做宰相,选拔人才不讲门第,喜欢进用出身贫寒而有真才的人。御史台是专门批评朝政得失的机构,每当御史台官员有缺额时,他就让平时具有批评精神的人去担任。这样一来,他就更成为王钦若等人的眼中钉。在王钦若一伙的攻击下,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凖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去做知州。
 
寇凖离开东京,在河南、陕西等地作了多年的地方官。丁谓与王钦若都是一个善于奉迎之人,为了博得宋真宗的欢心与信任,他们大搞迷信活动,以伪造所谓“天书”、编造祥异等事。粉饰太平、迷惑视听。宋真宗晚年卧病不起,越发迷信和糊涂,对于王钦若与丁谓,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天禧三年(1019年),形势发生了变化。丁谓主动邀请寇凖回朝再当宰相。丁谓此举别有一番用心。当时,无论从资历是从声望上讲,丁谓实在不够宰相的资格,因而他以参知政事的名义请寇凖回朝为相,以便假借寇凖的资望为自己的权势服务。这一点,局外人是清楚的。寇凖的一个门生就曾十分恳切地对寇凖说,称病不去为上策,而“再入中书”当宰相为下策。然而耿直的寇凖不听劝阻,终于在六月间赴京上任了。
 
丁谓对寇凖先后施展了两套阴谋。起初他一心想把寇凖拉为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凖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凖擦须。寇凖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凖。
 
宋真宗得风湿病后,刘皇后参预朝政,凡事皆问丁谓。丁谓误国,寇凖、王旦、向敏中等元老重臣都上奏建议应选择正大光明的大臣来辅佐太子监国。寇凖还特别指出:“丁谓、钱惟演是奸佞之人,不能辅佐少主。”其实是在反对刘皇后预政,反对丁谓专权。病中的宋真宗也意识到丁谓专权的严重局势,批准了寇凖等人的上奏。寇凖让知制诰杨亿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旨,并且准备与杨亿一起辅政。
 
刘皇后是四川人,她娘家的人仗势犯法,宋真宗为了刘皇后的面子,下诏赦免。寇凖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国法处置。为这件事,刘皇后与寇凖结下怨仇。不料,寇凖与杨亿密谋由太子监国一事被杨亿的妻弟张演酒后泄漏,刘皇后先下手为强,罢寇凖为太子太傅,封为莱国公。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和丁谓有私怨的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复相寇凖,尊宋真宗为太上皇,拥立皇太子即位。这件事被客省使杨崇勋出卖。丁谓连夜化装乘牛车到曹利用那里商量对策。丁谓、曹利用派兵包围了周怀政的住处。周怀政被俘后自杀。丁谓想乘机干脆把寇凖置于死地,就诬告寇凖参与密谋。寇凖虽没被问成死罪,却再次罢相,被逐出京城
 
  
  客死雷
+
  王钦若这个曾被寇准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准更是恨之入骨。一回到东宫,王钦若就开始对寇准施展阴谋。在一次退朝之后,他乘机对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宋真宗点头肯定。王钦若说:“我想不到陛下竟有这样的看法。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说寇准有功。”宋真宗一愣,问他原故。王钦若说:“《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王钦若见宋真宗不高兴,接着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 时不过是寇准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从此,宋真宗对寇准就冷淡起来。
 +
寇准做宰相,选拔人才不讲门第,喜欢进用出身贫寒而有真才的人。御史台是专门批评朝政得失的机构,每当御史台官员有缺额时,他就让平时具有批评精神的人去担任。这样一来,他就更成为王钦若等人的眼中钉。在王钦若一伙的攻击下,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准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去做知州。
  
 寇 凖遭贬 据说是 丁谓 等背着 宋真宗 的。 据《 史·寇凖传》记载,寇凖被贬, 真宗卧病不 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寇凖离开京城那天 大臣们由 害怕丁谓,都不敢去送行,只有 曙以“朋友之义”为寇凖饯行。参知政事李迪十分愤懑,公然宣布自己 与丁谓 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击打丁谓。李迪面奏皇帝痛斥丁谓之奸邪,力诉寇凖之蒙冤。寇凖再次罢相后 丁谓当 宰相,将寇凖一贬再贬
+
 寇 准离开东京 在河南、陕西等地作了多年的地方官。[[ 丁谓]]与王钦若都是一个善于奉迎之人,为了博得 宋真宗的 欢心与信任,他们大搞迷信活动,以伪造所谓“天书”、编造祥异等事。粉饰太平、迷惑视听 。宋真宗 晚年 卧病不 越发迷信和糊涂 于王 钦若 与丁谓, 简直到 言听计从的地步 。  
乾兴元年(1022年),含冤负屈离开道州而向南
 
  
  部海滨雷州赴任 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但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凖的为人, 主动 替他盖房,安排寓所 他在任上 除少数政务外,主要 读经释书 闲暇时写字、会友,每逢客至,则笑脸 毫无权贵大官 样子。
+
  天禧三年(1019年),形势发生了变化 丁谓 主动 邀请寇准回朝再当宰相。丁谓此举别有一番用心 当时 无论从资历 从声望上讲 丁谓实在不够宰 的资格 因而他以参知政事 名义请 寇凖 回朝为相 ,以 便假借寇凖的资望 自己的权势服务。这 局外人是清楚的 寇准的一个门生就曾十分恳切地 对寇准 称病不去 上策 而“再入 中书” 当宰相为 然而耿直的 准不听劝阻 终于在六月间赴京上任 了。  
天圣元年(1023年), 寇凖 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 卧倒在床。此时,他 《病中诗》 题,赋诗 首:“多病将经年 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 青灯。”
 
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 凖病故于雷州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仁宗 奏。但因所拨费用有限 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阳巩县。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仁宗 寇凖昭雪 恢复寇凖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赠 中书 令,谥号“忠愍 。寇凖得以归葬
 
皇祐元年(1049年),仁宗又令翰林学士孙抃为 凖撰写了《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 并亲笔为碑首篆书 “旌忠”二字
 
  
  澶渊退辽
+
  丁谓对寇准先后施展了两套阴谋。起初他一心想把寇准拉为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准。
  
  寇凖主要成就在于辽军围困时力劝 宋真宗 亲征 击退辽 的进攻 景德 年(1004年)秋,辽军南下 消息传到开封,边书告急,京师震动,宋廷君臣惊慌失措,部分主政 大臣 主张迁都以避风险 。不少 张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 寇凖力排众议,坚持真宗 帝亲征。寇凖推举参知 事王钦若镇守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东北) 雍王赵元份留守汴京,朝 文武随军出征。
+
 宋真宗 得风湿病后 刘皇后参预 政,凡事皆问丁谓 丁谓误国,寇准、王旦、向敏中等 老重臣都上奏建议应选择正大光明 的大臣 来辅佐太子监国 寇准还特别指出:“丁谓、钱惟演是奸佞之人, 能辅佐 少主。 ”其实是在反对刘 后预 政, 反对丁谓专权。病 宋真宗 也意识 丁谓专权的严重局势 批准了 准等人的上奏 。寇 准让知制诰杨亿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旨 并且准备与杨亿一起辅政
宋真宗 亲自 澶州城 但不敢过河。 凖与高琼力促真宗渡河,命令卫士把皇帝车驾驶向澶州北城。宋真宗到澶州北城时,北宋军民士气大振。宋真宗象征性地巡视后即回到南城行宫 。寇 凖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 直至迫使辽国停战求和
 
  
  雷州
+
  刘皇后是四川人,她娘家的人仗势犯法,宋真宗为了刘皇后的面子,下诏赦免。寇准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国法处置。为这件事,刘皇后与寇准结下怨仇。不料,寇准与杨亿密谋由太子监国一事被杨亿的妻弟张演酒后泄漏,刘皇后先下手为强,罢寇准为太子太傅,封为莱国公。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和丁谓有私怨的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 动政变,斩杀丁谓,复相寇准,尊宋真宗为太上皇,拥立皇太子即位。这件事被客省使杨崇勋出卖。丁谓连夜化装乘牛车到曹利用那里商量对策。丁谓、曹利用派兵包围了周怀政的住处。周怀政被俘后自杀。丁谓想乘机干脆把寇准置于死地,就诬告寇准参与密谋。寇准虽没被问成死罪,却再次罢相,被逐出京城。
  
寇凖被贬 雷州 期间,传播中原文化,指导当地居民学习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促进经济发展;向群众解说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同时还修建真武堂,收徒习文学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对雷州文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客死 雷州===
  
  文学创作
+
  寇准遭贬,据说是丁谓等背着宋真宗干的。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寇准被贬,真宗卧病不知,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准,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寇准离开京城那天,大臣们由于害怕丁谓,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朋友之义”为寇准饯行。参知政事李迪十分愤懑,公然宣布自己与丁谓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击打丁谓。李迪面奏皇帝痛斥丁谓之奸邪,力诉寇准之蒙冤。寇准再次罢相后,丁谓当了宰相,将寇准一贬再贬。
  
  寇凖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较大成就 他从小就非常聪明 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 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诗句。寇凖与宋初山林诗 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 诗风近似 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类,情思凄婉,很有贾岛诗的风味 。他 的七言绝句意新语工 最有韵味,如“萧萧远树疏林 外, 一半秋山带夕阳”(《 河上亭壁》)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 ”(《夏日》)等 情景交融 清丽深婉 都是值得玩索 佳作。他不是词家,但偶有所作,也颇可读
+
  乾兴元年(1022年),含冤负屈离开道州而向南部海滨雷州赴任 到任后 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 有, 但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准 人, 主动替他盖房 安排寓所 。他 在任上 除少数政务 外, 主要是读经释 书, 闲暇 写字、会友 每逢客至 则笑脸相迎 毫无权贵大官 样子
  
  历史评价
+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卧倒在床。此时,他以《病中诗》为题,赋诗一首:“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赵光义:朕得寇凖 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
  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 ,寇 准病故于雷州竹榻 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 仁宗准奏 但因 拨费 用有 灵柩运 中途 钱已用完 只得寄埋洛阳巩县
赵恒:凖刚忿如昔。 
+
   
吕端:凖性刚自任。
+
  明道 二年 (1033 十一 [[ 宋仁宗]]为寇准昭雪 恢复 莱国公 令, 谥号 忠愍 ”。寇准 归葬
毕士安:① 凖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②凖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徇国,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为流俗所喜。今天下 民虽蒙休德 涵养安佚 而西北跳梁为边境患,若凖者正所宜用也 。  
 
王旦:凖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 避。而凖乃为己任,此其短也。
 
李迪:丁谓罔上弄权,私结林特、钱惟演,且与曹利 、冯拯相为朋党,搅乱朝事。寇准刚直,竟被远谪。 
 
钱惟演:寇准朋党盛,王曙又其女婿,作东宫宾客,谁不畏惧!今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准矣。臣言出祸从,然不敢不言。
 
张咏: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魏野: 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范仲淹: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 天下谓之大忠。
 
王安石:欢盟从此 今日 丞相莱公功第一。
 
司马光: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张耒:自是乾坤扶圣主,可能功业尽莱公。
 
  田况:寇凖在相位,以纯亮得天下之心。丁谓作相,专邪黩货,为天下所愤。民间歌之曰:“欲时之好,呼寇;欲世之宁,当去丁。”及相继贬斥,民间多图 人形貌对张于壁,屠酤之肆往往有焉。虽轻訬顽冥少 无赖者,亦皆口陈手指,颂寇而诟丁,若己之恩雠者,况耆旧有识者哉!
 
陈瓘:当时若无寇凖,天下分为南北矣。然寇莱公岂为孤注之计哉?观契丹之入寇也,掠威虏、安顺军,则魏能、石普败之;攻北平寨,则田敏击走之;攻定州,则王超等拒之;围岚岢军,则贾宗走之;寇瀛州,则李延渥败之;攻天雄,则孙全照却之;抵澶州,则李继隆御之。兵将若此,则亲征者所以激将士之用命。然所谓亲征者,在景德行之则可。而议者当靖康时,有请用真宗故事,则不可。盖亲征之行,必兵强可也,财富可也,将能擒敌可也。若此,则分画明,纪纲修,法度正。一有不然,则委人主以危事曰:“天子所在,兵无不胜。”此书生之虚论,可言而不可行也。寇凖之功不在于主亲征之说,而在于当时画策欲百 无事之计。向使其言获用,不惟无庆历之悔,亦无靖康之祸矣。我宋之安,景德之役也;靖康之祸,亦景德之役误之也。景德王师一动而诛鞑览,契丹不能渡河也,遂使靖康坐守京城而觇敌之不渡河。景德不战而和,欲和者敌也,遂使靖康坐视敌之深入而独意和好之可久。景德既和,诏边郡无邀敌归,所以示大信也,遂使靖康敌人议割吾之三镇,而犹纵敌不追。其守不足以为谋,其和不足以为信,其纵不足以为德,凖之言至是验矣。
 
朋:①昔在景德初,胡虏犯中原。朝廷用莱公,决策幸澶渊。高琼虽武夫,能发忠义言。咏诗退虏骑,用丑枢相颜。銮舆至北城,断桥示不还。 箭毙挞览 夜半却腥膻。至仁不忍杀,和好垂百年。伟哉澶渊功,天子能用贤。  ②我太祖太宗,肇造我 之家法者也。真宗 仁宗 至于列圣 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质、赵普之徒,相与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时,有若李沆、王旦、 凖。在仁宗时,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与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脱脱:凖于 宗朝论建 子,谓神器不可谋及妇人 谋及中官、谋及近臣。此三言者,可为万世龟鉴。澶渊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古所谓大臣者,于斯见之。然挽衣留谏,面诋同列,虽有直言 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 ,不慎所与,致启怀政邪谋,坐窜南裔。勋业如是而不 厥终 所谓 臣不密则失身 ,岂不信哉! 
 
魏瀚:雷阳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几人!济海舟航横野渡,谪居池地动星辰。南来为问崖州户,曾似丞尝庙貌新。
 
孙承恩:立朝侃侃,直道靡顾。致身鼎铉,秉节清素。手扶日毂,不震不凌。社稷之功,莫能与京 。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吴敬所:以苏秦之游说,云长之忠义, 寇准 之于舜英,蒙正之于千金,皆非所演,中体能从其侑贺,只自诬耳,又岂可允从之哉?
 
王夫之: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陈尧叟、王钦若避寇之策,力劝真宗渡河决战,而日与杨大年饮博歌呼于帐中。故王钦若之谮之曰:“凖 为孤注”,其言亦非无因之诬也。王从珂自将以御契丹于怀州,大败以归而自焚;石重贵自将以追契丹于相州,诸将争叛而见俘于虏;皆孤注也。而真宗之渡河类之。且契丹之兵势方张,而饮谑自如,曾无戒惧,则其保天子之南归,而一兵不损,寸土不失,似有天幸焉,非孤注者之快于一掷乎?则钦若之谮,宜其行矣。
 
汤鹏:刘义康不见淮南厉王事,是以获罪;寇凖不读《霍光传》,其功不终:短其术而陋者也。 
 
顾诚:向使李纲、寇凖之流为之相,韩、岳、宗泽之俦为之将。将相同心,不忧中制,中外一德,可弥外忧。
 
梅毅:寇凖乃"真宰相",有才有度,但其所作词却清丽柔美,意境纤丽,大不似其人风格 。  
 
  
  轶事典故
+
  皇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又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准撰写了《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
  
一语成谶
+
===澶渊退辽===
 寇 凖年轻 曾写诗:“到海只十里 过山应万重 ”没想 这首诗中的句子便“一语成谶”了 因为最后 凖卒于被贬地 即至海岸只有十里远的雷州 家乡确实远离他山万重 路万里 。  
+
 
  无楼台相公
+
 寇 准主要成就在于辽军围困 力劝宋真宗亲征 击退辽朝的进攻 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军南下的消息传 开封,边书告急,京师震动,宋廷君臣惊慌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张迁都以避风险。不少人主张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 。寇 准力排众议 坚持真宗皇帝亲征。寇准推举参知政事王钦若镇守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东北) 雍王赵元份留守汴京 朝中文武随军出征
处士魏野与寇凖交好 他作诗称赞 凖:“有官居鼎鼐 无地起楼台 ”“无楼台相公”的美号就这样叫开了。据说寇凖初执掌相府的 生活还是很奢侈的,那么 来为什么会变成“无楼台相公”呢?故事是这样的——寇凖平时喜欢听歌 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 有一次,一个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 凖见她面目姣好  听她歌声圆润 一时兴起 就赏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 一脸的不高
+
 
当时寇凖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 名叫蒨桃 她见到这个情形很气愤 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 公》:“一曲清歌一束绫 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 下, 几度抛梭织得成!”
+
  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城 但不敢过河。 准与高琼力促真宗渡河 命令卫士把皇帝车驾驶向澶州北城 宋真宗到澶州北城 时, 北宋军民士气大振。宋真宗象征性地巡视 即回到南城行宫。寇准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 直至迫使辽国停战求和
寇凖读了蒨桃 的诗 ,很是感动 默默想道:蒨桃 说的对 这一匹一匹的绫缎 都来之不易 随心所欲挥霍是不应该 的, 就坚决改了 从此以后 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
 
寇竹渡
+
===开发雷州===
据说雷州人民护送寇凖灵枢北上 至雷州一渡口 时, 突然狂风大作 骤雨滂沱 无法北上 只好停下来 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冲走,大家就在灵柩前插 枯竹。第二天 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 护棺之竹竟然长出新芽 为了悼念这位贤相,遂把此渡命名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  
+
 
寇公 任雷阳
+
准被贬雷州期间 传播中原文化 指导当地居民学习中州音 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兴 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 促进经济发展;向群众解说天文地理 破除歪理邪说;同时还修建真武堂,收徒习文学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 对雷州文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帝灵签第八十一签就是“ 寇公 任雷阳” 这是寇凖在雷州任职的典故 。此 签的意思是被人欺凌 暂时耐守,自可昭雪 宋仁宗为 凖平反后 雷州 民“悼其屈 而哀 忠” 把寇凖的住所改为寇公祠 如今的寇 祠内,仍陈列着皇帝因寇凖而下的一道道诏制
+
 
:寇 湘 
+
==文学创作==
妻:宋氏
+
 
个人
+
准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较大成就。他从小就非常聪明 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 了“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的诗 寇准与宋初山林 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 诗风近似 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类,情思凄婉 很有贾岛诗的风味。他 七言绝句意新语工 最有韵味,如“萧萧远树疏林外 ,一 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 ”(《夏日》)等 情景交融 清丽深婉 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词 家, 但偶有所作 也颇可读。
凖现存作品有《寇莱公集》 7卷 《寇忠愍公诗集》3卷 传世诗作有近300首 《全宋词》共辑其词4首 。  
+
 
体裁 作品
+
==历史评价==
诗 春日登楼怀归 长安春书 书河上亭壁 江 春 冬日 斋 虚堂 夏日 咏华山
+
词 江南春·波渺渺 踏莎行·春暮 点绛唇·水陌轻寒 甘草子·春早 阳关引·塞草烟光阔 蝶恋花·四十年来身富贵
+
*李迪:丁谓罔 弄权 私结林特、钱惟演,且与曹利用、冯拯相为朋党 搅乱朝事 寇准刚直,竟被远谪。
后世纪念
+
寇公祠
+
*钱惟演:寇准朋党盛,王曙又其女婿,作东宫宾客,谁不畏惧!今朝廷 三分,二分皆附准矣。臣言出祸从,然不敢不言
寇凖去世后 经他夫人宋氏 将灵柩运到洛阳安葬 途径衡州(今衡阳市)、公安(今湖北公安)等地时 当地父老插竹路祭 据说后来竹都成活为林 后人称为“相公竹” 。人 们又 竹林旁建了“寇公祠 ”。 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万古忠魂依海角 ,当年 枯竹到雷阳”的 朽诗句
+
 
雷州西湖 园内有寇公祠 寇凖 生的最后18个月在雷州度过。遗体运回西 安葬 雷州人为了缅怀他 在他寓 “西馆”立祠奉祀。宋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又赐“族忠祠”匾额 “曾为深渊无处诉 年年江上哭青春” 这是寇凖寄居“西馆”时抒发内心激愤和伤感的诗句 祠前矗立着寇凖的塑像 展厅 陈列着寇凖的事迹 还有当年其寓所寇凖生前 的家具仿制品 ,还 口“莱泉井” 这口寇凖饮用过的古井 不枯 泉水清冽 人称“莱泉” 仁宗 延祐四年(1317年) 海北南道廉访使余琏修井 由名宦进士王佐题“莱泉井”石匾 。寇 公祠两侧廊厢布满歌颂 凖的诗文。明进士金都御使魏瀚诗云:“廊庙安危力万钧 泰山乔岳等嶙峋 “寇公祠”内还有几幅图画记载着他在雷州的业绩 。  
+
*张咏: 寇公 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
 
 +
*魏野: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
   
 +
*范仲淹: 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 天下谓之大忠
 +
 +
*王安石:欢盟从 至今日 丞相莱公功第一 。  
 +
 
 +
*司马光:近世 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 ,人 莫之非 子孙习 家风 今多穷困
 +
 
 +
*张耒:自是乾坤扶圣主,可能功业尽莱 公。  
 +
 
 +
*田况 :寇 准在相位,以纯亮得天下之心。丁谓 相,专邪黩货,为天下所愤。民间歌之曰:“欲时之好,呼 ;欲世之宁 当去丁 ”及相继贬斥 民间多图二人形貌对张于壁,屠酤之肆往往有焉 虽轻訬顽冥少年无赖者,亦皆口陈手指,颂寇而诟丁,若己之恩雠者,况耆旧有识者哉!
 +
 
 +
*陈瓘:当时若无寇准,天下分为 南北 矣。然寇莱公岂为孤注之计哉?观契丹之入寇也,掠威虏、安顺军,则魏能、石普败之;攻北平寨,则田敏击走之;攻定州,则王超等拒之;围岚岢军,则贾宗走之;寇瀛州,则李延渥败之;攻天雄,则孙全照却之;抵澶州,则李继隆御之。兵将若此,则亲征者所以激将士之用命。然所谓亲征者 在景德行之则可。而议者当靖康时,有 用真宗故事 则不可。盖亲征之行 必兵强可也 财富可也,将能擒敌可也。若此 则分画明 纪纲修,法度正 一有不然,则委 主以危事曰:“天子所 ,兵无不胜。 此书生之虚论,可言而不可行也 寇凖之功不在于主亲征之说 而在于 时画策欲百 无事之计。向使其言获用, 惟无庆历之悔,亦无靖康之祸矣 之安 景德之役也;靖康之祸,亦景德之役误之也。景德王师 动而诛鞑览,契丹不能渡河也,遂使靖康坐守 城而觇敌之不渡河。景德不战而和 欲和者敌也,遂使靖康坐视敌之深入而独意和好之可久。景德既和,诏边郡无邀敌归 ,所 以示大信也,遂使靖康敌人议割吾之三镇,而犹纵敌不追 其守不足以为谋 其和不足以为信 其纵不足以为德,凖之言至是验矣 。  
 +
 
 +
*王十朋:①昔在景德初 胡虏犯 原。朝廷用莱公,决策幸澶渊。高琼虽武夫,能发忠义言。咏诗退虏骑 ,用 丑枢相颜。銮舆至北城 断桥示不 箭毙挞览,夜半却腥膻 至仁不忍杀 和好垂百 。伟哉澶渊功 天子能用贤。  ②我太祖太宗 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 真宗 仁宗 至于列圣 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质、赵普之徒 相与造我宋之家法者也 在真宗时,有若李沆、王旦、 准。在仁宗时,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与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
*脱脱: 准于太宗朝论建太子 谓神器不可谋及妇人、谋及中官、谋及近臣。此三言者,可为万世龟鉴 澶渊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古所谓大臣者,于斯见之。然挽衣留谏,面诋同列,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 定策禁中,不慎所与,致启怀政邪谋,坐窜南裔。勋业如是而不令厥终,所谓“臣不密则失身”,岂不信哉!
 +
 +
*魏瀚:雷阳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几人!济海舟航横野渡,谪居池地动星辰。南来为问崖州户,曾似丞尝庙貌新。
 +
 
 +
*孙承恩:立朝侃侃,直道靡顾。致身鼎铉,秉节清素。手扶日毂,不震不凌。社稷之功,莫能与京。
 +
 
 +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
 +
*吴敬所:以苏秦之游说,云长之忠义,寇准之于舜英,蒙正之于千金,皆非所演,中体能从其侑贺,只自诬耳,又岂可允从之哉?
 +
 +
*王夫之: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陈尧叟、王钦若避寇之策,力劝真宗渡河决战,而日与杨大年饮博歌呼于帐中。故王钦若之谮之曰:“凖以陛下为孤注”,其言亦非无因之诬也。王从珂自将以御契丹于怀州,大败以归而自焚;石重贵自将以追契丹于相州,诸将争叛而见俘于虏;皆孤注也。而真宗之渡河类之。且契丹之兵势方张,而饮谑自如,曾无戒惧,则其保天子之南归,而一兵不损,寸土不失,似有天幸焉,非孤注者之快于一掷乎?则钦若之谮,宜其行矣。
 +
 
 +
*汤鹏:刘义康不见淮南厉王事,是以获罪;寇准不读《霍光传》,其功不终:短其术而陋者也。
 +
 
 +
*顾诚:向使李纲、寇准之流为之相,韩、岳、宗泽之俦为之将。将相同心,不忧中制,中外一德,可弥外忧。
 +
 
 +
*梅毅:寇准乃"真宰相",有才有度,但其所作词却清丽柔美,意境纤丽,大不似其人风格。
 +
 
 +
==轶事典故==
 +
 
 +
===一语成谶===
 +
 
 +
寇准年轻时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没想到这首诗中的句子便“一语成谶”了。因为最后寇准卒于被贬地,即至海岸只有十里远的雷州,家乡确实远离他山万重,路万里。
 +
 
 +
===无楼台相公===
 +
 
 +
处士魏野与寇准交好,他作诗称赞寇准:“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无楼台相公”的美号就这样叫开了。据说寇准初执掌相府的时候,生活还是很奢侈的,那么后来为什么会变成“无楼台相公”呢?故事是这样的——寇准平时喜欢听歌,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有一次,一个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准见她面目姣好 ,听她歌声圆润,一时兴起,就赏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一脸的不高兴。
 +
当时寇准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名叫蒨桃,她见到这个情形很气愤,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
 
 +
寇准读了蒨桃的诗,很是感动。默默想道:蒨桃诗说的对,这一匹一匹的绫缎,都来之不易,随心所欲挥霍是不应该的,就坚决改了,从此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
 
 +
===寇竹渡===
 +
 
 +
据说雷州人民护送寇准灵枢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时,突然狂风大作,骤雨滂沱,大家无法北上,只好停下来,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冲走,大家就在灵柩前插上枯竹。第二天,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护棺之竹竟然长出新芽。后人为了悼念这位贤相,遂把此渡命名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
 
 +
===寇公任雷阳===
 +
 
 +
关帝灵签第八十一签就是“寇公任雷阳”,这是寇准在雷州任职的典故。此签的意思是被人欺凌,暂时耐守,自可昭雪。宋仁宗为寇准平反后,雷州人民“悼其屈,而哀其忠”,把寇准的住所改为寇公祠。如今的寇公祠内,仍陈列着皇帝因寇准而下的一道道诏制。
 +
 
 +
==个人作品==
 +
 
 +
寇准现存作品有《寇莱公集》 7卷,《寇忠愍公诗集》3卷。传世诗作有近300首,《全宋词》共辑其词4首。
 +
 
 +
==后世纪念==
 +
 
 +
===寇公祠===
 +
 
 +
寇准去世后,经他夫人宋氏请求,将灵柩运到洛阳安葬,途径衡州(今衡阳市)、公安(今湖北公安)等地时,当地父老插竹路祭,据说后来竹都成活为林,后人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的不朽诗句。
 +
 
 +
雷州西湖宋园内有寇公祠,寇准一生的最后18个月在雷州度过。遗体运回西京安葬,雷州人为了缅怀他,在他寓所“西馆”立祠奉祀。宋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又赐“族忠祠”匾额。“曾为深渊无处诉,年年江上哭青春”,这是寇准寄居“西馆”时抒发内心激愤和伤感的诗句。祠前矗立着寇凖的塑像,展厅中陈列着寇准的事迹,还有当年其寓所寇准生前用的家具仿制品,还有一口“莱泉井”。这口寇准饮用过的古井,千年不枯,泉水清冽,人称“莱泉”。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海北南道廉访使余琏修井,由名宦进士王佐题“莱泉井”石匾。寇公祠两侧廊厢布满歌颂寇准的诗文。明进士金都御使魏瀚诗云:“廊庙安危力万钧,泰山乔岳等嶙峋。“寇公祠”内还有几幅图画记载着他在雷州的业绩。
 +
 
 +
寇准墓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左家村南一里许。封土高4米,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墓前立有“宋寇莱公墓”碑石一通。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当时任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毕沅所书。1986年后,当地政府重视文物,在此兴建寇准小学,以保护这座衣冠冢和纪念历史名相。
 +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811746619744979&wfr=spider&for=pc 寇准捡来的老婆,竟然成为他的老师,并且让他成为了一代名相],百家号,18-11-2213:46</ref>
  
寇凖墓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左家村南一里许。封土高4米,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墓前立有“宋寇莱公墓”碑石一通。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当时任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毕沅所书。1986年后,当地政府重视文物,在此兴建寇凖小学,以保护这座衣冠冢和纪念历史名相。
 
 
===视频===
 
===视频===
 
 八贤王设计考验寇准,没想到最后却挨了打
 
 八贤王设计考验寇准,没想到最后却挨了打
行 146: 行 196:
 
{{#iDisplay:n05301mha92|480|320|qq}}
 
{{#iDisplay:n05301mha92|480|320|qq}}
 
</center>
 
</center>
 +
 +
被电视剧神话的寇准,却是差点让宋朝,提前灭亡300年的罪人
 +
<center>
 +
{{#iDisplay:m0719aykra9|480|320|qq}}
 +
</center>
 +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811746619744979&wfr=spider&for=pc 寇准捡来的老婆,竟然成为他的老师,并且让他成为了一代名相],百家号,18-11-2213:46</ref>
+
{{reflist}}
[[Category:宋 军政人物]]
+
[[Category: 宋军政人物]]
 +
[[Category:625 宋及遼金元]]

於 2021年8月20日 (五) 00:26 的最新修訂

寇準
出生 961年
逝世 1023年(61-62歲)
國籍 北宋
職業 政治家、詩人
知名作品寇忠愍詩集

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及知巴東、成安二縣。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太宗重用,三十二歲時拜樞密副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澶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丁謂等人排擠,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詔為其立神道碑,並親於碑首撰「旌忠」字,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諡號「忠愍」,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寇準善詩能文,其七絕詩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人物介紹

書香門第

寇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鄉,後移居馮詡,最後遷至華州下邦。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其遠祖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因屢建大功,賜以官職為姓。父親寇湘於後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後應詔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勳,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寇準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十四歲時已經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十五歲時就能精習《春秋》。

步入仕途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十九歲的寇準考中進士。宋太宗選取進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親自看望提問,年紀輕的人往往不予錄用。有人教寇準增報年齡,寇準說:「我剛剛準備要踏上仕途,怎麼可以欺騙陛下呢?」後來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評事,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任滿改任成安知縣。以後他又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準曾奏事殿中,大膽進諫。

由於忠言逆耳,宋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寇準卻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事後,宋太宗十分讚賞寇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寇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剛直足智著名。

淳化初年,朝廷處理了兩樁受賄案。情節嚴重的王淮,贓錢以千萬計,僅被撤職仗責,不久又恢復了原職;而情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寇準知道這是王淮的哥哥、參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發生了一次大旱災,宋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多認為是天數所致,寇準則說:「《洪範》里說,天和人的關係,相互應和就像影子和回聲,大旱是因為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氣,起身回到宮中。過了一會兒,召寇準詢問刑罰不公平的情況,寇準說:「希望把二府的官員召來,我就說。」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員來,寇準就說:「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觸犯法律接受賄賂,祖吉受賄較少卻被殺頭,王淮因為是參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錢財千萬,只受杖刑,仍官復原職,這不是不公平是什麼?」宋太宗把這件事問王沔,王沔叩頭謝罪,於是宋太宗嚴厲批評了王沔,並且知道寇準可用。當即任命寇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開始直接參預北宋朝廷的軍國大事。

寇準在樞密院與知院張遜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一天,寇準與與溫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個瘋子迎着他的馬喊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張遜向來交好,張遜就嗾使他把這件事稟告宋太宗。寇準引溫仲舒作證,張遜讓王賓單獨上奏,言辭很嚴厲,並且互相指責對方的短處。宋太宗很生氣,貶謫了張遜,寇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但這時宋太宗已離不開寇準了,寇準去青州後,宋太宗悶悶不樂,經常詢問有關寇準在青州的情況。第二年,寇準就被召回京師,拜為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給事中。

勸帝立儲

當時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儲。這件事也一直是令宋太宗頭疼的事情。因為宋太祖駕崩後,其子德昭未能繼位,宋太宗以皇弟身分踐祚,並且宋太祖之死還有「燭影斧聲」之謎,也就是說宋太宗有殺兄奪位之嫌。因此宋太宗傳位,就面臨兩個選擇:立自己的兒子,還是立太祖的兒子。當時一般大臣都諱言立儲一事。大臣馮拯曾上疏請立皇儲,被太宗貶到嶺南。從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議論此事。

寇準剛從青州還朝,入見宋太宗。宋太宗當時正患足疾,讓寇準看過傷情後,深情地問道:「你怎麼現在才回京?」宋太宗覺得有點過意不去。接着宋太宗便向寇準問起應立誰為皇太子。寇準已猜到宋太宗這次召見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並沒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問題。

寇準說:「為天下選擇國君,不能與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謀劃;應選擇眾望所歸者立為太子。」宋太宗低頭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輕聲問道:「襄王怎麼樣?」寇準心中暗喜,便順水推舟地說:「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認為襄王可以,就請決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趙恆為開封尹,改封壽王,後立為皇太子。 宋太宗與太子拜謁祖廟回來,京城的人們擁擠在道路兩旁喜氣洋洋,爭着看皇太子。這時人群中有人喊了聲「少年天子」。宋太宗聽後很不高興,問寇準:「人心歸向太子將把我放在什麼位置?」寇準連連拜賀說:「陛下選擇的皇儲深得人心,這是國家的福氣。」宋太宗恍然大悟,賞寇準對飲,大醉而罷。此後宋太宗更加依重寇準。有人給宋太宗獻了個寶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賜給了寇準。

澶淵退敵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駕崩,太子趙恆繼位,即宋真宗,寇準任尚書工部侍郎,宋真宗很早就想讓寇準做宰相,擔心他性格剛直,難於獨自擔任。遼國乘宋主新立,更加頻繁地騷擾邊境。

咸平二年(999年),遼軍大敗宋軍於高陽關,俘宋並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還。咸平六年(1003年),遼軍再侵高陽關,宋軍副都部署王繼忠又被俘降遼。這兩次戰爭極大地震驚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邊境告急文書頻傳,說遼軍又要大規模入侵了。這年六月,參知政事畢士安向宋真宗推薦寇準為相。畢士安說:「寇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志身殉國,秉道嫉邪。眼下北強入侵,只有寇準可以禦敵保國。」八月,寇準與畢士安同日拜相。

景德元年(1004年),寇準以集賢殿大學士的官職排在畢士安(參知政事)之下。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后,率20萬大軍,從幽州出發,浩浩蕩蕩,向南推進。遼軍由威虜軍攻定州,被宋兵阻擊,便把兵鋒轉向東南。當遼軍南下。「急書一夕五至」的時候,北宋統治集團的上層人物大多驚惶恐懼。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樞密副使陳堯叟是四川人,提議遷都成都。他們主張用躲避遼國的辦法,應付遼國的入侵。宋真宗本來就無心抗敵,更表現得惶恐不安。只有寇準與畢士安堅決主張抵抗,當宋真宗問他們的意見時,王欽若、陳堯叟二人正好在場。寇準心裡明白,遷都之議就是他們提出的,但他卻假裝不知,對宋真宗說:「誰是替陛下籌劃這個計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殺頭。現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將和文臣都很團結,如果您親自領兵出征,敵人自然而然就會逃跑。不這樣,那就出奇兵打亂敵人的計劃,堅守陣地消磨敵人的士氣,使敵人睏乏疲憊。從疲勞和安逸的敵我形勢來看,我們有必勝的把握。為什麼要拋棄太廟太社,到楚、蜀這樣邊遠的地方去呢?問題在於人心崩潰了,敵人乘勢而入,天下還能夠保住嗎?」寇準的意見終於阻止了妥協派逃跑避敵的主張。為了消除王欽若對宋真宗的影響,寇準把他從宋真宗身邊調到天雄軍前線去防遼兵。

寇準派探子到前線偵察情況,根據對敵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抗敵方略。他指出:「目前敵人已至深州、祁州以東,我方大軍在定州及威虜等地,東路別無駐軍。應一面調天雄軍步騎萬人,駐守貝州,派孫全照指揮,遇敵掩殺;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敵後,襲擊敵人據點,兼以報告敵情。這樣就可以振奮軍威,安定人心,打亂敵人的軍事部署,並可與刑州和沼州的軍事據點構成犄角之勢,以便攻守。萬一敵騎南下攻人貝州,即應增援定州,向東北進攻,牽制敵人後方,使敵兵不敢縱深作戰。」同時寇準特別強調指出:為了鼓舞士氣,爭取更大的勝利,宋真宗必須渡過黃河,親臨前線。寇準一方面同妥協派鬥爭,一方面積極備戰。他派人到河北把農民中的優秀青年組織起來,加以訓練,發展民兵隊伍,並規定:河北民兵殺敵,所在官軍應給以聲援;民兵中有殺敵立功者,同樣給予獎賞。寇準還派人攜帶錢物慰勞河北駐軍,並出銀30萬兩交給河北轉運使,用來收購軍糧,充實軍資。

十月,遼兵攻下祁州,向東南推進,經貝州,直撲澶州城下。這樣一來,不僅河北大片領土陷入敵手,而且僅隔一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遼國騎兵的威脅之下。事實擺在面前,只有堅決抗敵才是惟一的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準的督促下終於決定親征。但統治集團內部仍然有不少人對抗敵沒有信心,甚至當時的宰相畢士安也以自己抱病在身,以及太白星白天出現對大臣不祥為藉口,不願隨駕北征,並對寇準促使宋真宗親征說三道四。

在寇準的督促下,宋真宗讓雍王留守京師,自己起駕北上。當車駕緩慢行至韋城時,遼軍日益迫近的消息雪片似地從前方飛來。臣僚中又有人勸真宗到金陵躲避敵鋒,於是真宗又動搖起來。寇準十分懂得把握軍心民心和「取威決勝」的軍事法則。他提醒真宗在大敵壓境,四方危機的情況下,只可進尺、不可退寸。寇準又明確指出,進則士氣備增,退則萬眾瓦解。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也支持寇準的意見。宋真宗車駕終於北行到達澶州。北宋時,黃河還是從澶州流過的,將澶州城一分為二。

遼軍已抵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過河,只願駐紮在南城。寇準力請渡河,真宗猶豫不決。寇準對高瓊說:「太尉承蒙國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報答嗎?」高瓊說:「我是軍人,願以死殉國。」於是寇準與高瓊商議了一番,便一同去見宋真宗。寇準對宋真宗說:「陛下如果認為我剛才的話不足憑信,可以問問高瓊。」沒等真宗開口,高瓊便說:「寇準的話不無道理。隨軍將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師,他們不會願意拋棄家中老小隨您遷都而隻身逃往江南的。」接着高瓊便請宋真宗立即動身渡河。樞密院事馮拯在一旁呵責高瓊對宋真宗魯莽。高瓊憤怒地駁斥道:「你馮拯只因為會寫文章,官做到兩府大臣。眼下敵兵向我挑釁,我勸皇上出征,你卻責備我無禮。你有本事,為何不寫一首詩使敵人撤退呢?」高瓊命令衛士把真宗的車駕轉向北城行進。渡過浮橋時高瓊簡直是在驅趕衛士前進。當真的黃龍旗在澶州北城樓上一出現,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歡聲雷動,氣勢百倍。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徵性地巡視後,仍回南城行宮,把寇準留在北城,負責指揮作戰。宋真宗幾次派人探視寇準的舉動。寇準與知制誥楊億在城樓上喝酒下棋,十分鎮定。寇準胸有成竹,使宋真宗不再恐慌。

自從遼國大舉入侵之後,各地軍民英勇抗敵。遼軍雖然號稱20萬,卻是孤軍深入,供給線長,糧草不繼。十月以後,遼國軍隊在戰場上節節失利。尤其是真宗親臨北城時,遼軍先鋒蕭撻覽在澶州城下被宋將李繼隆部將張環用精銳的床子弩射殺,極大地動搖了契丹軍心。因此遼國太后蕭綽及大丞相耶律隆運估計在戰場上撈不到什麼便宜,便轉而向北宋議和,企圖從談判桌上獲得在戰場上得不到的好處。

宋真宗本來就沒有抗敵的決心。差不多在他離京親征的同時,宋朝的議和使節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軍營。曹利用當時是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員。在遼宋對壘的過程中,曹利用總是往來於兩軍之間。遼聖宗和蕭太后也通過前一年望都之戰中俘虜的宋將王繼忠和曹利用聯繫。契丹提出的議和條件是要宋「歸還」後周世宗北伐奪得的「關南之地」。宋方的條件是,只要遼國退兵可以每年給遼一些銀、絹,但不答應領土要求。談判在兩軍對峙中進行。最後終於按宋方的條件達成了協議,剩下的問題就是每年給遼銀絹的數量。曹利用臨行前請示宋真宗,真宗說:「必不得已,一百萬也可。」曹利用從真宗的行宮一出來就被一直守候在門外的寇準叫住。寇準叮嚀他說:「雖然有聖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應所給銀絹不得超過30萬。否則,你就不必再來見我,那時我要砍你的頭!」

寇準始終反對議和,主張乘勢出兵、收復失地。主戰派將領寧邊軍都部署楊之,以奪取幽燕數州。但由於真宗傾心於議和,致使妥協派氣焰囂張。他們攻擊寇準擁兵自重,甚至說他圖謀不軌。寇準在這班人的毀謗下,被迫放棄了主戰的主張。於是,在妥協派的策劃下,於同年十二月,宋遼雙方訂立了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蒙冤遭貶

澶淵之盟固然值得稱道,在這次戰爭中,宋軍也給遼軍以有力的反擊,使遼朝統治者認識到宋軍和中原地區的人民是不可輕侮的。從此以後,契丹就不敢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澶淵之盟後,宋遼邊境干戈寧息,貿易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從積極抗敵到澶淵之盟,寇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是有功之臣卻由此招來不測之禍。寇準對北宋王朝功重如山,真宗對寇準十分敬重,引起妥協派官僚的嫉恨。

王欽若這個曾被寇準斥之為「罪可斬首」的妥協派首領,對寇準更是恨之入骨。一回到東宮,王欽若就開始對寇準施展陰謀。在一次退朝之後,他乘機對真宗說:「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功嗎?」宋真宗點頭肯定。王欽若說:「我想不到陛下竟有這樣的看法。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反而說寇準有功。」宋真宗一愣,問他原故。王欽若說:「《春秋》—書都把城下之盟當作一種恥辱。澶淵之盟實際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為恥嗎?」王欽若見宋真宗不高興,接着說:「陛下聽說過賭博吧。那些賭徒在錢快要輸完時,就儘其所有押了上去,輸贏在此一着,這就叫『孤注一擲』。陛下在澶州時不過是寇準的『孤注』罷了,真是危險啊!」從此,宋真宗對寇準就冷淡起來。 寇準做宰相,選拔人才不講門第,喜歡進用出身貧寒而有真才的人。御史台是專門批評朝政得失的機構,每當御史台官員有缺額時,他就讓平時具有批評精神的人去擔任。這樣一來,他就更成為王欽若等人的眼中釘。在王欽若一夥的攻擊下,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準被免去相職,到陝州去做知州。

寇準離開東京,在河南、陝西等地作了多年的地方官。丁謂與王欽若都是一個善於奉迎之人,為了博得宋真宗的歡心與信任,他們大搞迷信活動,以偽造所謂「天書」、編造祥異等事。粉飾太平、迷惑視聽。宋真宗晚年臥病不起,越發迷信和糊塗,對於王欽若與丁謂,簡直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天禧三年(1019年),形勢發生了變化。丁謂主動邀請寇準回朝再當宰相。丁謂此舉別有一番用心。當時,無論從資歷是從聲望上講,丁謂實在不夠宰相的資格,因而他以參知政事的名義請寇凖回朝為相,以便假借寇凖的資望為自己的權勢服務。這一點,局外人是清楚的。寇準的一個門生就曾十分懇切地對寇準說,稱病不去為上策,而「再入中書」當宰相為下策。然而耿直的寇準不聽勸阻,終於在六月間赴京上任了。

丁謂對寇準先後施展了兩套陰謀。起初他一心想把寇準拉為同黨。在一次宴會上,寇準的鬍鬚沾了些菜湯,丁謂馬上起身為寇準擦須。寇準不但不領情,反而十分惱火,當場訓斥丁謂有失大臣之體。丁謂惱羞成怒,發誓要報復寇準。

宋真宗得風濕病後,劉皇后參預朝政,凡事皆問丁謂。丁謂誤國,寇準、王旦、向敏中等元老重臣都上奏建議應選擇正大光明的大臣來輔佐太子監國。寇準還特別指出:「丁謂、錢惟演是奸佞之人,不能輔佐少主。」其實是在反對劉皇后預政,反對丁謂專權。病中的宋真宗也意識到丁謂專權的嚴重局勢,批准了寇準等人的上奏。寇準讓知制誥楊億秘密起草太子監國的詔旨,並且準備與楊億一起輔政。

劉皇后是四川人,她娘家的人仗勢犯法,宋真宗為了劉皇后的面子,下詔赦免。寇準堅決反對,認為必須按國法處置。為這件事,劉皇后與寇準結下怨仇。不料,寇準與楊億密謀由太子監國一事被楊億的妻弟張演酒後泄漏,劉皇后先下手為強,罷寇準為太子太傅,封為萊國公。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和丁謂有私怨的太監周懷政聯絡同黨,企圖發動政變,斬殺丁謂,復相寇準,尊宋真宗為太上皇,擁立皇太子即位。這件事被客省使楊崇勛出賣。丁謂連夜化裝乘牛車到曹利用那裡商量對策。丁謂、曹利用派兵包圍了周懷政的住處。周懷政被俘後自殺。丁謂想乘機乾脆把寇準置於死地,就誣告寇準參與密謀。寇準雖沒被問成死罪,卻再次罷相,被逐出京城。

客死雷州

寇準遭貶,據說是丁謂等背着宋真宗乾的。據《宋史·寇準傳》記載,寇準被貶,真宗臥病不知,問左右的人為什麼多日沒見寇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實情。寇準離開京城那天,大臣們由於害怕丁謂,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朋友之義」為寇準餞行。參知政事李迪十分憤懣,公然宣布自己與丁謂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擊打丁謂。李迪面奏皇帝痛斥丁謂之奸邪,力訴寇準之蒙冤。寇準再次罷相後,丁謂當了宰相,將寇準一貶再貶。

乾興元年(1022年),含冤負屈離開道州而向南部海濱雷州赴任。到任後,連個像樣的住房也沒有,但當地官員、百姓素來仰慕寇準的為人,主動替他蓋房,安排寓所。他在任上,除少數政務外,主要是讀經釋書,閒暇時寫字、會友,每逢客至,則笑臉相迎,毫無權貴大官的樣子。

天聖元年(1023年),寇準在雷州任所憂病交加,臥倒在床。此時,他以《病中詩》為題,賦詩一首:「多病將經年,逢迎故不能。書惟看藥錄,客只待醫僧。壯志銷如雪,幽懷冷似冰。郡齋風雨後,無睡對青燈。」

天聖元年 (1023年)九月,寇準病故於雷州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仁宗准奏。但因所撥費用有限,靈柩運至中途,錢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陽鞏縣。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為寇準昭雪,恢復寇準太子太傅、萊國公之職,贈中書令,諡號「忠愍」。寇準得以歸葬下邽。

皇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又令翰林學士孫抃為寇準撰寫了《萊國寇忠愍公旌忠之碑》,並親筆為碑首篆書了「旌忠」二字。

澶淵退遼

寇準主要成就在於遼軍圍困時力勸宋真宗親征,擊退遼朝的進攻。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軍南下的消息傳到開封,邊書告急,京師震動,宋廷君臣驚慌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張遷都以避風險。不少人主張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寇準力排眾議,堅持真宗皇帝親征。寇準推舉參知政事王欽若鎮守天雄軍(治今河北大名東北),雍王趙元份留守汴京,朝中文武隨軍出征。

宋真宗親自到澶州城,但不敢過河。寇準與高瓊力促真宗渡河,命令衛士把皇帝車駕駛向澶州北城。宋真宗到澶州北城時,北宋軍民士氣大振。宋真宗象徵性地巡視後即回到南城行宮。寇準在北城負責指揮作戰,直至迫使遼國停戰求和。

開發雷州

寇準被貶雷州期間,傳播中原文化,指導當地居民學習中州音,促進了當地人與中原的交流;傳授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水利,開渠引水灌溉良田,促進經濟發展;向群眾解說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說;同時還修建真武堂,收徒習文學藝,使鄉民的子孫也能讀書,對雷州文明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文學創作

寇準在文學創作上也有較大成就。他從小就非常聰明,七歲時隨父登華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的詩句。寇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類,情思淒婉,很有賈島詩的風味。他的七言絕句意新語工,最有韻味,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夏日》)等,情景交融,清麗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詞家,但偶有所作,也頗可讀。

歷史評價

  • 李迪:丁謂罔上弄權,私結林特、錢惟演,且與曹利用、馮拯相為朋黨,攪亂朝事。寇準剛直,竟被遠謫。
  • 錢惟演:寇準朋黨盛,王曙又其女婿,作東宮賓客,誰不畏懼!今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准矣。臣言出禍從,然不敢不言。
  • 張詠: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
  • 魏野: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
  • 范仲淹:寇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
  • 王安石: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
  • 司馬光: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 張耒:自是乾坤扶聖主,可能功業盡萊公。
  • 田況:寇準在相位,以純亮得天下之心。丁謂作相,專邪黷貨,為天下所憤。民間歌之曰:「欲時之好,呼寇;欲世之寧,當去丁。」及相繼貶斥,民間多圖二人形貌對張於壁,屠酤之肆往往有焉。雖輕訬頑冥少年無賴者,亦皆口陳手指,頌寇而詬丁,若己之恩讎者,況耆舊有識者哉!
  • 陳瓘:當時若無寇準,天下分為南北矣。然寇萊公豈為孤注之計哉?觀契丹之入寇也,掠威虜、安順軍,則魏能、石普敗之;攻北平寨,則田敏擊走之;攻定州,則王超等拒之;圍嵐岢軍,則賈宗走之;寇瀛州,則李延渥敗之;攻天雄,則孫全照卻之;抵澶州,則李繼隆御之。兵將若此,則親征者所以激將士之用命。然所謂親征者,在景德行之則可。而議者當靖康時,有請用真宗故事,則不可。蓋親征之行,必兵強可也,財富可也,將能擒敵可也。若此,則分畫明,紀綱修,法度正。一有不然,則委人主以危事曰:「天子所在,兵無不勝。」此書生之虛論,可言而不可行也。寇凖之功不在於主親征之說,而在於當時畫策欲百年無事之計。向使其言獲用,不惟無慶曆之悔,亦無靖康之禍矣。我宋之安,景德之役也;靖康之禍,亦景德之役誤之也。景德王師一動而誅韃覽,契丹不能渡河也,遂使靖康坐守京城而覘敵之不渡河。景德不戰而和,欲和者敵也,遂使靖康坐視敵之深入而獨意和好之可久。景德既和,詔邊郡無邀敵歸,所以示大信也,遂使靖康敵人議割吾之三鎮,而猶縱敵不追。其守不足以為謀,其和不足以為信,其縱不足以為德,凖之言至是驗矣。
  • 王十朋:①昔在景德初,胡虜犯中原。朝廷用萊公,決策幸澶淵。高瓊雖武夫,能發忠義言。詠詩退虜騎,用丑樞相顏。鑾輿至北城,斷橋示不還。一箭斃撻覽,夜半卻腥膻。至仁不忍殺,和好垂百年。偉哉澶淵功,天子能用賢。 ②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質、趙普之徒,相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時,有若李沆、王旦、寇準。在仁宗時,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與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 脫脫:寇準於太宗朝論建太子,謂神器不可謀及婦人、謀及中官、謀及近臣。此三言者,可為萬世龜鑑。澶淵之幸,力沮眾議,竟成雋功,古所謂大臣者,於斯見之。然挽衣留諫,面詆同列,雖有直言之風,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中,不慎所與,致啟懷政邪謀,坐竄南裔。勳業如是而不令厥終,所謂「臣不密則失身」,豈不信哉!
  • 魏瀚:雷陽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幾人!濟海舟航橫野渡,謫居池地動星辰。南來為問崖州戶,曾似丞嘗廟貌新。
  • 孫承恩:立朝侃侃,直道靡顧。致身鼎鉉,秉節清素。手扶日轂,不震不凌。社稷之功,莫能與京。
  •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寇萊公、趙忠定之應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於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 吳敬所:以蘇秦之遊說,雲長之忠義,寇準之於舜英,蒙正之於千金,皆非所演,中體能從其侑賀,只自誣耳,又豈可允從之哉?
  • 王夫之: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陳堯叟、王欽若避寇之策,力勸真宗渡河決戰,而日與楊大年飲博歌呼於帳中。故王欽若之譖之曰:「凖以陛下為孤注」,其言亦非無因之誣也。王從珂自將以御契丹於懷州,大敗以歸而自焚;石重貴自將以追契丹於相州,諸將爭叛而見俘於虜;皆孤注也。而真宗之渡河類之。且契丹之兵勢方張,而飲謔自如,曾無戒懼,則其保天子之南歸,而一兵不損,寸土不失,似有天幸焉,非孤注者之快於一擲乎?則欽若之譖,宜其行矣。
  • 湯鵬:劉義康不見淮南厲王事,是以獲罪;寇準不讀《霍光傳》,其功不終:短其術而陋者也。
  • 顧誠:向使李綱、寇準之流為之相,韓、岳、宗澤之儔為之將。將相同心,不憂中制,中外一德,可彌外憂。
  • 梅毅:寇準乃"真宰相",有才有度,但其所作詞卻清麗柔美,意境纖麗,大不似其人風格。

軼事典故

一語成讖

寇準年輕時曾寫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沒想到這首詩中的句子便「一語成讖」了。因為最後寇準卒於被貶地,即至海岸只有十里遠的雷州,家鄉確實遠離他山萬重,路萬里。

無樓台相公

處士魏野與寇準交好,他作詩稱讚寇準:「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無樓台相公」的美號就這樣叫開了。據說寇準初執掌相府的時候,生活還是很奢侈的,那麼後來為什麼會變成「無樓台相公」呢?故事是這樣的——寇準平時喜歡聽歌,酒余茶後經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憂解悶。有一次,一個妙齡歌女來相府清唱,寇準見她面目姣好 ,聽她歌聲圓潤,一時興起,就賞她一匹綾緞。想不到歌女還嫌賞賜少,一臉的不高興。 當時寇準身邊有一個出身寒門的侍妾,名叫蒨桃,她見到這個情形很氣憤,事後就寫了一首小詩《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熒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

寇準讀了蒨桃的詩,很是感動。默默想道:蒨桃詩說的對,這一匹一匹的綾緞,都來之不易,隨心所欲揮霍是不應該的,就堅決改了,從此以後一直保持勤儉樸素的美德。

寇竹渡

據說雷州人民護送寇準靈樞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時,突然狂風大作,驟雨滂沱,大家無法北上,只好停下來,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沖走,大家就在靈柩前插上枯竹。第二天,等到雨過天晴的時候,護棺之竹竟然長出新芽。後人為了悼念這位賢相,遂把此渡命名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寇公任雷陽

關帝靈簽第八十一簽就是「寇公任雷陽」,這是寇準在雷州任職的典故。此簽的意思是被人欺凌,暫時耐守,自可昭雪。宋仁宗為寇準平反後,雷州人民「悼其屈,而哀其忠」,把寇準的住所改為寇公祠。如今的寇公祠內,仍陳列着皇帝因寇準而下的一道道詔制。

個人作品

寇準現存作品有《寇萊公集》 7卷,《寇忠愍公詩集》3卷。傳世詩作有近300首,《全宋詞》共輯其詞4首。

後世紀念

寇公祠

寇準去世後,經他夫人宋氏請求,將靈柩運到洛陽安葬,途徑衡州(今衡陽市)、公安(今湖北公安)等地時,當地父老插竹路祭,據說後來竹都成活為林,後人稱為「相公竹」。人們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過公安時,曾題寫「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的不朽詩句。

雷州西湖宋園內有寇公祠,寇準一生的最後18個月在雷州度過。遺體運回西京安葬,雷州人為了緬懷他,在他寓所「西館」立祠奉祀。宋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又賜「族忠祠」匾額。「曾為深淵無處訴,年年江上哭青春」,這是寇準寄居「西館」時抒發內心激憤和傷感的詩句。祠前矗立着寇凖的塑像,展廳中陳列着寇準的事跡,還有當年其寓所寇準生前用的家具仿製品,還有一口「萊泉井」。這口寇準飲用過的古井,千年不枯,泉水清冽,人稱「萊泉」。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海北南道廉訪使余璉修井,由名宦進士王佐題「萊泉井」石匾。寇公祠兩側廊廂布滿歌頌寇準的詩文。明進士金都御使魏瀚詩云:「廊廟安危力萬鈞,泰山喬嶽等嶙峋。「寇公祠」內還有幾幅圖畫記載着他在雷州的業績。

寇準墓位於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鎮左家村南一里許。封土高4米,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墓前立有「宋寇萊公墓」碑石一通。195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為當時任兵部侍郎、陝西巡撫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畢沅所書。1986年後,當地政府重視文物,在此興建寇準小學,以保護這座衣冠冢和紀念歷史名相。 [1]

視頻

八賢王設計考驗寇準,沒想到最後卻挨了打

被電視劇神話的寇準,卻是差點讓宋朝,提前滅亡300年的罪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