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宽和仁爱(元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宽和仁爱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宽和仁爱》中国当代作家元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宽和仁爱

——我读彭公《岁月印痕》

彭公明吉,夷陵区分乡镇大中坝村人。生于耕读之家,祖父考过清末秀才,父亲却因害怕,在将解放之时,把祖父遗留的书背上后山烧了,只留下备考秀才的答卷草稿。这份草稿,彭公视为传家宝。彭公让我看过,水平的确不逊于当今的书法名家。彭公少年苦读,希望找回祖父的那份文化尊贵,但慈父见背,少年辍学,早早肩负起家庭重担,历经各种困苦煎熬。参加工作,初为民办教师,后转行政干部,曾被组织送往华中师范大学开门办学的中文专科学习一年。无论职务高低、任务急缓,一直自学不辍。为他后来担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奠定了文化基础。在职时对夷陵文化建设贡献巨大,退休后长期坚持民间文化研究推广和文学艺术推进工作,被授予夷陵区欧阳修文艺突出贡献奖和湖北省民间文化终生成就奖。彭公已出版《岁月印痕》二卷,现在出版的是第三卷。正如彭公所言:“我的人生之路,虽然没走邪路,没走弯路,却走了一条苦难之路,苦学之路,苦斗之路,苦守之路。” 认真阅读彭公书稿“岁月印痕”第三卷,可以看出,他人是宽和仁爱的人,文是宽和静美的文。为人与为文互证,原文与评论互证,让人感触良多。 宽和仁爱的人生境界

彭公此卷文字内容编辑为“钟情夷陵风物”“情洒民间文化”“谋划经济工作”“诚交文化师友”四章。四章题目不仅起到客观纪实的作用,而且充满主观抒情的味道。前三章为彭公原文,按体裁又可分为工作纪实、人物和事件报告、序跋、散文。第四章为文友评论,与前三章互为映证。映其情,证其实。从多个侧面记载了彭公性情宽和仁爱、奋斗不止、履职尽责、贡献突出、善做好事的五彩人生。具有地方史料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感人至深的文学价值。可以从地方文史的角度来读,可以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读,可以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来读,更可以从人生和为文相结合的角度来读。

太上宽和,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人生不是为了个人出人头地,不是为了与世界斤斤计较,而是为了宽和地对待整个世界,包括宽和地对待社会、自己和家人,在努力经营好自己人生的同时,善待和帮助更多的人幸福而有尊严、有品位地活着。我自1983年初认识彭公,历经四十余年的接触、共事和了解,认为他是达到了这种人生境界的人。

他早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参加工作后兢兢业业履职、创造性地推动分管工作、在履职过程中尽一切努力为别人做好事、改善别人的生活处境、为别人的美好人生开创道路、几十后还和受帮助的人保持亲如一家的关系,靠的是宽和仁爱、尽我所能的信念与不懈努力。这些在彭公原文和文友文章中都能找到佐证,我不再引述,只讲几点个人感受

彭公俊美,可比“城北徐公”,现入老年依然仪表堂堂,腰不弓,背不驼,体健神旺,从中医的角度讲,这是宽和仁爱的基础,也是宽和仁爱的结果。他继承了夷陵分乡人爱干净、讲礼貌的传统,一年四季衣着整洁,朴实大方,目光清澈,说话一脸微笑,亲和力极强。这不仅表现在接人待物和领导艺术上,还表现在文稿书写、核校和案头的收拾等细微事情上。即便生气,也只不动声色地问:“怎么能这样呢?”因为始终保持一颗宽和仁爱的心,涵养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彭公才华横溢,尤有独到的审美眼光。读他写的《故乡的山竹》《夜幕下的洛杉矶》《读书读信读人生》《我与南垭》《分乡场记忆》等文就能窥见一斑。但这是不少人作家能做到的,若回顾他上世纪八十年代主持县政府院、县委院环境美化工程,九十年初主持金狮宾馆扩建改造,担任县委副书记后发现并全盘策划与组织实施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的整理、研究、宣传、申报、推广工作,退休后主持和参与夷陵楼、森林公园、柑橘博物馆、石牌抗战纪念馆等文化妆饰工程,推介夷陵奇人著名趣诗指书家姜祚正、策划建立姜祚正艺术馆,以及他在金狮洞、三峡大瀑布、百里荒、三峡人家、黄陵庙等无数旅游项目开发论证会上的发言,就知道他的审美判断力是如何冠盖群英了。正因为他担任政府办公室主任时,对政府院极其逼仄的环境进行整治和美化,体现出不凡的空间处理能力,获得县委领导好评,很快担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又不负众望、因陋就简对县委院进行了环境美化,再次获得一致赞扬。那时环境改造项目没有可以委托的设计单位,每一个过程都得主持人自己出主意,而且资金非常少,没有非凡能力,很难搞得大家满意。金狮宾馆扩建改造,更体现他的综合审美能力。彭公作为分管领导,从设计到施工、装璜一一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征得县委领导同意,督办到位。还请著名书画家林锴、尹瘦石题写了“金狮楼”和“望峡楼”匾额,增添了文化氛围。完工赶上第二届柑橘文化节,得到各界一致好评。

彭公心善,乐于助人。他任县委办主任时,我任县委政研室副主任,不仅在县委文件、报告起草上密切合作,还经常一起随秉琔书记下乡。他忠于职守、宽和待人的风格我是深有体会的。那时县委办与政研室各为独立单位,关系却处理得非常融洽,这与他领导有方、宽和大度是分不开的。1993年他升任分管宣教文卫的副书记以后,热心帮助许多人协调落实住房分配、子女上学和工作安排、个人建房手续办理等问题;发现刘德芳之后不只是组织整理和推介、宣传,还解决了他的生活来源、搬迁小溪塔的住房、医疗保障、家庭重组等问题。可以说,刘德芳对繁荣夷陵民间文化有开山之德,彭公对刘德芳有再造之恩。他帮贫扶困不是当作任务来完成,而是一直帮扶到底,满腔仁爱,真心付出,以致成为不离不弃的亲戚。故事在《读书读信读人生》《特殊亲戚在界岭》《一封信助两地路通》里。我是读了他后来写的这些文章才知道的。他不只在位时处处为老百姓考虑,退休以后仍牵心挂肠地为老百姓谋福利。若非仁爱满怀,如何能做到呢?

彭公的这些文章都是先付出、后写成的,是他人生修为的真实记录,是他爱和努力的结晶。这样的人生与作品,人文结合,人文并美,有史料价值、美学价值、传承价值和育人价值。在夷陵区很多人把他当作偶像与楷模。

以诚为本的典雅风格

彭公年近八旬,人生阅历丰富精彩,结识的人物丰富多彩,所选题材皆为他倾力倾情为之奋斗的各个方面,写出的文章自然丰润精彩。彭公文如彭公人,以诚为本,情感诚挚,朴实宽和,典雅大方,又不失凝练生动、多姿多彩。读他的文章,不只读出他的涵养、才华、人生经历,还读出他宽和仁爱、典雅大度、尽忠职守、乐于助人、坚守初心、奋斗不止等人生品格。

陈斌在读彭公所作村志序后所写评论《情满胸臆文自高》一文中,从“浓厚的乡情”“灵动的往事”“鲜活的人物”“文化的风景”“多彩的语言”五个方面对彭公行文风格做了令人信服的判断。并且指出,“先生在吮吸家乡乳汁中成长,20多岁后从家乡走出,一直对养育他的故乡怀有深深的眷念。”“先生喜好读书,积累深厚,行文语言以雅见长,当了行政干部后多年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熟悉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语言。两者结合,水乳交融,成就了他多彩的语言风格。”

杨建章《我识彭公四十年》一文,则从“新闻报道是高手”“典型宣传大突破”“民间版画创辉煌”“贷款录制广播剧”“六山战略摘穷帽”“致力为民办实事”“乐于他人做好事”“退休创建研究会”八个部分,具体记载了彭公四十年所历要事与贡献,映证了彭公原文产生的背景和其人文一致、人文并美的境界。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行文风格出于作者的观念选择,通过语言运用而抵达。而语言运用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及物及事及情及理,文质相符,文质彬彬,这一点古人早有论述,无需赘言;二是运用效果与作者身份相符,实现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切忌“拉大旗作虎皮”,这一点鲁迅也指出过,却依然出现不少大而不当的“救世主”“哲人王”。语言运用在这两方面出问题,不能及事及物及情及理,文质相悖,甚至立身站位不对,取意述理失度,猥琐不堪或狂妄自大,多半又出于学养不足、缺少训练或价值观念选择不当两种缺陷。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用今天的话说“写作者应当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一个适宜写作的人”。从文章中读出的是写作者的自身状态,行文风格体现了写作主体的价值观和内在状态。

彭公文与彭公人并美,人文互质互证。他的语言,经得起两个运用原则的检验:及物及事及情及理,文质相符;世事洞明,人情达练,宽和仁爱,典雅大方,没有失正失衡失当等等情况。不仅如此,他的事件报告、人物通讯,文字朴实简洁,凝练生动,立意准确,态度明朗,严守真实;他的散文和序跋,场景真实,人物灵动,用情专深,语言典雅,组接得体,逻辑顺畅,从而形成了宽和典雅的风格。

彭公为南垭村志写的序《我与南垭》,便是例证之一。仅从“因为母训,我心仪南垭”“因为爱情,我走进南垭”“因为工作,我亲近南垭”“因为文缘、我助推南垭”“因为花田,我看好南垭”五个段落标题,就能发现这是一篇让南垭人心动的序言,更是一篇贯穿自己一生的散文。把南垭村的人文历史风景与自己人生各个重要阶段完美结合起来,并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件和在场的细节来充填,真是妙不可言!

例证之二,是其为分乡场社区志所作的序《分乡场记忆》。这是一篇记叙“回不去的童年,忘不了的过去”(彭公句)的人生咏叹调,以此方式为之作序,可见彭公倾注了全部情感,而分乡场社区又是何其有幸。

例证之三,是集纳了“读书使她走出大山”“读书助他改变命运”“兄弟同圆大学梦”三家子女读书成就人生故事的散文《读信.读书.读人生》。无一例外,这三家人都是彭公多年前鼎力帮助过的,而且都是从阅读保存多年受助人来信开始的,前后贯穿几十年几代人。彭公当年倾心付出的星星之火,点燃一个个家庭几代人的人生燎原之势,让人何等感慨!令人想起孔子的一句话:“无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彭公是宽和仁爱的楷模!什么是人文并美、典雅大方?我想,这就是。

平凡精致的审美价值

彭公虽曾官至正县一把手,但他始终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走的是从平凡到精致的“苦难”“苦学”“苦斗”“苦守”之路。他说自己“从小深知穷人生活的艰辛,养成同情弱者、善待他人、乐于助人和吃苦精神。”“艰难困苦,玉成于汝”。这种苦难、苦学、苦斗、苦守的人生经历,使得文章和人生都由璞石而磨成美玉,展示出由平凡至精致的美学价值。

宜昌文化名家们是这样评论他的:

全程参与刘德芳发掘、研究、申报、保护工作的著名民间文化专家王作栋先生说:在刘德芳保护方阵“这样一批推手中,发挥引领、凝聚、组织作用的重要推手是谁?大家没有异议,首推彭明吉先生。”“对刘德芳的保护工作,于他本人起了什么作用,我看至少有两点。第一,改善了生存、生活状态。第二,促进了他对作品的打磨和创新。”

与彭公十分熟悉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主编、著名文艺评论家李绪萱说:“吾友明吉,你无愧于夷陵”。

著名趣诗、指书家姜祚正说:“他把一件件小事,做成了一桩桩大事;把一件件难事,做成了一桩桩趣事;把一件件难事,做成了一桩桩非凡的事”

民间文化专家杨建章说:彭公“乐为他人做好事,不知为他人做了多少好事,从不图回报”。

文史专家陈斌说:彭公“情满胸臆文自高”。

这些评价都非常贴近彭公的人生和作品的实际。他能“把一件件小事,做成了一桩桩大事;把一件件难事,做成了一桩桩趣事;把一件件难事,做成了一桩桩非凡的事”(姜祚正语),原动力在于他经历过苦难,懂得苦学、苦斗、苦守。他也是凡人,没有三头六臂,工作中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甚至极大的困难,也会受到委屈,甚至“出力不讨好”。但他总是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论顺逆不改其心,不改其行,宽和仁爱地对待一切,始终微笑前进,坚持把好事做到底。“人到宽和品自高”,不可忽视这种“铁杵磨成针”“由平凡至精致”的人文美学价值。

同样,彭公为文,也经历了“铁杵磨成针”“由平凡至精致”的过程。《岁月印痕》第三卷所选文章跨度40年,体裁涉及纪实报告、经济策划、散文、序跋,题材内容都是彭公亲身所历的工作与生活,总体上呈现朴实典雅、凝练生动的特点,相对于重大题材写作,虽平凡,但精致。

例证一:《喜观邓村古树群》(2012年10月24日):“我们兴致勃勃爬上小山坡,迎面一棵高大古松枝繁叶茂,袅袅亭亭。翘首遥望,树腰中突生一粗大长枝,伸过小路,正在欢迎上山的客人。大家不约而同叫出'迎客松’。站在'迎客松’下,只见对面山坡上一排古松枝枝连理,相拥相抱,笑迎北风。向下看,沟边的古松,棵棵流黛,在深秋的阳光下,在层林尽染中,构成一幅幅自然天成的国画,令人心旷神怡。”多么生动形象的描写,有声有色,物我交融。

例证二:《分乡场记忆》(2022年11月):“次日清晨,街上最先的起床铃是那骡马队的铃铛和踢踏声。它们将沉睡的老街唤醒,一家家铺门开,炊烟四起。一支支骡马队伍,朝着南北两个不同方向出发。一串串清脆的铜铃声,一阵阵嗒嗒的马蹄声,时近时远,不绝于耳。一队队挑脚夫经过一夜的休整,又精神抖擞地挑起担子赶路。这些山里的挑脚夫,夏天一条短裤,一条汗巾,背上晒得流油;冬天一身单衣,也汗流浃背。他们终年脚穿草鞋,丈量着人生的旅途,一条扁担挑出生活的来源。”何等的声色可闻、世事艰辛!是不是完全可以上教科书?

例证三:《读信.读书.读人生》(2023年3月):“2014年国庆青华带着新婚丈夫回下堡坪探亲,两人还专程来到小溪塔登门看我,对我过去给她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望着一对新人,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真正帮助她走出大山的不是我,而是她的班主任杨老师那句深情的嘱咐:'大山里的孩子想要走出大山,只有一条路——发奋读书。’”帮助人开启光明的人生道路而不居功,这是多么可贵的情怀。

精致信念,精致文本,宽和仁爱,人文并美,彭公做到了。更多生活在平凡之中的我们,是否也可以做到呢?这正是彭公此卷的昭示价值所在。[1]

作者简介

元辰,本名袁国新,夷陵人,现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散会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