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家维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家维邨
图片来自hkhs

家维邨香港的一个房协综合性屋邨,包括了甲类出租屋邨及住宅发售计划楼宇,由香港房屋协会发展及管理,由何显毅建筑工程师楼[1],地产发展顾问有限公司设计。位于九龙红磡佛光街1A-7号、马头围道44-48号、差馆里8-12号。邨名取自香港房屋协会创办人之一张有权的笔名“家维”。

屋邨历史

红磡三约及大环(石屋区,1955年以前)

1955年前很多石屋兴建红磡约(红磡三约中的一约) 及大环区,原址规划成红磡邨(现时的家维邨)、大环山邨(现时的红磡邨),在现时家维邨OK便利店差馆里方向的中电变电站仍以红磡邨称呼家维邨。

红磡邨(1955-1980年代)

1950年代红磡是船坞青州英泥厂的所在地。为解决大量工人和水手的住宿问题,红磡村部分清拆,清拆部份便发展成红磡邨。当时的红磡邨共有9座,每座只有6层,当时各以A至I座命名。当时红磡邨内有富中国特色的凉亭

随著红磡于1980年代的发展,船坞亦关闭,屋邨土地显得浪费,1981年,房协以“土地浪费”为理由,故决定把红磡邨分成四阶段重建。1983年率先清拆D座,以进行第一期重建,随即,第一期重建计划的大厦(即现今的家礼楼旧翼部份)在D座旧址的东北面空地处于同年开始进行,并于1984年10月落成,但由于当时因尚未更名为“家维邨”,所以重建后的第一座新厦名称仍然被名为“D座”;其后于1987年3月清拆A座和H座进行第2期重建,同样地,重建后不久的家兴楼(第四座)、家邦楼(第5座)和于回归前后被纳入家邦楼的家丰楼(第6座)仍复命名分别为“A座”和“H座”;1990年2月,与家礼楼相连著的未命名大厦在D座旧址的重建工程完成,由于此大厦与早前于1984年兴建的家礼楼相连,所以被纳入为家礼楼,成为家礼楼的新翼部份。红磡邨正式更名为家维邨(及后大环山邨重建后转用了“红磡邨”的名字),而第三期重建计划也于同年进行,分别于当时的B座、最旧的C座、E座和I座重建成家廉楼(第3座)、家义楼(第2座)和出售部份的家荣楼(第10座),I座原址现改建成家维邨中央公园的东面部份。

家维邨(1984-)

家维邨最早1期于1984年落成,其馀各期分别于1987年、1990年和1993年完成。采用分期原地拆迁,分期原邨安置的手法。这种原地拆迁及所有原居民得以原地安置的模式受到所有持份者的欢迎,可以说是所有市区重建项目中难得见到的。

早期较多罪案发生,受中国传统的围村和欧洲城堡的启发,设计为只有三个有保安管理的出入口的围护式建筑。此设计却减少附近社区的天然光及鲜风流通,为“屏风楼”的早期例子。

家维邨是由公屋和居屋围合而成的,加上商铺、青年及老人中心、幼稚园及其它娱乐设施。建筑物本身形成天然围墙,一改香港以往很多屋邨楼梯和电梯大堂外向铺排让贼匪犯案后容易逃脱之弊,所有楼梯和电梯只能内向通往中央公园。

家维邨半地下式的停车场做到人车分流,屋邨内没有马路。

红磡邨于1990年的第3期重建计划更名为家维邨,取名为家维邨是为了纪念房协创办人张有权先生而使用了其笔名。最后一期重建于1993年2月正式重建完成。各座分别命名为家礼楼(1座)、家义楼(2座)、家廉楼(3座)、家兴楼(4座)、家邦楼(5座)和家丰楼(6座)(家丰楼在回归前已纳入家邦楼内)、家盛楼(7座)、家安楼(8座)、家定楼(9座)和家荣楼(10座),而其中1-6座为“甲类出租屋邨”出租部分,7-10座为“住宅发售计划”出售部分。第三期的“住宅发售计划”部份家荣楼(10座)于1990年落成。第四期的“住宅发售计划”部份(即家盛楼、家安楼及家定楼)于1993年落成,虽当时的启德机场尚未迁出,但因靠近采石山,地势较出租部份略高,并且刚刚在当时的启德机场高度限制圈范围以外,所以建筑师把剩馀的容积率及可建楼面面积拨到第四期并将其用尽。

由于家维邨出租部份(包括出售部份的家荣楼)在当时的启德机场高度限制圈内,所以家维邨所有出租座数的最顶两层(15和16楼)设为升降机机房,均没有升降机直达,居民须乘升降机至14楼再行走1层或2层楼梯才可到达15和16楼。

各座的大堂大小相距也很大,当中出租部分,家礼楼设施及大堂均比其馀各座大。导致这原因,相信是因为家礼楼分两部分兴建,且它是第一座重建落成,政府为吸引未被重建的家维邨居民尽快迁到重建后的地方,故以此政策吸引居民入住。

家维邨重建后开设了小型的购物商场,有快餐店,超级市场,药材店等。

另外,1993年重建完成时,家维邨也把近家盛楼的位置租予保良局开设幼稚园,该幼稚园于区议会选举时,更是家维选区的投票站。

重建后,家荣楼地底下开设了停车场,方便了驾驶车辆的居民。

2005年,家维邨出租部份大堂翻新完成,每座加设密码锁,增加彩色闭路电视及保安员电子签到系统,保安方面明显加强。

红磡邨(1999-)

现时的红磡邨,前身为大环山邨,1999年重建为现时的红磡邨,由香港房屋委员会管理。此红磡邨的位置位于卫环里戴亚街,即实质位于家维邨的对面。

出租屋邨单位

“甲类出租屋邨”部份

各出租单位面积界乎于183至626 sq ft(17.0至58.2 m2)之间,是九龙城区平均单位面积最大的出租屋邨。各座出租大厦的一楼都是用作给年长者租住的小型单位。从邨外的露台大小也可以简单看到,家维邨出租单位面积有分为五种类型:小型(一格)、普通型(三格)、大型(四格)和超大型(五格,厨房的窗口比正常单位大两倍),当中的小单位主要集中于家义楼和家邦楼,而较大的单位却集中于家礼楼和家廉楼。家维邨最小的出租单位(不计年长者居住单位)是家廉楼各层的02单位。所有出租单位均设露台,其中露台的铁栏是不能拆除的。

直至2010年4月,家维邨出租单位部份的租金为港币1205至2683元不等,以房协的甲类出租屋邨而言,租金平均价钱为九龙区第2高,九龙城区内最高[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