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家是什麼(曹衛江)

家是什麼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家是什麼》中國當代作家曹衛江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家是什麼

家不僅僅是小時候簡單理解的吃飯睡覺的地方,家是心靈停泊的港灣,是一個人情感的寄託與歸宿。還有人這樣解釋過家的含義:有愛的地方才叫家,細品極有深意!

每個人對家的理解認識層次不盡相同。一個人對家的認識是隨着閱歷、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得準確的。

小時候把有父母居住的窯就當作家。那時可以在炕上爬上跳下,在家裡翻箱倒櫃,吃喝拉撒、胡寫亂畫,一切不受限制。在外面和小夥伴打架,被人追打時,只要跑回家,就倍覺安全。啊!家的感覺就是隨便,自由自在和有父母呵護的安全舒適的地方。

長大後,為了追尋自己的夢,就漸漸地離開了家,一人在外闖蕩,倍受游離之苦。後來在城裡找到了工作,雖吃住皆有定所,但哪不叫家,而稱為宿舍,還是難逃孤獨之惆悵。尤其放假或逢年過節,人家張燈結彩、歡聲笑語,自己走在街上,覺得偌大的城市竟無立錐之地,仿佛自己在這個城市就是多餘之人,孤獨苦悶之情油然而生。趕快回老家,到家後一切煩惱憂愁立時就雲霧散去。再後來結婚生子,住在家屬院,按說應有家的感覺了,但仍覺寄人籬下,過着沒有多少尊嚴的日子,倍感難受,直到自己買下單元樓,才總算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覺,結束了十幾年的流浪生涯。疲憊之心才算安歇下來。啊,家的感覺就是有屬於自己的固定生活空間。

一次回家探視,走進我在此長大,生活多年的窯洞,但見窯里土炕鍋灶依舊,可惜父親已經去世,母親到城裡為讀書的侄兒侄女做飯,弟、妹們都出門在外,只留下空蕩蕩的一孔窯洞,沒有了一點家的溫暖感覺。撫今追昔,感嘆人生滄桑,世事變幻,回憶當年父親對自己的恩德,樁樁件件歷歷在目,如今卻是人去窯空。觸景生情,不由一股悽慘悲涼的感覺象觸電一樣剎時從頭頂傳遍全身,一時悲從心來,不禁潸然淚下。也正在此時我豁然頓悟,哦!原來家不只是人休養生息的地方,家的更重要內涵是家庭中成員間哪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哪種互相關愛的溫馨。

我們不能只去享受家帶來的溫暖,更要在建設家庭、改善生活條件的同時去創造那種溫馨祥和、互相關愛的氛圍,善待每一位家人,共享幸福人生。啊,家的感覺不僅是居所、關愛、親情,更是一種責任。

這是我在不同時期對家是什麼的感悟與認識的變化。

大千世界,人生百態,各自對家更是認識不同,態度迥異,效果有別。有的人顧大家輕小家,有的為小家而害大家,有的戀家愛家不損公家,有的棄家拋家另建家,有的被家所拖累,有的因家享榮華,有的雖然清貧固守家,有的守不住自己家,有的勾心鬥角為當家,有的打家劫舍擾民辱家等等。這些認識、態度的差異完全取決於個人的道德修養、價值取向、人生世界觀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因而不可強求一致,也實在難以統一。

家猶如飢餓者的美餐,恰似受凍者的篝火,家是疲勞者養精蓄銳之所,又是航海者躲避狂濤巨浪的港灣,飛行者起飛降落的基地,是遠足者配濟養份的補給站,是扶平創傷溫柔之手,是出門人對父母家人的牽掛,是晚輩對長輩的一份恭敬,是悲天憫人向善積德之泉源,是慈母召喚遠方遊子的聲聲吶喊,是人保留自尊與榮譽的最後一方領地,是人須臾不可或缺的身心寄託。只要有家在,人就會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

家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如果家人之間不能相互包容團結協作,不是相互關愛體貼,上無賢能下不行孝,為家財爭來斗去,培養不起良好的家風,家人整日不務正業賭博涉毒習打鬥嘴離心離德分居離婚,家不和造窮,這樣定會家敗人萎靡門廳更衰落,甚至給國家社會造成不安定因素;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一份自己應盡的責任,建立和諧穩定上賢下孝積善成德團結友愛互助關心謙讓包容的良好氛圍和家庭風氣,只有這樣家庭才能和順美滿興旺發達蒸蒸日上,也才能夠保證社會的穩定繁榮,國家的長治久安。[1]

作者簡介

曹衛江,男,1958年生,從事過小學教學工作,現已退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