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家乡戏(刘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家乡戏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家乡戏》中国当代作家刘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家乡戏

刷抖音,偶尔刷到一个豫剧演唱的短视频,熟悉陌生的锣鼓点敲响,演员开腔,仿佛是一阵风吹过,一阵雨落下,我心里忽然有些东西就苏醒了,随后的这几天,豫剧的旋律就不断在脑海浮现,幼时的记忆也愈加清晰起来。

河南人爱看戏,我爷爷就是。那时候没有条件去剧院,都是遇着农村大集或是农闲时候,在村口搭戏台请剧团来演出。戏台很简陋,几根大柱子搭起来框架,蒙上厚厚的毡布,支起高音喇叭,长长的帷幕分出前后台,伴奏的乐队在一侧,“咚咚锵锵”的锣鼓点一打,就算开戏了!演员们浓装艳抹,都是丹凤眼,小嘴巴,女的俏丽,男的俊美,举手投足间,艳丽的水袖翩飞,那唱腔流水般动听。

哪个村子要唱戏了,消息很快就能传遍十里八乡,唱戏的村子像过年似的,村民会备下好吃的,邀请姑姨娘舅、亲戚朋友来村里看戏,村子里的孩子们则会欢天喜地,抱着或高或低的板凳,早早就在戏台下帮自家大人占着位置,他们自己的目标不是看戏,戏台周围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各类零食早就把他们的馋虫抓牢了,等到戏开始了,却又不肯好好坐下看,总少不了几个调皮的,不是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就是像猴子一样爬到树上,坐在树杈上,晃着腿,边吃零食边看戏,或者窜到后台,找个封闭不严的地方,把脑袋钻进去,几双眼睛滴流乱转地看演员化妆,被后台的人发现了,呵斥一声,再一溜烟地跑掉。

小时候我是爷爷的尾巴,这样的好事我肯定是跟着去的,我却不调皮,老老实实地看戏,一边吃着零嘴,一边依偎在爷爷怀里,听他给我讲戏台上的故事。《杨家将》说的是什么是忠良,什么是奸佞,《卷席筒》唱的是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仁义,《铡美案》讲的是不畏权贵,主持正义……忠君爱国,清政爱民,尊老爱亲,这些故事朦朦胧胧启迪着我,我最初的启蒙教育,大约就是在戏台下开始的。

“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爷爷那一辈人,没有几个不爱戏,兴致来了,多少还能唱上几句。等我长大点,农村戏台少了,他也走不动了,我买给他的戏曲磁带装满了2个大抽屉,他就日日守着录音机,翻来覆去的听,家里便时常都是锣鼓点的咚咚锵锵,还有男女声的咿咿呀呀。

“三天不吃馍,要看刘忠河”“三天不吃盐,也要看崔兰田”。河南人对豫剧的热爱,不花哨,和他们的性格一样,朴实无华,炽热浓烈,认准了,一辈子也不改。

当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响起,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粉墨登场,一板一眼地把遥远的故事展现。或喜或悲,或聚或散……

长大离家,被人问起家乡,听说是河南人,便会谈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好像每一个河南人都应该会唱上几句,可惜,戏中故事、经典唱词我都记得,说起唱,那是万万不敢开口的。

出走半生,两鬓染霜,原认为离开太久太远,好多事、好多人、好多记忆都淡忘了,只是这锣鼓的旋律一起,乡音乡调,乡土乡情,便一起涌上心头。那些当时看上去小而又小的事,反而长久的在记忆里扎根,不提起的时候仿佛不在。每一个离开家乡的游子,出远门时,都被种下了一个符号,一粒种子,一个蛊,即便你已把他乡当故乡,只要有一个声音响起,你心底里的那个叫做乡愁的东西就会苏醒、萌芽。我5岁时植入心里的东西,到近50岁的时候被豫剧唤醒,然后就强烈地盘踞着,倔强地生长着。

我是黄土地一棵大树上的叶子,萌萌中发芽,欣喜中打开,恣意舒展过,热情盎然过,从嫩嫩的新绿,一路风吹日晒,渐渐由浅变深,由轻变重,这个时候,才知道回头看看养育了自己的这棵大树,根深几许,树高几何,而正是这个出走半生的回眸,让我看清,我竟然是被一棵千年古树托举着,她广袤的根系深入千里沃野,偌大的树冠遮风挡雨,仿如擎天巨柱,傲立于天地之间,护佑、托举、守候着每一个从她怀中走出的孩子。

落叶归根,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无论你去往何处,经历怎样的繁华热闹,那耳濡目染的家乡味道和与生俱有的精神基因,都会在某一个特定时刻提醒你莫失莫忘。

等我,与你约一场豫剧。最好是逢着一座带着泥土味道的戏台。[1]

作者简介

刘宏,女,1975年出生,1992年入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