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審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審時》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六·士容論。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1]

原文

凡農之道,厚之為寶①。斬木不時,不折必穗;稼就而不獲,必遇天菑②。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據之容手。此之謂耕道。是以得時之禾,長秱長穗③,大本而莖殺,疏穖而穗大,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強。如此者不風。先時者,莖葉帶芒以短衡,穗鉅而芳奪④,秮米而不香。後時者,莖葉帶芒而末衡,穗閱而青零⑤,多秕而不滿。得時之黍,芒莖而徼下,穗芒以長,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⑥。如此者不飴。先時者,大本而華,莖殺而不遂⑦,葉膏短穗。後時者,小莖而麻長,短穗而厚糠,小米黚而不香。得時之稻,大本而莖葆⑧,長秱疏[NB027],穗如馬尾,大粒無芒,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先時者,本大而莖葉格對,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後時者,纖莖而不滋,厚糠多秕,[NB028]辟米,不得待定熟⑨,印天而死。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莖堅,厚枲以均⑩,後熟多榮,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多枝數節,競葉蕃實,大菽則圓,小菽則摶以芳,稱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蟲。先時者,必長以蔓,浮葉疏節,小莢不實。後時者,短莖疏節,本虛不實。得時之麥,秱長而頸黑,二七以為行,而服薄[NB032]而赤色,稱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澤且有力。如此者不昫蛆。先時者,暑雨未至,胕動[NB029]蛆而多疾,其次羊以節。後時者,弱苗而穗蒼狼,薄色而美芒。是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莖相若,稱之,得時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時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時者忍飢。是故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四衛變強,[NB030]氣不入,身無苛殃。黃帝曰:「四時之不正也,正五穀而已矣。」

注釋

①厚:重視。②天菑:指風雨等。莊稼成熟後,一有風雨,籽實就會脫落。菑,同「災」。③秱(tónɡ):禾穗的總梗。④鉅:大。芳:通「房」。草木結果實的子房(依俞樾說)。奪:脫失。⑤閱:通「銳」。指穗端尖細。青零:青色,指後時不熟。⑥噮(yuán):過分甘美。⑦遂:條達順暢。⑧葆:草木叢生。「莖葆」是由於分蘗多。⑨定熟:成熟。⑩枲(xǐ):這裡指麻稈的外皮,即麻的纖維。莖:指上部的分枝。足:指植株下部近地的總干。蔓:蔓延。頸:疑為「穎」字之誤(依夏緯瑛說)。穎,穗。黑:指深綠色。致:至,極。其次羊以節:疑為「其粢羸以節」之訛(依夏緯瑛說)。粢(zī),穀類籽粒,這裡指麥粒。羸(léi):瘦。節:約,限制,這裡有小的意思。興:盛。粟:用如動詞。取粟,脫粒。氣:力(依高誘說)。章:顯著。苛:當作「疴」。疴(kē),病。正五穀:使所食的五穀純正。

譯文

農作的原則,以篤守天時最為重要。伐木不順應天時,木材不是折斷就是彎曲。莊稼熟了不及時收穫,一定會遭到天災。莊稼,種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養它的是天。所以播種要使田問放得下腳,鋤地要使田問伸得進鋤,收摘要使田間插得進手。這叫做耕作之道。因此,種得適時的穀子,穗的總梗長,穗子也長,根部發達,秸稈較矮,谷碼疏落,各粒圓而皮薄,米有油性,吃着有咬共,這樣的穀子,籽粒不因颳風而散落。種得過早的穀子,秸稈和葉子上布蔫細毛,穗子總梗短,穗子犬但子房脫落,米容易變味,又沒有香氣。種得過遲的穀子,秸稈和葉子布滿細毛,總梗短,谷穗尖而顏色發青,秕子多,籽粒不飽滿。種得適時的黍子,秸稈布滿細毛,底部不出枝權,米粒圓而外皮薄,舂起來容易,吃起來香而不膩。這樣的黍子,做出飯來不易變味。種得過早的黍子,根部發達,植株闊大,秸稈低矮而不榮暢,葉子肥厚,穗子短小。種得過晚的黍子,莖稈又細又小,穗子短,棘皮厚,米粒小而顏色發黑,又沒有香氣。種得適時的稻子,根部發達,莖稈叢生,總梗長,谷碼稀,穗子象馬尾,籽粒大,稻芒少,米粒圓,糠皮薄,舂起來容易,吃起來香。這樣的稻子,吃着適口。種得過早的稻子,根部發達,秸稈和葉子擠在一起,總梗和穗予短,秕子多,糠皮厚,籽粒少而稻芒多。種得過晚的稻子,秸稈細又不分櫱,糠皮厚,秕子多。籽粒不實,等不到成熟,就仰首朝天枯死。種得適時的麻,必定帶有細毛而且較長,莖節稀疏,色澤鮮亮,根部小但莖稈堅實,纖維又厚又均勻,成熟晚的開花多,到了秋分麻果纍纍。這樣的麻不招蝗蟲。種得適時的豆子,分枝長而總干短,豆莢二七成為一簇。分枝多,舉節密,葉子繁茂,籽實盛多,大豆籽粒滾圓,小豆籽粒鼓脹,而且有香氣,稱起來重,吃起來有嚼頭而且很香。這樣的豆子不着蟲。種得過早的豆子,一定長得過長而且爬蔓,葉子虛弱,莖節稀疏,豆莢小又不長粒。種得過晚的豆予,分枝短,莖節稀,根子弱,不長粒。種得適時的小麥,總梗長,穗子深綠,麥粒二七排成一行,麥殼薄,麥粒顏色發紅,稱起來重,吃起來特別香而且有嚼頭,使人肌膚潤澤而且有力。這樣的麥子不生蚼蛆。種得過早的麥子,夏雨沒到就發生病蟲害,麥粒又瘦又小。種得太晚的麥子,麥苗弱,穗子發青,顏色暗,只是麥芒長得好。所以,種植適時的莊稼就興旺高產,種植不適時的莊稼就衰弱低產。種法不同,莖稈數量相等,稱一稱,種植適時的分量重;脫了粒,種植適時的打糧多。同樣多的糧食,舂出米來,種植適時的出米多。同樣多的米,做出飯來,種植適時的吃了禁餓。所以,種植適時的莊稼,它的氣昧香,它的味道美,它的咬勁大。吃上一百天,就能耳聰目明,心神清爽,四肢強健,邪氣不入,不生災病。黃帝說:「四時之氣不正,只要使所吃五穀純正就可以了。」

六論,每論都是六篇,凡三十六篇。六論首列《開春》,言物之相應,似與八覽第二篇《應同》相應。六論各篇頗不連屬,大概本來就是集合雜說的緣故。

著作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2]。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3],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視頻

審時 相關視頻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上農90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舉難74

參考文獻

  1.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
  2.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3.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