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与寻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建了由王子云担任团长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等地区(陕西、甘肃、青海、河南)进行了民间艺术文物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系统整理和研究了20世纪40年代西北地区被传统绘画史学所忽视的无名艺术文物,本次西北调查的主要研究对象分四大门类:雕塑、建筑、绘画、民间风俗。工作项目主要从两条主线出发,即:寻找“艺术史的田野”和寻找“艺术的田野”。教育部组织本次西北考察对“无名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丰硕,且后续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直接影响了王子云后半生的学术取向和研究特色。本书即为对这一考察活动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作者简介
刘淳,四川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201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学与艺术史专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艺术史论研究,近年来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主持包括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向课题六项,在《文艺研究》、《美术》等刊物及艺术史领域的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美术欣赏》教材一部。
原文摘录
艺术家式的考古研究,这是王子云团队四年西北考察的一个整体显著特征。贯穿其始终的研究理念是,以田野实证为基础,在客观考证基础上结合艺术家审美感悟和风格判断的专业优勢,进行具有艺术家鉴赏式的美术考古研究。在敦煌莫高窟考察的年多里,王子云与其他考察成员吸取同时期考察敦煌的西北史地考察团的历史考古研究理念,从历史考证角度,对敦煌石窟建筑形制、开窟年代、历史背景等运用实地测绘、文献考证等历史学方法和考古类型学方法进行分型、分期研究。以测绘图写生图摄影照片、临摹作品和洞窟题记记录等多种方式收集整理其研究成果。同时,他们也不放弃自身的艺术判断眼光,对敦煌壁画与雕塑的风格判断和技巧分析,超越了一般历史考古研究者的深度和角度。将审美鉴赏的主观价值判断与田野考证的客观学理阐述进行柔性结合,呈现出20世纪40年代敦煌艺术学研究的多个亮点。 综上所述,1940-1944年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的核心学术价值主要集中在对敦煌莫高窟和陕西汉唐帝王陵墓及石雕艺术的考古与艺术史研究。除了收集的第一手田野调査数据值得学界重视外,在敦煌莫高窟艺术价值的定位、壁画临摹的方法、霍去病墓石雕价值的阐释和创作主题的分析、汉唐帝陵建制规律的总结、石雕艺术的风格分期、建筑及附属装饰细节的全面考察、民间小型雕刻的风格流变梳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回避的学术创见与贡献。该考察是研究中国古代“无名艺术史”及民国时期美术考古史学史的重要历史事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