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宝钗的哲学(李凤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宝钗的哲学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宝钗的哲学》中国当代作家李凤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宝钗的哲学

因为太爱黛玉,自然就不喜欢宝钗。不仅因为她是黛玉的情敌,更因为不喜欢她那套世故虚假,工于心计的处世哲学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里,唯有薛林二人是合在一起的。我常常惊叹于曹公的用笔之美。同为宝玉婚姻的候选人,曹雪芹有意把两人作鲜明的对比。同是美女,黛玉是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西子美,宝钗是脸若银盆、眼同水杏、肌肤丰泽的杨妃美;黛玉是“气大了,怕吹倒了”的病美人,宝钗是“气暖了,怕吹化了”的冷美人;同是才女,黛玉在诗歌里放任性灵,如痴如醉,宝钗虽博古通今,却口口声声“女子无才便是德”;面对家族的衰败,黛玉把锄悲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钗临风高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面对宝玉,黛玉和他一起放飞性灵,憎恶国贼禄鬼,宝钗苦口力劝他立身扬名,仕途经济;面对世俗,黛玉孤高自许,不谙世故,宝钗练达人情,精于世故;黛玉在精神世界里作诗,宝钗在现实生活中做人;黛玉是悲观浪漫主义。宝钗是积极现实主义。宝黛二人总是大相径庭背道而驰

在贾府众人的眼里,宝钗宝玉是绝配的金玉良缘,在当今世人的眼里,宝钗是理想的终身伴侣。看,如此的美女,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温柔敦厚,罕言寡语,豁达大度,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安分随己,上恭顺体贴于长辈,下爱惜体恤于下人,内交好于兄弟姐妹……宝钗的优点多得都数不过来,这样的媳妇真是万里挑一。但我总觉得宝钗蒙蔽了众人的眼睛,我不能不叹服于宝钗做人之周全,手腕之高明,处世之圆滑,用心之良苦。小小年纪竟能如此胸有城府,练达人情。面对这样一个强劲对手,胸无城府又孤芳自赏的黛玉焉有不败之理?

想那宝钗本来是志存高远的,刚开始她是志在皇宫而不在贾府,来到京都暂居贾家,一来待选才人,二来因为哥哥薛蟠打死冯渊,全家暂来避祸。只是她那不争气的哥哥后来又惹大祸,宝钗入宫的希望也化为泡影。宝钗只能退而求其次,宝玉自然是最理想的选择。

宝钗初进贾府,并不具备优势。黛玉才貌双绝不说,又是贾府权威贾母的心肝儿,贾府公认的宝玉婚姻人选。更主要是黛玉在宝玉心中有着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地位。用宝玉对黛玉的话说,“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她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个桌上吃,一个床上睡,从小一处长大,他是才来,岂有为他而远你呢?”,宝玉黛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此时早已两情相悦,心有灵犀,况且黛玉又是最懂宝玉的知己。宝钗要在这场婚姻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确实要下一番功夫。然而宝钗自有一番自己的处世之道,归结起来我觉得有四:

宝钗的处事态度,“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闻摇头三不知”。人前装愚,自云守拙。用她自己的话说,“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的好”。比如,在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凤姐看见一个小戏子很像黛玉,就笑着说:“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瞧不出来。”宝钗心里知道却不说,宝玉不敢说,只有湘云心直口快,脱口而出:“我知道,像林姐姐。”,结果湘黛二人不欢而散。你看宝钗多么聪明练达,老于世故。

宝钗自保也就罢了,却又难以掩盖其阴险自私。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她那出滴翠廷的漂亮表演。宝钗在滴翠亭无意见听到小红坠儿谈论的私情,宝钗心想“今儿我听了他的短,‘人急造反,狗急跳强,’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来不及,不如使个金蝉脱壳。”,正想着,窗子咯吱一声开了,宝钗躲闪不及,,就故意放慢速度,笑着叫:“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两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们笑问道;“你们把林姑娘藏那了,我才在河那边看见她在这里蹲着弄水。”。瞧,宝钗这手多漂亮,为了自保,急中生智,从容不迫地就把偷听的罪名栽赃给了黛玉。原来她那温柔敦厚的美丽羽毛下,竟藏着如此阴险的用心。

面对黛玉的敌意,宝钗在众人面前所表现出的是装聋作哑,宽容大度。特别是在贾母面前,宝钗更是要表现出豁达的胸襟。有次贾母提到金麒麟,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个。”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留心。”宝钗听说,回头装没听见。宝钗无声的回击正是她做事的高明。这一来,在贾母及众人心中,黛玉那样尖酸刻薄,宝钗是那样大度知礼。贾母越来越喜欢宝钗的为人行事,面对黛玉的刻薄,宝钗屡屡为自己赢得大度宽厚,有涵养,识大体的美誉。

其实宝钗的胸怀也未必如何宽厚,只不过她善于抓住表现宽厚的时机。有次,宝玉拿宝钗比杨妃,宝钗见黛玉面有得意之态,心想:“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她的心愿。”,于是就软中带刺地用反唇相讥宝玉“负荆请罪”,一下子正中宝黛二人心病,一时两人羞得满面通红,结果又被凤姐当众取笑一番。连黛玉都对宝玉说:“你终于碰到比我厉害的人了吧.。”

宝钗很会做人,她懂修好人缘,建立友军。她经常小施恩惠,拉拢袭人,交好湘云等人。即便对众人不喜欢的贾环也是温言相待。以至贾府丫环下人也多愿和宝钗亲近。对于黛玉,她也略施小惠,迷惑情敌,送去几两燕窝竟把天性纯良孤单寂寞的黛玉感动的涕泪交零,何况再加那封情文并茂,情真意切的书信,一时把个单纯的黛玉弄得百感交集,深悔不已,竟对宝钗推心置腹,引为知己。但我总觉得那字里行间里透着一丝丝虚假。这正是宝钗的高明,虚情假意也做得滴水不露,让人感动不已。

宝钗知道决定宝玉婚姻的不是宝玉自己,而是老祖宗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王夫人凤姐自不必说,一是姨母,一是表姐,宝钗一定要讨得老太太欢喜,方能稳操胜券。同样是巴结奉承,宝钗要比凤姐高明,凤姐的奉承露骨,宝钗却讲究含蓄。比如点戏,宝钗就有意去点对老太太口味儿的戏文,点点滴滴细微之中,我们都能读出宝钗迎合的痕迹。随着黛玉的渐渐失宠,宝钗在贾母的心中的位置节节攀升。即便对姨母王夫人,宝钗也是巧妙迎合,含而不露。金钏因挨了王夫人一耳光,含羞受辱投井而死,王夫人正悔恨自责之际,那宝钗倒真是善解人意,笑着安慰王夫人∶“姨娘是慈善人,……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他在井边玩失了脚掉下去的”。瞧,宝钗多会说话,一下子把王夫人从强烈的愧疚自责中解脱出来,还自告奋勇地把新做的两身新衣服做金钏的装裹。这样的言行处事,这样的体贴入微,哪个长辈不暗自点头称许?

宝钗通过漂亮的外交手腕,日渐深得人心,赢得了庞大的友军,,终于委屈的走进婚姻的殿堂,名正言顺的成了贾府的宝二奶奶。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宝钗胜利了吗?我掩卷沉思,或许她赢得了婚姻,她是个胜利者,但爱情是灵魂的交融,心灵的相通,我觉得她又是个失败者,时代的牺牲品。穿越二百多年的时空,我仿佛听到了宝玉出家后宝钗沉重的叹息,看到了她寂寞憔悴的容颜。宝钗一生是一个悲剧,我同样为这个红楼的女子悲叹不已。

[1]

作者简介

李凤仙,河南上蔡人,中学教师,河南省驻马店市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