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酒文化(郝建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宜昌酒文化》是中国当代作家郝建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宜昌酒文化
吃饭本意,就是吃饭兼菜。倘在外,好友同事或宴席等等凑在一起,聚而餐,吃饭便不是吃饭,是为喝酒。热闹和喜庆是成正比的,人生无不以酒为庆生、以酒结识、以酒会友、以酒送终为之道,这便是宜昌人。结婚,得摆桌喝酒;孩子出生,要喝满月酒;满整岁,得喝;寿宴,得喝;去世,得有白饭酒;下葬,得以酒祭。棺材入土,最后在棺盖上浓重撒上的,仍是白酒……总之,人生一世,以白酒文化贯穿始终,这便是宜昌的酒文化。
以前待在广东数年,广东的四季皆暑热且湿气太重。热带地区饮白酒易上火,因此广东最为火热的是大排档夜市文化,我们却习惯叫它啤酒文化:聚会会友,或小酌或解渴等,统统啤酒登场。偶见好白酒的,多为刚来此报道的外地人,时间久了会发觉喝白酒找不到知音的,呆过些年后,入乡随俗,几乎就被广东这种啤酒大排档文化给同化了。
回到宜昌诸不习惯。
华中地带的宜昌,昼夜温差大,春夏秋冬四季,却有三个季节是寒冷气候,特别是寒冷的冬季,啤酒更少有知音,宜昌人理由是不如白酒能驱寒,没有酒劲,且涨肚。但看宜昌,从城市到乡下酒桌统统都是白酒宴会,常以白酒煮菜论英雄,这下有些囧了,觉得在广东一次能喝六七瓶啤酒的量,打遍同事圈少见敌手,回宜昌一下子变成屠龙技,无用武之地了。留心宜昌大街小巷,再不见那种百威、青岛纯鲜啤大排档、德啤酒屋,一到夜十二点后街市人影寥寥。以其昏昏使其昏昏,人睡了,路灯也昏昏欲睡的样子,貌似整个城市都跟着一起入眠。想广东那种夜半时分狂热正酣的大排档景象,少有踪迹,更甭提广东那种黑夜白天工业不间断的快节奏忙碌方式。
以前在广东不太在乎昼夜的区别,睡觉都是抽空睡的,非是黑夜的专利,抓紧时间却不看时间,也习惯了把星期天和休息日划上非等号的做法。但在宜昌,每天还有个下班的时间!?还有个下班高峰期!?回家的路拥堵异常,前后漫漫车队一望无际,前不见古人,后无数来者,心头也如堵慌慌之感。而各种酒席也就在此时开始火热起来,因此宜昌各样特色酒楼兴旺发达,总有你想不到的餐饮美食在给你豁然一惊意外之喜,总有想不到的吃法在等待你如同寻宝似的发现开来…而礼拜天的宜昌,也着实让我头次感受到休息日的巴适。唯一急人的是往往办个什么的,一看是星期天那就甭提了,都在休假中,得等工作时间再说。友们相约的逛、玩或一顿酒自然就在这休息日最多,一改广东城市那种忙碌不分昼夜更不分礼拜日的快节奏。本地居民化高比例,消费之高,一派人间的烟火气,这是广东的工业城市所少见的。
起初试了各餐饮店的啤酒。贵的,便宜的,千篇一律清淡无味,甚不爽。大型超市里看看,如何了。没见过牌子的外国黑德啤,也不如广东啤酒的醇厚浓烈。即使在广东常喝的青岛(当然不是广东的老青岛),味道极怪,怀疑有假,喝过无数后默认了,虽同品牌,厂址不同制造品质可能也会造成不类似-----茅台酒不就是离开原地了就再也酿造不出茅台酒的品质了么。
宜昌的啤酒大多是雪花金龙泉等,喝了两打,如人饮水,感觉不如喝茶。喝不下去了,再继续几次,干脆戒了。我很感谢宜昌的啤酒以及气候,它能让我把在广东培养出来的啤酒瘾戒掉了!再者,我们在广东是吃极辣的,这在生活在南方热带城市里听来奇怪。在宜昌得兼顾到大众口味,统统改正了。没有特辣味刺激,也喝不到广东的几种习惯性高浓度啤酒,时间久了慢慢习惯了,居然也不留念以前的日子。
宜昌白酒的兴盛文化,可以追溯到古时三国时期。一个江边客商往来必经之地,长江水域物流贸易集结之地,代代都有数不胜数的人们路经此地,想唐代李白、崔颢无数人,正是路经这里去往武汉黄鹤楼。而看李白崔颢的诗,怎一个豪爽酒气了得?更前的三国时代,当年不大明白吴蜀两国何以纠结荆州这个弹丸之地,后方知三国时代的荆州富庶可养百万兵,古时荆州之大,居然将如今湖北湖南的地界都包含进去了~自然包含宜昌。难怪。
1037,或者1040年的欧阳修,被贬在此宜昌夷陵区当夷陵县令。《醉翁亭记》有一句脍炙人口久负盛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
欧阳修善于亭记撰写是出了名的。我所在的宜昌夷陵区的江边至喜亭,其《峡州至喜亭记》便出自欧阳修之手。那时的至喜亭不在山顶,处于江边水路交叉口繁盛之处,旅客下船打尖所在,从此往上的崖上有一天然山洞,偶有旅客打尖往此处探秘的,这便是后来的三游洞(前三游,唐代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曾同游过此洞;后三游,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想来古时木船速度之慢,长路漫漫几个月都在旅途中,其间的艰苦和百无聊赖,哪里不以酒来慰藉?无怪乎李白叹唱: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读唐诗宋词,尤其宋词,感叹古人多是历经苦海劫难,才得诗词甘醇厚重如是酒香,弥久回味!
因此白酒文化自古盛行,不至宜昌,大半中国皆是。从民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到官场朝庭历代更迭,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白酒文化代代沿袭秉承以及传承,现今的舶来品:啤酒清酒红酒调酒伏特加…,唯白酒才是中国的国粹,物质文化的传承。
在宜昌一次次不可回避的酒宴,想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行的,非得灌趴下几人才是至交,值得器重托付肝胆相照。顺应了这种白酒文化,虽能半斤内不容易酩酊大醉,一旦回家却不恋一滴,宜昌友人认为,喝酒不嗜者,非也!我这便被视为不会。
品牌酒虽香,多有勾兑成分。资深好酒人士认为统统不如小酒坊纯粮酿造。不说大酒厂,单单各乡镇村落,各个私家酿酒作坊常年经久不衰,自然和宜昌品酒爱好者数量的好酒程度成正比。
谚语云,酒香不怕巷子深。高山流水间照样不乏知音的。前次去宜昌长阳,上山某深山偏远之所,听哥说此山中的酿酒作坊以深山水质好出好酒而闻名,也跟风一起再打酒二十斤私藏。
清代左宗棠题无锡梅园有一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在宜昌,大概要修改一下:发上等愿,喝中等酒,享下等福,;择里面位,就平处坐,向海量行。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宜昌人从困苦磨砺中一代代地走到今天,聊以酒慰藉,借酒愉身心。回想十六年前,在宜昌,我的一个兄弟道子去世。想道子在世时嗜酒成性,他经历的苦难,我深深理解。他的好酒,近乎疯狂,我更看做是一种麻醉后的洒脱,豪气云天,有时候梦里见吟诵这【将进酒】的,正是道子。还是以当年的悼文草草结束罢,很多例子越说越多,再继续下去仍然收不了尾~
记得当年杯影醉,
觥筹交错总相随。
度窘不是难堪日,
相对狂笑手中杯。
漫长夜路共扶归,
醉卧沙场岂有悔?
兄今不幸归阴去,
浪迹相携还有谁? [1]
作者简介
郝建波,家在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