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官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官帽

圖片來自歷史趣聞網

官帽,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种帽子,屬烏紗帽的一種,最开始是由展腳襆頭演變而成,故又稱「翅帽」。时代,「乌纱帽」一名泛指以烏紗製成的帽子,即烏帽,尚未成為官帽的專稱,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更變成專指官帽,並演变成了官员职位的代名词[1]。得官者,戴乌纱,失官者,被称之谓“丢乌纱帽。其内型用铁丝编织而成,成为硬壳,后部高而隆起,内衬黑纱,外涂缯纱(缯是一种丝织品),涂黑漆,外型多为圆头。明代官帽外形与唐代初期的幞头,小有近似之处,官乌纱帽由幞头帽子外施纱涂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圆翅等。是用铁铜丝编成帽的框,然后再用乌纱覆外。圆顶,分上下二阶,左右各插一个帽翅。官帽的別稱乌纱帽常被人喻为官位的代称。乌纱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戴乌纱帽的常服,多与補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制:凡官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作为官服。在团领衫外束腰带,亦作为公服使用[2]。同时又规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员,以及侍奉父母辞闲之官,允许继续戴乌纱帽,而因事罢官者,则服饰与百姓一样,不允许再戴乌纱帽初乌纱帽尚未高耸,而至中叶,则风气大变。如正德时兵部尚书王敞,因身材矮小,喜愛戴高頂紗帽,穿高底靴,乘高扛輿,人稱「三高先生」<ref>·顧起元,《客座贅語》(卷3):“司馬王公敞身短,紗帽作高頂,靴著高底,輿用高扛,人呼為「三高先生」。


歷史沿革

我國古代的官帽經歷過很長的一段發展史,最開始只是用來束髮的工具,直到唐朝才開始出現類似「耳朵」的樣式,但唐朝的官帽還算是比較樸實,兩個耳朵也不誇張。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對官帽進行了改革,這時候才出現我們所說的「翅膀」。據歷史資料記載,宋朝官帽的「翅膀」長達一尺,之後還不斷加長,可想而知有多不方便。卻發現底下的臣子在竊竊私語,非常不尊重他。作為一國之尊,趙匡胤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於是怒火中燒,誓要想出法子來杜絕這種現象。他所想出來的辦法就是給官帽加了兩支「翅膀」。這樣一來,官員交頭接耳就會被對方的「翅膀」戳到,就只能選擇面對面交談了。


參考文獻

  1. 薛天纬,“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
  2. 《大明會典》“洪武三年定 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

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