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襄公「不乘人危」打敗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襄公「不乘人危」打敗仗,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宋襄公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了爭奪王位的鬥爭,公子昭逃到了宋國,宋襄公就通知各路諸侯,希望大家共同護送公子昭去齊國繼位。可是宋襄公畢竟沒有齊桓公那樣的號召力,除了三個小國帶了兵馬過來,其他的國家都沒有當成一回事。於是宋襄公率領四國的軍隊打到齊國,幫助公子昭繼位,即齊孝公。


齊國本來是諸侯國中的強國,如今,齊國的國君靠的是宋國的力量登上的王位,因此宋國的地位也就提高了。宋襄公也有一位有野心的君主,他希望自己能夠接替齊桓公的位子成為中原的霸主。可是這次他的號召卻只有三個小國響應,幾個中原大國卻沒有把他當回事。


宋襄公希望能夠藉助大國去征服小國,於是派人去聯絡楚國。他的如意算盤是:如果楚國答應和他合作,那麼在楚國勢力下的小國自然也就臣服了。


宋襄公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大臣們,其中公子目夷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宋國目前的國力還不夠強大,想要成為盟主並不會有什麼好處。可是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根本聽不到那些反對的聲音。他立刻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來宋國開會,共同商議會合諸侯訂立盟約的事。兩個諸侯都同意了他的請求。


公元前639年,眼看就要到了會盟的日子,宋襄公駕着車去開會。臨走時公子目夷勸他多帶些人馬以防不測,可是宋襄公認為開會就是為了不打仗,自己怎麼可以帶兵去呢?公子目夷怎麼也說服不了他,只好空手跟着去。


在商議的過程中,果然發生了爭執,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做盟主,頓時爭吵不休。


楚國是大國,依附楚國的諸侯也多。宋襄公還想繼續爭論。楚國的一班隨行人員全都脫掉了外衣,露出了裡面的鎧甲,他們將宋襄公綁了起來。後來,經過魯國和齊國的調解,讓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之後仍然不服氣,就連宋國的鄰國鄭國也跟着楚成王一起反對他,這使得宋襄公更加生氣。為了出這口氣,宋襄公決定先攻打鄭國。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急忙向楚國求救。可是楚成王並沒有派兵來救援,而是直接率領軍隊攻打宋國。宋襄公沒想到楚國來這麼一手,急忙往回趕,最後在泓水的南岸駐紮下來。


兩軍隔岸對峙,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公子目夷見此,連忙催促宋襄公下令展開攻擊。可是宋襄公反而責怪公子目夷:「對方還沒有過完河,我們怎麼能這時候發起攻擊呢?這樣太不仁義了。」


正說着,楚國軍隊已經上岸了,他們正排隊擺陣。公子目夷心裡着急,又催促宋襄公,可是宋襄公又以人家沒有排好隊伍為由拒絕發起攻擊。沒多久,楚國士兵已經擺好陣勢,只聽得戰鼓聲響,楚軍便如洪水般奔涌而至,將宋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這時,宋襄公才急忙指手畫腳想要繼續抵抗,可惜他的大腿上中了一箭。要不是將士拚命保護他離開,他早已經戰死沙場了。宋襄公逃回國都商丘,宋國人都抱怨說他們的國君不會打仗,根本不應該那樣打。


宋襄公後來知道了大家背後的議論,但是仍然堅持自己沒有做錯:「講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這是規矩。譬如遇見頭髮花白的人就不能抓來做俘虜;遇到受傷的人就不能再去傷害他。」


公子目夷十分無奈,他氣憤地說:「打仗就是為了戰勝敵人,如果怕傷到人那還不如不打呢。如果遇見頭髮花白的人就不抓,那乾脆讓人家抓走算了。」


宋襄公受了重傷,再加上心中有氣出不來,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臨死時他囑咐太子:「楚國是我們的仇人,你一定要報這個仇。晉國的公子重耳是個人才,將來一定能夠成為霸主,當你遇難的時候就去向他求助吧!」


乍一看,宋襄公確實很迂腐,可是從另一方面,我們從他的身上也看到了東方的「騎士精神」。春秋時期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歷史階段,而宋襄公本人更是出身貴族,從小接受的就是貴族教育。所以想讓他不講仁義,那是非常困難的。對他來說,戰爭中取勝固然重要,可是贏得光明正大更重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