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杂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宋杂剧是中国的一个学术名词,属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名词解释

宋代产生的由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戏曲形式,是以唐代参军戏为基础并吸收当时的歌舞、曲艺等发展起来的早期戏剧形式。内容上以滑稽讽刺为主,演出形式多采用“一场两段”,有时候会增加“杂扮”。宋杂剧角色有四到五人,一人主唱,主要通过演唱大曲叙事,其他角色则承担宾白、插科打诨、歌舞表演等。北宋时期的戏剧演出非常普遍,开封、洛阳两地尤其兴盛。整个两宋期间,杂剧也在不断演变中,角色分工更细,造型手法更多样,戏剧情节更复杂。宋杂剧是元代北杂剧的前身,其艺术形态、艺术手法等也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其他戏剧形式。

引例1

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 (杂剧中,末泥是主要角色,每四人或者五人表演一场戏。先演出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题材,称为“艳段”,然后演出正式的杂剧,这通常称为“两段”。末泥主导表演,引戏负责引导吩咐,副净负责装憨弄傻,副末负责插科打诨,又或者添一个角色装孤。)

引例2

山谷云:“作诗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是出场。”盖是读秦少游诗,恶其终篇无所归也。 (王直方《王直方诗话》,见曾慥(zào)编《类说》) (黄庭坚说:“写诗就像写杂剧,开始的时候经营布置,临到最后要打诨,方才结局完整。”大概是他读秦观的作品,不喜欢秦观的作品写到最后都无所归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