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教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宋教仁
原圖鏈接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 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国民党代理事长。出生于湖南省桃源,逝世于上海,享年卅二,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

從政歷程

宋教仁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爾後為華興會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民國臨時政府唐紹儀內閣的農林部總長。他是孫中山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是国民党的组建人之一。

1888年(清代光绪十四年),6岁的宋教仁进入私塾读书,1899年,升入桃源漳江书院,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宋教仁,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路。

1903年8月,宋教仁结识黄兴,成为挚友。同年11月4日,他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筹创华兴会。

1904年2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政治纲领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11月,宋教仁抵达日本,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书籍,先后翻譯了《日本憲法》《英國制度要覽》《俄國制度要覽》《澳地利匈牙利制度要覽》《美國制度概要》《比利時澳匈國俄國財政制度》《德國官制》《普魯士王國官制》等,對各國的政治制度、政權組織進行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和比較,形成了系統的憲政理念。[1]

1905年6月,宋教仁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入读日本法政大学;同年8月,他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1911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

宋教仁之墓
原圖鏈接
宋教仁石像于右任撰寫的銘文
原圖鏈接

1913年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宋教仁正欲循歐洲「內閣制」慣例,以黨魁身分組閣之際,3月20日,被袁世凱所雇殺手刺殺於上海火車站,子彈從後背射入體內,兇手開槍後逃逸。宋教仁疼痛難忍,他用手把于右任的頭拉到胸口,喘息地說:“吾痛甚,殆將不起,……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造謠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當時在火車站送行的黃興于右任廖仲愷將宋教仁送往滬寧鐵路醫院急救,手術後,情況沒有好轉,大小便中出血嚴重,22日淩晨4時48分不治身死。年僅32歲。身故後,宋教仁之墓安在上海市的閘北公園。[2]

但是這個懸案在歷史上另有一說。宋教仁之親密革命夥伴,亦為當時宋教仁被刺時之秘書北一輝,在其所著的「支那革命密史」一書中卻指出,殺害宋教仁之幕後主謀應為孫中山。理由在於彼此的政治見解差異過大,。

北一輝所著之「支那革命密史」與宋教仁留下的手稿發現,宋教仁與孫中山在同盟會時期即早有路線之爭。孫中山力主在中國邊境省份,連絡會黨等舉事,而宋教仁則力主在長江中下游連絡新軍展開革命。孫中山在廣東策畫之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光復會系統之章炳麟,又因質疑孫中山貪瀆同盟會會款,而在南洋散發「孫文罪狀」一文,並憤而帶顉光復會系統之舊成員退出同盟會,同盟會已名存實亡,華興會系統之領導者宋教仁亦對孫中山感到失望,而與黃興轉而在長江中下游組織革命,與長期主張在邊境進行革命之孫中山漸行漸遠。宋教仁的日記裡描述,孫文不但待人接物的胸襟狹窄,缺乏誠意。而且專制跋扈,令人難以忍受、認同[3]

革命成功後,由華興會系統所組成的武漢臨時軍政府,遭到孫中山回國後於上海組成之中華國民臨時政府排擠,雙方齪語不斷。但是素有人望之宋教仁卻在新成立之國民黨內卻奪實質權力之代理理事長,而孫中山雖為理事長,卻無實權。宋教仁力主與袁世凱合作,在一九一三年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名為理事長的孫中山卻失去黨內支持,黨內共推宋教仁組閣。

懸案 暗殺者是誰

宋教仁是谁杀的?至今为止也是一个谜团。那么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谁最有可能杀宋教仁,作为当时的一个公众人物,而且身边肯定有很多的保镖,想要刺杀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时我们也知道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组建内阁制,可以说因为二次革命的事件,导致当时中国革命的情形必须要解决南北的事件,对南北问题至今不能解决,而宋教仁,此次就是去为了解决问题,而且在当时也有顺应民意的道理,而最有可能刺杀他的就是当时的独裁主义袁世凯,这也是后世人大多认为刺杀他的就是袁世凯,它是暗杀宋教仁的幕后主使。

因为我们都知道宋教仁在当时是非常不喜欢袁世凯,而且因为组建内阁制也会极大地削弱了大总统的权力,所以引来袁世凯的极大不满,这的确是刺杀他的动机,不过后来也有不一样的说法,因为我们都知道,宋教仁跟孙中山和黄兴在后来的南北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政见上的不合也可能是导致暗杀行动的缘由。[4]

袁世凱有著不殺宋教仁的理由: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集團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央權力,孫中山、黃興公開承諾推舉袁氏做十年的大總統,冀望由他來維護社會安穩與國家發展。宋教仁也一直明確主張總統要選袁世凱。因此袁世凱是現時最大的政治利益既得者。而刺殺了宋教仁,卻並不能夠解決他在政治上的對立面問題,國民黨內還有孫中山、黃興這樣威望更高的領袖,國民黨又在國會佔有多數,因此政治風險很大。所以,這個時候刺宋並不符合袁世凱的根本利益。

袁世凱辦事一向周密,如果要殺宋教仁,怎麼會同意去找一個幾個月前才被收買的同盟會員?應夔丞青幫大佬,當時有兩個頭銜,一是中華民國共進會會長,一是江蘇駐滬巡查長,做事情到底還是流氓草莽,很快露出馬腳,三天就落網。

袁世凱之子袁克文時在上海,勸父親通電自辯,袁世凱回答說:“我代人受過的事情多了,從不自辯。我雖然沒殺宋,宋還是因我而被殺,我還自辯什麼呢……我如果要殺宋,不必在召他前來之際﹔或者等他來了,陷以罪名亦可。如果要殺宋,那麼反對黨如孫文、黃興、陳其美輩皆可殺,為什麼非要選一個幫助我組閣、並且聲明組閣不用黨人的宋教仁呢?……只是我必殺應夔丞,為宋教仁報仇。 ”[1]

宋教仁被刺時之秘書北一輝,在其所著的「支那革命密史」一書中卻指出,殺害宋教仁之幕後主謀應為孫中山。北一輝認為孫中山殺害宋教仁的動機有三:一、孫、宋二人過往有嫌隙。二、二人政治理念不同。三、宋教仁架空了你的權力。[5]

評價

宋教仁被称作中国的“宪政之父”,是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为民主革命贡献了很多力量,是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对他的评价历来都是褒贬不一。[4]

  • 章太炎在《民国报》《神州日报》评点宋教仁“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谓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 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2]

參考文獻

  • 《宋教仁傳》吳相湘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 《宋教仁與中國民主憲政》遲雲飛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參考資料

  1. 1.0 1.1 徐甡民. “公真第一人”——寫於宋教仁被害及去世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03-26 [2019-02-09] (中文). 
  2. 2.0 2.1 为国捐躯宋教仁. 新華網. 2018-04-10 [2019-02-09] (中文). 
  3. 黃文雄《國父與阿Q》
  4. 4.0 4.1 人物宋教仁简介. 武林網. 2016-09-03 [2019-02-09] (中文). 
  5. 金老ㄕ. 究竟是誰殺了宋教仁?. 故事. 2016-10-29 [2019-02-0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