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次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次区是河北省廊坊市辖区,地处河北省中北部,廊坊市区南部,下辖3个街道、4个镇、4个乡,总面积578.4平方公里,总人口36.03万人(2013年)。

安次境域周代属燕国地,西汉置安次县,元代改安次县为东安县,民国年间复名安次县,1989年成立地级廊坊市,设安次区。境内有北茨平村遗址、郑忠墓、大伍龙元墓群、刘体乾墓等古迹遗址,历史上涌现出吕端、黄诚等名人志士。

安次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永定河、龙河、老龙河流经境内。粮食主产小麦、玉米,2013年粮食总产量84280吨。工业以文体乐器、印刷包装、精密电子配件为主导产业。2013年安次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9.6亿元。[1]

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今安次境域为安墟地。

西周时期,为北戎燕地。

春秋时期,为北燕都蓟的畿内地。

战国时期,今境域属燕国广阳郡。

秦朝,属广阳郡。

西汉高祖初年置安次县,隶属幽州渤海郡,县治在今古县村。

北魏年间改名安城县,属幽州府。

隋大业初年复名安次县,属涿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徙县治到石梁城。贞观八年(634年)徙县治至常道城(今北常道村)。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幽州为范阳郡,安次属之,徙县治于耿就桥行市南(旧州)。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幽州。

后晋天福初年(936年后),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以赂契丹,安次为辽地。县治移至菘城(今万庄镇稽査王村)。

辽会同元年(938年),以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安次属之。保大(1121-1125年)末年,安次入于金。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幽州入宋,置燕山府路,安次属之。宣和七年(1130年)后,郭药师以燕山叛没于金。

金天会七年(1129年),安次县属河东北路。天德三年(1151年),金迁都燕京,改为中都路,以析津府为大兴府,安次属之。

元中统元年(1260年),改安次县为东安县,隶属于霸州,后改称燕京路,又为总管大兴路,仍属之。中统二年(1261年),升东安县为东安州。至元初年改燕京为中都路,以析津府为大兴府,东安州属之。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又改大兴府为大都路总管府,直属中书省,东安州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为北平府;九月,置大都督分府于此;十月,隶山东行省。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罝北平行省,东安州属北平府。同年因浑河(永定河)水患,州治迁至常伯乡张李店(今仇庄乡光荣村)。洪武九年(1376年),改东安州为县。永乐元年(1403年),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东安县属之。

清初,东安县隶属顺天府南路同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属顺天府南路厅。

民国三年(1914年),改东安县为安次县,为京兆区所辖。

民国四年(1915年),安次县属直隶津海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安次属之。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河北省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区,安次县属第五督察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共冀中区地方委员会成立,安次属冀中十分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共安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冀中区五地委、冀中区第五专署成立,安次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于五专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冀中区五地委改称冀中区十地委,冀中区第五专署改称冀中区第十一专署,安次县抗日民主政府属之。

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永清、安次、固安、霸县建立第三联合县,安次县划归第三联合县,属一联区管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中共安次县临时县委、临时县政府成立。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安次县人民政府建立,临时抗日民主政府随之撤销,隶属冀中第十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安次县属冀中第十专区;8月7日,河北省天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立,安次属之。

1950年2月,因永定河水患,县治从老县城(今仇庄乡光荣村)迁到廊坊;11月,天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人民政府天津区专员公署,安次属之。

1955年4月5日,天津区专员公署改为天津专区专员公署,安次属之。安次县人民政府改称安次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6月,天津专区与沧县专区合并,称天津专区,安次属之;12月20日,撤销安次县,划归武清县;12月22日,撤销天津专区,划归天津市,武清属之。

1961年,恢复天津专区建制,受天津市、河北省双重领导,武清属之;6月1日,安次、武清分设,安次县建制恢复建立,隶属不变。

1967年11月,河北省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天津专区改为天津地区,安次属之。

1968年2月,安次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负责原安次县委、安次县人委会的工作。

1969年3月,天津地区机关驻地由天津市迁至安次县廊坊镇。

1974年1月,天津地区更名为廊坊地区,驻地仍在廊坊镇,安次属之。

1978年,廊坊地区行政公署建立,廊坊地区革委会撤销,安次县革命委员会同时撤销,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安次县隶属关系未变。

1981年12月7日,撤销廊坊镇,设立廊坊市(县级),以安次县的廊坊镇及尖塔、桐柏、北旺3个公社为廊坊市的行政区域,隶属廊坊地区行政公署。安次县仍隶属廊坊地区行政公署。

1982年3月1日,廊坊市建立,下辖北史家务(198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廊坊镇,镇内6个街道办事处体制不变,组建成立北史家务公社,原廊坊镇30个生产大队归北史家务公社管辖)、北旺、桐柏、南尖塔4个公社和镇内6个街道办事处。

1983年7月1日,撤销安次县建制,将安次县行政区域并入廊坊市。

1989年2月,撤销廊坊市(县级),改称安次区;4月1日,廊坊地区撤销,原廊坊地区成立廊坊市(地级),驻地廊坊,安次属之。

2000年10月,安次区划出南尖塔镇万庄镇、旧州乡、北旺乡、白家务办事处及小廊坊、北大街、北门外、新开路街道和北史家务乡的7个村居,成立广阳区;安次区辖剩下的4个镇、2个乡和3个街道,仍隶属廊坊市。[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安次区位于河北省中北部,地处东经116°35′25″-116°53′08″,北纬39°32′52″-39°08′31″,总面积578.4平方公里。安次区东与天津市武清区连接,南与霸州市为邻,西与永清县交界,北部紧邻广阳区,距省会石家庄280公里,距北京、天津各60公里。

地质

安次区位于渤海凹陷带,大陆下沉由永定河冲积物填充而成,第四纪沉积物深厚,一般700-800米,深处可达1000-1300米。

地形地貌

安次区属于河北平原中的低平原部分,南、北、中都有永定河故道遗迹,决口处较多,属于典型的冲积平原地段。全区的地形变化复杂,地面大平小不平。总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从26.6米(大沽水准点)缓降至4.4米。

安次区地表系永定河冲积物堆积而成,主要地貌类型为其冲积形成的缓岗、坡地、洼地,小地貌类型包括缓岗、小坡地、小低平地、小浅平洼地,以及河流沙滩等局部沙丘残留。

气候

安次区为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1.9℃;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25.5℃,平均气温年较差30.6℃,最大日较差27.3℃。作物生长期平均242天,无霜期平均198天,最长256天,最短175天。年平均日照数2659.9小时。

由于安次区位于燕山南麓,暖湿气流遇到山坡被抬升容易使降水增大,故降水四季分布尤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至8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1.8%一74.2%。年平均降水量555.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98.8天。极端最大降水量1087.0毫米(1994年),最小降水272.9毫米(1972年)。

土壤

据1980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统计,安次区的土壤有褐土、风砂土、潮土、草甸土、盐土5个土类,含10个亚类、17个土属、56个土种。

潮土分布广、面积大,是安次区主要土壤类型,分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盐化沼泽化潮土4个亚类,其中北部乡镇的部分土壤在清道光年间沉积,南部为20世纪初永定河淤淀,中部为20世纪50年代初淤积。褐土性土多为永定河故道两侧堆积起来的砂质沉积物组成的砂丘,土壤干旱,贫瘠。风砂土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故道两侧及延伸地带,多数已垦殖成农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漫滩上,杨税务、落垡、码头等地均有分布。盐土仅分布在得胜口村北一闭塞洼地,因积水蒸发形成。

水文

安次区内河流均系季节性河流,汛期排涝,非汛期近于干涸。

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主要河流之一,由于永定河上游山丘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河道坡陡流急,造成卢沟桥以下泛区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河。永定河在安次区境内长29.6公里,流域面积为541平方公里,是具有缓滞洪和沉砂作用的泛区。现常年断流。

龙河发源于北京大兴区节城乡,于三小营村南进入安次区,流经北部5个乡镇,于东张务村南穿北护路堤入泛区,至黄花店汇入永定河槽,在安次区内长18.6公里,流域面积140.87平方公里。20世纪70年代疏挖河道32.4公里,下口流量203.2立方米/秒,建闸6座,桥13座,主要承泄廊坊市城区污水。

老龙河始于岳庄子北,向东穿越京津铁路至武清大南宫汇入北京排污河,全长19.5公里,其中安次区内长9.5公里,流域面积51.5平方公里,主要承接五干渠下泄的污水。[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安次区土地总面积89.24万亩,截至2009年,林业用地面积48.27万亩,有林地31.85万亩(其中用材林10.24万亩、果园10.7万亩),苗圃1.76万亩;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未充分开发利用的面积15平方公里,区内有3.4万亩沙荒地、近10000亩乡镇企业存量土地和1400多亩国有存量土地。

水资源

安次区水资源缺乏。区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02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资源量979.23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4129.18万立方米,地上水资源量6037.25万立方米,重复量923.99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6700.13万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979.23万立方米,深层地下水3515.68万立方米,地上水2205.22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20世纪80年代,安次区境内探明石油储量约1000万吨。

人口民族

2013年,安次区总人口36.03万人。全年出生人数4567人,计划生育率86.82%,出生率12.80‰,死亡人数1881人,死亡率5.27‰,自然增长人数268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3‰。

截至2013年,区内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37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区总人口1%。其中回族聚居于南营、伊指挥营、穆庄、火头营等村庄;朝鲜族大部分是随石油管道局等单位迁至廊坊而来,籍贯多为吉林、辽宁。[4]

经济

综述

2013年,安次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9.6亿元;财政收入17.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28亿元,增长率15.18%。其中,国税系统完成税收6.4037亿元,同比2012年增收0.9723亿元,增长率17.99%;地税系统完成税收9.9808亿元,同比2012年增收1.3028亿元,增长15.0%;财政系统完成9155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49万元,增长率1.54%。

第一产业

2013年,安次区常用耕地面积30972公顷,其中水浇地17287公顷,农村人均耕地1.72亩。全区农业总产值18.8935亿元,比2012年增长3.0%。

安次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3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325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04公顷,总产量84280吨。夏粮(小麦)播种面积1020公顷,总产量4707吨,每亩单产308公斤;秋粮播种面积17284公顷,总产量79573吨。

棉花、花生等为安次区主要经济作物。2013年,安次区棉花播种面积6632公顷,总产量7794吨,每亩单产78公斤。油料播种面积2708公顷,总产量4738吨,其中,花生播种面积1606公顷,总产量3455吨,每亩单产143公斤;芝麻播种面积392公顷,总产量321吨,每亩单产55公斤。全区蔬菜播种面积3670公顷,总产量213665吨。瓜果播种面积1942公顷,总产量94405吨。水果总产量45032吨。

安次区畜牧业以养猪为主。2013年,全区生猪存栏6.9万头,年出栏10.26万头;羊存栏4.89万只,年出栏5.96万只;牛饲养量1.59万头,其中奶牛0.52万头;家禽饲养量227万只,出栏301.28万只。2013年生产肉类13280吨,其中猪肉7523吨,牛肉672吨,羊肉752吨,禽蛋18978吨,鲜奶13401吨;畜牧业总产值5.4亿元。全区有水产养殖面积125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246吨,其中内陆水域捕捞302吨,内陆水域养殖944吨。

2013年底,安次区林地面积29676公顷。造林面积540公顷,其中用材林240公顷,防护林300公顷,植树102247株,育苗面积58公顷,林材采伐量5178立方米。果树种植面积7399公顷,主要品种有:苹果、桃、梨、葡萄,其中苹果总产量5381吨,桃总产量22855吨,梨总产量11623吨,葡萄总产童3939吨,红枣总产量556吨,杏总产量438吨,其它果品产量240吨。

第二产业

安次区是廊坊市的老工业基地,以印刷包装、文体用品、食品、酿造、冶金、机械等12个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健全。文体乐器产业和印刷包装产业专业分工细致、产业链条完整。区内以精密电子配件为主导的工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高科技电子、新能源、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体的现代新型工业体系,并重点规划龙河高新技术产业区精密电子,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的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安次工业园通讯电子,龙港工业园的机电、服装等大型产业集群。

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职工48243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97亿元。其中内资企业37家,职工15609人,工业总产值102.63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家,职工31628人,工业总产值90.98亿元。外商投资企业3家,职工1006人,工业总产值3.39亿元。

第三产业

2012年,安次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6.5%。

2013年,安次区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钻石国际主体工程完工,开发建设大拇指广场、壹佰剧院、侍郎房城市综合体等高档服务业项目,廊坊南城的商贸氛围得到提升。[5]

交通

综述

安次区距北京50公里,距天津60公里,距首都机场和天津机场70公里,距天津港100公里,距京唐港、黄骅港200公里,距秦皇岛港300公里;在以10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拥有三条高速公路、两个国际机场、一个特大货运港口,1小时可上天,1.5小时可下海。

公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在境内的桐柏南营建有进出口收费站。104国道(北京-福州)由安次区落垡镇东部一角经过,境内路段长2.413公里,宽9米。112国道(北京环线)是环北京战略要道,由安次东沽港镇中部经过,境内路段长8公里,宽12米。

272省道(廊坊-泊头)自北向南贯穿安次区全境,境内长32.909公里,路面宽9米。273省道(廊坊-霸州)境内长8522米,是通往永清、霸州、固安、大城、保定、雄县的主要干线,并与京港澳高速相通。

区内有码杨线(安次区码头镇-霸州市杨芬港镇)、东高线(安次区码头镇东辛庄-高碑店市)、葛马线(安次区葛渔城镇-固安县马庄镇)等县道;此外还有7条全长40.277公里的专用公路(3条防汛路、1条战备路、2项棚区路、1条石油路)。

截至2008年底,全区284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2013年底全区乡村公路通车总里程610公里。

铁路

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沿安次区北部边界而过,廊坊站(高铁)位于区境北端光明西道街道。

公共交通

截至2013年,廊坊公交有4路、6路、7路、14路、15路、16路、17路、19路、22路、23路、25路途经安次区境。

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

2005-2006年,安次区先后完成西外环、南外环拓宽改造工程;2008年启动京沪高铁安次段拆迁建设工作,完成西出口和南出口改造;2009-2010年光明片区进行拆迁改造;2011年建成廊坊高铁站、光明桥和南广场等大型基础设施;2012年银河大桥棚户区得到迁居安置;2013年实施10个城中村改造和1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拆迁面积261万平方米,新建银河、阳光2座供热站。

文化事业

2012年,安次区共举办各类文艺演出360场,电影进社区放映1800场,观看人次30余万;共开展"三下乡"活动3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赠送科技书籍600余册;挖掘推出后屯村、馨语社区、平安志愿者协会等10大宣传文化工作典型;全年新建"农家书屋"68个,284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第什里风筝、黄漕飞云叉会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保护单位;4人入围中央文明办"身边好人"推荐榜,1人当选"河北雷锋",3名个人和1个企业当选"廊坊道德建设百佳"典型和诚信企业。

截至2014年,全区共有132个农村文化广场,140余支农民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在社区推广建设"绿色网吧"、电子阅览室等,免费对青少年开放。

教育事业

截至2010年,安次区有普通中小学76所,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2800余名;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师发展专业学校76个。

卫生事业

截至2010年,安次区共有240807名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90.81%;共计报销补偿57246人次,支付补偿金2752.12万元。

社会保障

截至2010年,安次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4.1%,全区孤儿全部得到福利供养,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大社保体系。[6]

文化

文物古迹

安次境内有北茨平村遗址、落垡村金代砖砌建筑等9个遗址,唐代郑忠墓、大伍龙元墓群、西永丰村辽代古墓群、明代刘体乾墓等古墓葬;出土文物有唐代隆福寺内长明灯楼、白地红彩缠枝莲八宝纹香炉、辽代石经幢、回龙亭碑、公议制田碑等。

方言

廊坊与北京毗邻,方言与北京比较接近。但廊坊方言的语言调值、方言词语等有其独特性。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也有如助词"了"的音和义、程度表示法、特殊语序等本地特色。廊坊方言儿化的范围比普通话广泛;轻声词极多,尤其是南部方言更加明显。

安次区南北方言差异较大。以永定河为界,北部属北京官话怀承片,南部方言属冀鲁官话保唐片中的定霸小片。北部方言调值与普通话一致,南部的调值与普通话差别明显,而且声调的升降幅度比普通话小,音高较低、音程较短。[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