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端公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徽端公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目连故事源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释典。它约从东汉初至明末,略经释典、变文、戏文的衍变,日趋完整而庞杂。它与各种艺术的崛起,及佛教的兴衰都曾发生过历史性的联系。 安徽目连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池、宁国、太平四府地域。

简介

万历年间,徽州名士郑之珍一边参加演出目连戏,一边用传奇写法,润补为长达100出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名《劝善记》)。民国中期出现了任甫琪(号“蟹子”,人称“目连梅兰芳”)等名艺人,他们还兼演徽、京二剧,改造了青阳腔的音乐。

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是因为它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

再之,它只与京、徽二剧同台争艳。唱腔是联曲体制的,但在清末后,由于与京、徽剧[1]的接触,艺人们迈出了突破曲牌向板腔体靠拢的步伐。脸谱以净、丑为主(净脸谱包括生旦)。用红、黑、白三色为主勾抹出花脸、标脸、鬼脸、元宝脸、三块头等样式。演出的规矩颇为繁多。如有稻旺戏(秋戏)、堂会戏、庙会戏(朝九华)、平安戏(平安神戏)、香火戏(还愿戏)五处演出场合(时令)。

最普通的是三夜完结。还规定搭神、人(戏台)、鬼三层台。南陵、繁昌有搭一种叫“独脚莲花台”的,每逢甲子日演唱,各路名角云集。神台、戏台,有规定的对联。后台必供牌位。穿插节目自北宋时便有了,彼时谓“百戏”。安徽目连戏插入杂技、灯舞节目为多,一般多为“武戏”窋。安徽目连戏因其一开始便在艺术上受到弋阳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2]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和影响很长很大,故它在戏曲史上还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目连戏因它的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多为崇信佛教众生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近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多有目连戏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故贵池目连戏亦颇多地方特色。

贵池山乡各地直到1956年仍按旧习排练演出,有些民间班社只到1964年方相继辍演,今天这里仍可处处寻其遗绪。这种独特的戏曲文化艺术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充分重视 。

视频

安徽端公戏 相关视频

端公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塘房端公戏

参考文献

  1. 徽剧:中国第一戏之母,搜狐,2016-09-26
  2. 昆曲的起源发展 ,搜狐,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