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安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乡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于东汉建武16年(公元40年)建县,称为作唐,南北朝改称安乡,沿袭至今。

安乡县位于洞庭湖西北部,是湖南的北大门,处于湘鄂两省、四市(常德、益阳、岳阳、荆州)、八县(鼎城、汉寿、澧县、津市南县、公安、石首、华容)的交界处,辖12个乡镇、2个农场,区域面积1087平方公里。安乡县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气候地域着异小,适宜工农业生产。

安乡属洞庭湖冲击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鱼生产基地,棉花、油料、淡水鱼产量均持续保持全国百强县地位。还有大量的芦苇、林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其他农副产品如家禽、黄麻、苎麻、亚麻、食用菌、莲藕、蜂蜜、黄花菜等质优量足,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1]

建制沿革

安乡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为秦黔中郡属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县,属黔中郡慈姑县地。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为武陵郡属孱陵县地。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陵郡县隶于荆州刺史部。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郡改名建平,县改名孱陆。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武陵郡,孱陵县。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析孱陵县制作唐县,境内始设县治,仍隶于荆州武陵郡。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分南郡江南4县置南平郡,隶于荆州,始以作唐为郡治,后迁江安(由公安改名),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复以作唐为南平郡治。

陈天嘉二年(公元561年),析作唐西南部置安乡县,因“左挹洞庭,右接兰澧”,“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而名“安乡”,时为南义阳郡治,与作唐同隶于南荆州。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废郡,改作唐为孱陵,与安乡俱隶于澧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孱陵、安乡俱属于澧阳郡。

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平湖南,安乡属澧州澧阳郡。至道年间(公元995年~公元997年)隶于荆湖北路。

元属江南北道澧州路总管府,明属上荆南道岳州府澧州,清属岳常澧道直隶澧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安乡直属于湖南省。

1949年7月安乡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安乡属于湖南省常德专员公署。1988年5月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安乡随属至今。[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安乡区位独特,位于东经110°59'~112°18',北纬29°08'~29°46',地处湖南省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最前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圈,是湖南的北大门,位于湘鄂两省、四市(常德、益阳、岳阳、荆州)、八县(鼎城、汉寿、澧县、津市、南县、公安、石首、华容)的交界处,是长江“三口”(太平口、藕池口、松滋口)泄洪与澧水注入洞庭湖的必经之地。距石长铁路常德站60公里,距京广铁路、武广高铁岳阳站130公里,距桃花源机场70公里,是湘北门户和货物集散物流中心,区域面积108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安乡县凹陷于洞庭盆地北部,北接湖北公安隆起的黄山至华容虎山台地,南达冲天湖鞍部,西抵太阳山丘岗,东至目平湖腹地。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北境黄山,岗丘起伏,东西约5.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东麓、虎渡河上设荆江分洪南闸,西麓,松滋东支大湖口河穿越马坡湖哑口。安乡管辖黄山大顶、二顶、虎山在内的岗地2.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25%。平原占全县总面积72.61%。水域占全县总面积的27.14%。

水文环境

安乡县境内主、支河道有8条,以荆江泄洪河流为主,澧水次之,自北向南过境,注入洞庭湖。总长280.3公里,其中0.2%取以灌溉。径流深度,南部陈家嘴635毫米左右,北部官垱583毫米左右。全境多年平均径流深度616.2毫米。1989年径流深度688毫米。主要河流有:

澧水:发源于桑植杉木界,沿安保大垸西侧南流,至蔡家洲滩出境,注入平湖,经本县流程49公里。

五里河:北起张九台,南止汇口,为连接松滋中支自治局河与澧水洪道的汊河。长3.2公里。因松、澧水位高低、流量大小在不同时的相对转化,流向顺逆不定。

松滋河:从松滋县陈二口(陈家尾附近)进洪后,流至胡家岗分为东西两支。西支经本县境青龙窖流入澧县,再经彭家港、濠口至七里湖,汇入澧水洪道。东支称大湖口河,经王守寺、潭子口、大湖口至小望角,与中支汇合,境内流程42公里。原有自北至南的汊道米湖长河、自西至东串连大湖口河的焦圻河,先后于1938年、1952年堵塞。

气候环境

安乡县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气候地域着异小,适宜工农业生产。

自然资源

安乡属洞庭湖冲击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鱼生产基地,棉花、油料、淡水鱼产量均持续保持全国百强县地位。还有大量的芦苇、林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其他农副产品如家禽、黄麻、苎麻、亚麻、食用菌、莲藕、蜂蜜、黄花菜等质优量足,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水面资源丰富,其中可养水面近30万亩。全县共有百亩以上的湖泊、哑河230个,其中珊泊湖总水面21000亩,年产鲜鱼近300万担。“珊珀湖渔作景观”被农业部被评为全国美丽田园七大渔作景观之一。

农业:安乡是纯湖区农业大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棉花、油料百强县,盛产稻谷、棉花、鲜鱼、油菜、柑桔、芦苇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从2010年开始,安乡在S318石龟山至县城段13.6公里范围内,高标准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区。201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73亿元,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3家,其中部级示范社1家、省级5家、市级8家;有各类农业企业768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86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32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有22家,年产值上亿元的有10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4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2家;共创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28个,珊珀湖“草鱼、鲫鱼、花鲢”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海佳食品“黄山头”板鸭注册为国家地理商标。

工业:全县共有规模工业企业50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饰、化工、机械铸造、造纸及纸制品、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制药、建材、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雏形,其中机械制造7家、电子信息1家、造纸纸品2家、纺织5家、化工5家、医药2家、农副产品加工12家、食品加工11家、建材5家。2001年开始建设工业园区,2012年成功晋升为省级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内现有规模企业32家。

商贸:201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亿元,增长12.8%。分规模看,限额以上6.86亿元,增长36.4%;限额以下43.14亿元,增长9.8%。共有限额以上法人企业42家,其中批发企业9家,零售企业23家,住宿企业1家,餐饮企业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农发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食用联社、邮政储蓄等共6家50多个金融经营网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31亿元,增长16.1%;贷款余额35.28亿元,增长15.3%。

区域人口

2010年,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安乡县有常住人口525619人,全县户籍人口为602299人。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61275户,家庭户人口为50863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8人减少0.33人。

2017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5436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0423人,农业人口433207人;男性279647人,女性263983人。0—17岁人口78725人,18—34岁人口110211人,35—59岁人口232545人,60岁以上人口122149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2.5%。

全县年内共出生人口5119人,其中男性2659人,女性2460人,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08.09;年内死亡3332人,死亡率6.22‰。[3]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3.5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34.92亿元、60.44亿元、88.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8.3%、11.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18.8:34.0:47.2调整为19.0:33.0:4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671元,比上年增加4854元,同比增长16.3%。

2017年,全县小康建设、民生改善等各项事业卓有成效,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小康建设总体实现程度和提升幅度分别达到88.74%和2.84%。省15项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30.3公里;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74公里;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7101人;新增城镇就业4837人;农村危房改造1526户;城市棚户区改造6018户;新增治安监控头175个;新增民办养老院床位50张;新增敬老院床位100张;新增养老示范点床位22张;新增日间照料中心床位12张;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6018人;产前筛查3528人;特困移民解困避险搬迁安置12户;行政村配电网改造17个。

2017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总收入完成54050万元,比上年增加3866万元,同比增长7.7%。按征收部门分,国税完成25230元,为调整预算的102.2%;地税完成2142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1.3%;财政完成739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3.5%。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2457万元,比上年增加14380万元,同比增长4.8%。分项完成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413万元,增长24.6%;国防支出367万元,增长39%;公共安全支出13189万元,增长10.3%;教育支出54658万元,增长9.1%;科学技术支出1301万元,增长40.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3750万元,增长25.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445万元,下降8.1%;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41059万元,增长20.3%;节能环保支出6481万元,下降2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722万元,增长24.2%;农林水事务支出54055万元,下降2.4%;交通运输支出7565万元,下降60.2%;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3925万元,下降9.4%;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250万元,下降4.9%;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4676万元,下降178.7%;住房保障支出20705万元,下降13.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556万元,下降60%;债务还本付息支出2878万元,增长103.3%;其他支出462万元,下降0.65%。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38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增加值36.06亿元,同比增长4.5%。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复种)194.9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89.8万亩,比上年减少1.82万亩。其中,早稻、中稻、晚稻播种面积分别为24.37万亩、26.9万亩、25.2万亩。棉花播种面积25万亩,比上年减少0.19万亩。油料播种面积58万亩,比上年减少0.16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7万亩,比上年增加3.1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30.2万吨,比上年增加0.08万吨。其中,早稻、中稻、晚稻产量分别为8.53万吨、10.64万吨、8.95万吨,同比分别增加2.5%、增加3.0%、减少1.2%。全年棉花产量1.8万吨,比上年减少0.12万吨,同比减少6.3%。全年油料产量6.96万吨,比上年增加0.16万吨,同比增加2.3%。

全年生猪出栏35.8万头,同比增加2.9%;家禽出笼489.1万羽,同比减少18.3%;禽蛋产量2.35万吨,同比减少41.0%;水产品产量13.14万吨,同比增长11.7%。

2017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3.89万亩,全县森林总面积20.57万亩,森林覆盖率11.6%,林地面积20.57万亩,蓄积量138.58万立方米。

2017年年末拥有耕地面积79.49万亩。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9.68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1万千瓦。全县机耕面积160千公顷(复耕),机播面积63千公顷,机收面积138千公顷,综合机械化水平69.5%,其中机耕水平95.2%,机播水平37.5%,机收水平82.1%。

第二产业

2017年,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50.6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2亿元,同比增长10.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25亿元,同比增长22.2%。

全县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2家,其中,一级企业2家。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5.0%。

第三产业

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36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及限额以上个体户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82亿元,同比增长15.2%;限额以下贸易业企业及限额以下个体户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6.54亿元,同比增长9.5%。

2017年,全县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2亿元,同比增长7.1%。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1.67亿人公里,其中公路周转量1.602亿人公里,水运周转量0.008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3.35亿吨公里,其中公路周转量1.53亿吨公里,水运周转量1.82亿吨公里。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

2017年,全县电信完成业务总量5207万元,同比增长19.7%。联通完成业务总量收入3065万元,同比增长2.2%。移动完成业务总量12286万元,同比减少2.2%。[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7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67所。其中,小学教学点18所、小学21所、初中20所、普通高中4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7143人,比上年减少203人。其中,小学19738人,减少426人;初中9136人,增加390人;普通高中5379人,减少202人;中等职业学校2760人,增加15人;特校学生130人,减少50人。全县有各类幼儿园77所,其中公办21所,民办56所。在园幼儿9850人,减少639人。全县教育系统在职干部和公办教职工3622人,其中,小学(含特校)教师1050人,中学(含职中)教师2354人,幼儿园教师124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巩固率99.85%,初中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97.9%,普职分流比例为39.5%。全年高考一、二批本科绝对上线人数728人,其中有1人被清华大学录取,1人被北京大学录取,1人被空军飞行学院录取。

文体事业

2017年,全县有县属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场次76场,观众5.8万人次。县级剧院1个,有座位数996个,全年演出106场,观众10.6万人次。全馆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048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全年组织各类文艺活动94场,参加人员8.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藏量13万册(件)。文物管理机构1个,藏品1674件/套,其中一级品12件、二级品21件、三级品63件。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5个。县级档案馆1个,案卷12.33万卷。

全县有县级运动场1个,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体育馆1座,建筑面积2.27万平方米,座位3080个;游泳池3个;各种训练房3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84个。全县有乒乓球教练员13人,羽毛球教练员1人,舞蹈教练员1人。

2017年,电视台共播出新闻1875条、专题节目141期,外宣向上送稿:央视上稿2条,省台上稿14条328秒,市台上稿268条14634秒。新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310户,新发展宽带数据用户1681户,发展有线数字付费电视增值业务用户1800户。

医疗卫生

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65个。其中,医院3个(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兴盛医院)、卫生院20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血防所、站)4个、门诊部1个(疾控中心)、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6个、村卫生室260个。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227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47人,注册护士884人。全年总诊疗人次数163.14万人次,其中门诊人次152.21万人次,急诊4.48万人次。住院治疗10.74万人次。年内中医治未病服务1968人次。

2017年,全县查螺6500.76万平米(其中:垸内533.98万平米,垸外5966.78万平米),均未发现阳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1137.38万平米(其中垸内灭螺249.64万平米),灭蚴270万平米;完成人群查病72319人次,其中血清学检查69156人次,粪便检查3163人次;完成人群化疗任务27611人次;完成晚血病人救治任务211例,已连续7年未发生急血病例。

资源环境

2017年,县城区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5.9dB(A),夜间为44.6dB(A);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100%;全县工业共形成COD减排量338.55吨,氨氮减排量41.29吨,二氧化硫减排量123.7吨,氮氧化物减排量25.65吨;农业共形成COD减排量186.05吨,氨氮减排量7.18吨;空气质量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日平均浓度为0.077㎎/Nm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日平均浓度为0.051㎎/Nm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0.017㎎/Nm3,一氧化碳年日平均浓度为1.7mg/Nm3,臭氧年日平均浓度为147μg/Nm3;降水PH值年平均6.31,酸雨频率为0;县城饮用水水源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水质,马坡湖、沙河口、芦林铺三个断面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29公顷,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

2017年,全县全社会用电量5921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8.7%。其中,工业用电量2051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7.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360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9%。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810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上升77.1%;单位GDP能耗0.336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6.05%。

人民生活

201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01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87元,同比增长8.3%。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13802元,其中,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2500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8.1%。

社会保障

2017年,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32368人,同比增加17.2%,企业养老保险征缴基金19903万元,同比减少5.5%。

全县机关养老保险参保11349人,同比下降2.4%,机关养老保险征缴基金24301万元,同比增加60.9%。

全县失业保险参保17003人,同比增加3.0%,失业保险征缴基金216万元,同比减少15.6%。

全县工伤保险参保29760人,同比增长0.8%,工伤保险征缴基金145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县城乡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0141人,城乡医疗保险征缴基金28208万元。

全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78260人,同比下降3.0%,农村养老保险支出9008万元,同比增长5.1%。

全县城镇低保3496人,农村低保10093人,全年发放城镇低保资金2421.8万元,同比下降35.7%,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555.5万元,同比下降17.6%。

全县农村五保3058人,同比减少24.5%,五保供养资金2001.8万元,同比增加14.7%。

2017年,全县参加城乡医疗保险470141人,参合率99%。门诊补偿612045人次,门诊补偿支出1550万元;住院补偿132258人次,住院补偿支出23935万元。[5]

历史文化

安乡文化

安乡历史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发现的汤家岗新石器遗址已有7000多年历史,全国罕见。划城岗和庹家岗等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享誉中外。黄山头脚下西晋镇南大将军刘弘古墓,距今有1700多年。东晋名士车胤、南北朝著名山水诗人阴铿、北宋大文豪范仲淹,曾生活求学于安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等都到过安乡领导和进行革命实践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都曾来过安乡视察工作。20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安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园田化”建设,筑堤修垸,被毛主席赞誉为“南有新田、北有安乡”。[7]

地名趣闻

军牧村:今焦圻镇长兴村境内,县城以北35公里。旧志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统兵征五溪,曾在此安营扎寨,放牧战马,故名“军牧村”。

晒甲山:今城关镇保堤庙境内,县城中心以东约2公里处。相传赵子龙(赵云)曾在此晒过铠甲而得名。

晒旗坪:今安猷乡桃花岭村境内,距县城以东约6公里。相传赵子龙曾在此晒过战旗,故得名。

保堤庙:今城关镇保堤庙村,距县城中心以东约1公里。据旧志载:明万历年间,安乡知县杨继韶在此建庙,祷求神灵保佑堤垸安宁,故得名。

鞭杆垸:今安造乡傅家村境内。在金凤当与赵寺当之间,筑堤围垸,堤形似鞭杆,故名。原是安造垸中最早的垸名。

青龙窖:今焦圻镇青龙窖村境内,松滋河中支东岸。河中有一长形脱洲,形似青龙卧伏,因得其名。

冲凤峪:今县黄山林场场部所在地,南距县城33公里。冲凤山山峪,山形似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名。

长蛇岭:今黄山头镇镜内。此岭蜿蜒盘折约1.5公里,形似长蛇扭动而得名。

金龟包:一为今安全乡高杨村境内,松滋河东支东岸,原河中有一形似乌龟的土包,雅名金龟包。另一为今安凝乡东堤村驻地,松滋河东支西岸。境内有一黄色土包,形如乌龟,雅名金龟包。

界沟:今安乡黄山头镇境内。从黄山山麓下来,此处有条溪沟直通虎渡河,后以此作为湘鄂两省的边界分界线,故得名。

生活习俗

服饰习俗

县人极讲究穿戴,尤以青年男女为最,本世纪80年代为甚。其服装、巾帽、鞋袜、首饰的款式、花色等,因时代、性别、年龄、职业和时令、区域的不同而异。本目仅记县城与农村青年男女的服饰习俗。

服装清咸丰初年,城乡青年男女的服装无多大区别,男有长短之分,女为短装,上装短式,袖窄3寸。同治初年,上装长式,袖阔盈尺。光绪年间,复为咸丰款式。男以青、灰、兰色为主,女喜红、绿相配。民国时期,县城男性公职人员喜着中山装、西装,女性喜着旗袍与裙,乡村仍旧。新中国建立后,服装长短有别,并逐渐改着新式短装,城乡基本一体。60-70年代,城乡青年男女喜着军装。80年代,县城青年男女喜着流行服装,长短相间,花色翻新,乡村青年男女大多亦是。

头饰清末民国时期,女性戴耳环(富户)。冬季,县城男性喜戴帽,款式杂然相存,乡村男性喜裹长头巾,黑白相间。50年代无多大变化。60年代,乡村男性裹头巾者渐少,戴帽者渐多。60-70年代,城乡男性喜戴军帽。80年代,帽式多样,县城女性遍戴耳环。

脚饰本世纪50年代前,城乡青年男女均着布鞋,女青年多在鞋面绣花。60年代后,县城男女喜着凉鞋、拖鞋,且着袜,70年代末,乡村男女亦着凉鞋、拖鞋,但一般不着袜。80年代,城乡男女青年喜穿皮鞋,女青年始喜平底鞋,后多着中跟鞋、高跟鞋。

饮食习俗

县人以大米为主食,平常一日三餐,农闲季节,农村居民多吃两餐。饭食,以干饭为主,穷苦人家亦有搭吃一餐稀饭的。

县人主食素菜,辅食荤菜。上世纪70年代前,乌龟、脚鱼、狗肉极少食用。80年代则成为佳肴。佐料,以辣椒、葱、蒜、姜为主。上世纪70年代后,渐添用酱油、味精调味。

用餐时间,一般早餐八九点,中餐午后一二点,晚餐煞黑吃。

宴请宾客,极为铺排,以荤菜为主,极少素菜,少则8碗、10碗,多则12碗、18碗丰满,最忌客人将菜吃完。

平明用餐,不管人多人少,围坐一桌。但宴请宾客时,以前是8人一桌(现在是10人一桌),餐桌的的摆置、客人的就坐、出菜的顺序极为讲究。一般来说,餐桌不对大门,尊客坐上座,头道菜为杂烩,六道菜不出鱼,末道菜为汤。本世纪80年代,城镇多用园桌摆宴,10人一桌,客人不分上席下席,随意就坐。

时令饮食,有三月初三吃地米菜煮鸡蛋,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春节打粑粑。俗谓“三月三,蛇出山”,用地米菜煮蛋吃,或者煎粑粑吃,以“塌蛇埯”;吃粽子以吊屈原;粑粑团团圆圆,以贺家人团聚过新年。

居住习俗

县人喜分散居住,单家独院,极少连体建房。房屋以坐北朝南为主,格式以两间(或三间)一偏一横屋见多,极少窗户。

修建房屋,俗谓“人生三件大事”之一,极为讲究。事先请风水德行选择宅基,择准吉日动工。建房期间,不能吵架、打架,不能讲不吉利的话,要和和气气,热热闹闹。上梁果,要抛发饼,唱《撒饼子歌》、《上梁歌》、《赞梁歌》。

礼仪习俗

生诞习俗怀孕,俗谓“有喜了”,举家高兴,看重孕妇,不让孕妇干重活,不让孕妇参与诸如婚嫁、丧葬等“冲喜”的活动。

临产前,不让孕妇回娘家,以免生在娘家,俗语曰:“生不在娘家。”分娩时,由婆母或接生婆“捡生”,他人不得进入产房,连丈夫也禁于房外。生男生女,不直说。孩子哇哇落地即鸣放鞭炮,以示庆贺。据说不放鞭炮,小孩子长大后胆子小。

婴儿降生后,其父必须向亲戚“报喜”。岳家的报喜礼物为鸡、肉、蛋、酒、糖,生男备雄鸡,生女备母鸡。其他亲戚的报喜礼物为肉、蛋、酒、糖,每件礼品的数量为偶数,或1斤2两,或2斤。

婴儿降生3天“洗三”,外婆家送来“毛衣”。婴儿满月后,由娘舅接至家中小住,俗谓“出窝”。出窝时,在婴儿额头点一黑点,返回时则点一红点。[Page]婴儿满一周岁时做“周岁”,俗谓“送大祝米”。亲朋戚友前来祝贺,主家设宴款待,做周岁时,在婴儿面前放置文房四宝、算盘等物什,由婴儿抓,以测前程,谓抓俗称“抓周”。据说婴儿首先抓得什么,长大后就会干什么。婴儿降生时,如有人呼叫家里人,婴儿就没有奶吃。呼叫者须给产妇送三天饭食,以“送回奶水”。

婴儿出生后,第一个进屋的生人曰“踩生”,主家给踩生者煮“红蛋”吃。据说不这样,婴儿长大后好吃。

婚姻习俗

联婚方式:联婚方式有指腹式、童养式、加亲式、填补式、换亲式、买卖式、自由式等8种。上世纪50年代前以“老表开亲”的加亲式为最,俗语曰:“满山竹子根连根,亲上加亲亲又亲。”老表开亲又以姑舅老表居多。姑之女嫁给舅之子为妻,曰“回门亲”,舅之女如同时嫁给姑之子为妇,曰“扁担亲”。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婚姻法》贯彻实施,老表开亲渐少,至80年代基本无存。

请媒:旧时联姻,由父母包办,男家看中某家之女,即备礼物请合适人选为媒,俗谓“请媒”。俗语曰“有女千家求”,但亦有女家看中某家之男主动请媒的。

提亲:媒人受托之后,上女家说合,探视女家的意向,俗谓“提亲”。

合八字:女家表示联姻的意愿后,男女双方即请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八字合,联姻程序继续进行,不合则中止。

看人家:八字事符后,女家即选定日期,邀集至亲到男家去探视家境与婚姻当事人的相貌、人品,俗谓“看人家”。看人家时,男家热情招待,唯恐看不中。女家如看中人家,但接受男家的款待与馈赠,否则看完就回,婚联就此中断。

发八字:人家看成后,男家即选定黄道吉日与女家交换婚姻当事人的生辰八字,俗谓“发八字”。发八字即表示婚姻已定。发八字时,男女双方均请至亲参加,以示祝贺。

求喜:结婚为人生第一大喜事,男方提出婚期,以求女方许嫁,俗谓“求喜”。

过门:女家许嫁之后,女婿方可到女家走动,第一次上门谓“过门”。女家热情款待,俗谓“新女婿过门”,唯恐招待不周。报日:报日即男方将结婚的具体时日呈报女家。报日时,女家讲明嫁妆,提出“水礼”。

过礼:结婚日子,女单男双,单日为女家正婚日,双日为男家正婚日。男家于女家正婚日的前一天,将水礼、新娘衣物等送至女家,俗谓“过礼”。

迎亲:男家正婚日,由新郎、媒人率迎亲人员到女家迎娶新娘,俗谓“迎亲”。迎亲时,由一人携带鞭炮、糖果、香烟等物先至女家,俗曰“跑报名书”。女家于迎新人员来到之前紧闭大门,跑报名书的人如被关在门外,即朝屋内放鞭炮,丢香烟、糖果,直至门开。

送亲:陪送新娘出嫁曰“送亲”。送亲人谓“亲家”,新娘的长辈谓“老亲家”,亲娘的同辈和晚辈谓“少亲家”。“亲家”为大,男方须请对等人员相陪,俗谓“陪亲家”。亲家返回时,男家要馈送礼物,俗曰“打发”。亲家动身时,男家鸣放鞭炮,俗曰“赶亲家”。

拜堂:新娘进门后,要举行婚礼,俗谓“拜堂”,闹房:新婚之夜,亲戚朋友,不分长幼,于新房内逗乐新郎新娘,俗谓“闹房”。闹房时,各尽其兴,新郎新娘羞于闹于乐于闹。

陪十弟兄:男家在正婚日的先天晚上,备10碗酒菜一桌,邀请9名未婚青年男子伴陪新郎,俗曰“陪十弟兄”。

陪十姊妹:女家的正婚日的晚上,备10碗酒菜一桌,邀请9名未婚青年女子伴陪新娘,俗曰“俗十姊妹”。

寿辰习俗

男女老少,每逢生日必庆贺。长辈生日,子女携礼品前往祝贺,主家酒宴相待。晚辈生日,长辈亦表祝贺,或送一礼品,或添食佳肴。

小孩兴做“十岁”,青年兴做“三十六岁”,均曰“做生”。男女50岁后“做生”曰“做寿”,男做进,女做满。做寿时,大宴宾客,鸣放鞭炮。

旧时做寿时,寿星端坐高堂,晚辈三拜九叩,曰“拜寿”。

寿宴一般在上午开席,前往做寿的宾客,需在上午赶到。

丧葬习俗

据旧县志载,安乡自建县以来;丧俗葬制单一,葬法为土葬,葬式为墓葬,葬具为棺木,葬制为单身葬。大姓旺族设有墓地,余皆散葬。就人生礼仪来说,丧葬的仪式规制因死者的辈分、年龄而别。享年60岁以上的男女俗称“老父老母”,病、老而死谓“白喜事”。葬事极为讲究。因其繁琐,且多具有封建礼教与宗教迷信色彩,仅择要记之。

送终:养老送终谓第一大孝事。病人垂危之际,儿孙守护于前,静待仙逝。病人一死,儿孙即长跑床前,焚烧“落气纸”(3斤6两),全家举衰。继而死者净身整容,穿戴寿衣、寿鞋、寿帽,下塌,点长命灯,鸣炮发丧。

报丧:人死之后,孝子随即向新友报丧,即报告死讯、丧期、葬期等有关事宜。孝子登门报丧时,身穿孝服,或头戴孝帽,着草鞋,不遮天,于门外跑叩相告。

入殓:俗谓“装棺”、“进棺”。发丧之后,亲友纷纷前来吊唁,待死者的至亲好友到齐之后,即行入殓仪式。入殓时,先将纸灰均匀撒在棺底,铺上“盖尸被”,再将死者挹入棺内,按迎卧睡式放置,盖上“盖尸被”,解开“绊脚线”,揭除“盖脸纸”,塞紧四周,然后斜盖棺材盖。

封棺:出殡前,道士擎幡引孝眷绕棺三周,盖棺,封子口,钉子母钉。俗谓此时为生离死别之时,丧眷大恸,嚎丧不止,满堂悲凄。

出殡:俗谓“出葬”、“出柩”。启灵时,孝子杠幡抱灵,跪于稻场(门前坪地),丧夫用丧绳托起棺材,一声吆嗬,三进三退,抬至稻场,停于长凳之上,绑扎龙杠,丧家鸣放鞭炮,向外打扫灵堂。出殡队伍按序排列,一般是扛幡抱灵孝子、灵柩、孝子、其他孝眷、鼓乐班子、送葬亲友。出殡途中,鸣放鞭炮,抛丢钱纸(俗称丢买路钱)。中途歇息日“落马”,孝子跪拜。柩至墓地,绕穴三周,随即安葬。葬毕,孝子沿出殡路线返回,安置灵位,俗谓“安灵”。至此,丧事结束。

吊唁:俗谓“作吊”。凭吊亲友先放鞭炮,后吊唁死者,长辈看视,平辈作揖,晚辈跪拜,孝子陪吊。

超度:俗谓“做道场”、“做法事”。人死之后,孝子即请道士设置灵堂,超度亡灵。“法事”一般有迎神、开路、设灵、开生方、破地狱等。“法事”一般做1-7天不等,也有做“七七四十九天”的。

守孝:死者安葬之后,孝子要居丧,俗谓“守孝”。一般守“五七”(35天),做完“五七”为止。也有守一年的,做完“周年”结束。守孝期间,孝子不能艳装,不能饮宴,不能娱乐,以至不能外出。

风俗风情

《安乡硪歌》是一种独具水乡特色,在修堤打硪夯实泥土时演唱的一种民间歌曲,遍布于安乡县安福乡、安凝乡、下渔口镇、黄山头镇等八镇十二乡,一、二农场,50个居委会,258个村民委员会,村村有硪工队,组组有硪工员。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安乡人民为安居乐业,在修筑临洪大堤、夯土打硪时为统一劳动节奏,发出哼喊口令。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演变成现在的民间歌曲《安乡硪歌》。

《安乡硪歌》名称来源于劳动工具石硪,而得其名,据史料记载,在明万历年间围堤修垸就有硪歌伴随其劳动,距今已有500多年传承历史。加之受荆楚文化的熏陶,与唐代出现的田歌、山歌、习俗歌的影响,使简单的劳动口令逐渐形成了有节奏又有旋律的劳动号子。又受宋词元曲的影响,演唱词曲又有了很大的改进,至清代、民国初《安乡硪歌》日趋成熟,由于年年修堤打硪,唱硪歌的人也越来越多,声腔也越来越美,成了修堤工地一种不可缺少的劳动文化现象。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兴水利,修堤护垸成了各家各户的首要任务,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大堤上劳动,这样一来对安乡硪歌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安乡硪歌》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劳动生活中、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歌演唱艺术形式。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硪歌领唱者常常编唱一些反映打硪劳动生活、民间习俗、伦理道德、天文地理以及人物历史的故事和民间传说进行演唱。这些歌词与劳动人们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紧扣在一起。

安乡硪歌有两种类型。即飞硪歌和抬硪歌。飞硪、抬硪的歌词互通,同一首歌词既可用于打飞硪,也可用于抬硪。但硪歌曲调在节奏节拍及演唱风格略有不同。飞硪歌节奏舒展,音调开阔嘹亮;抬硪歌紧凑,音调结实有力。安乡硪歌分两大流派。在安乡东南方居住的人群语言音调属长沙方言,俗称南乡人。在西北部居住的人群语言音调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俗称西乡人。由于两地方言语音调特征直接作用于两地硪歌音乐的音调结构,故而形成了南乡、西乡硪歌两大流派。

《安乡硪歌》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打硪是集体性很强的体力劳动,飞硪、抬硪均由8—12人拉着石硪的绳索或抬着石硪的竹杠,一上一下的夯实泥土。为了协调动作,统一劳动节奏,产生了特殊的演唱形式一人领众人合,没有乐器伴奏,声腔的高低由领唱者自行定音。

《安乡硪歌》流传地域广泛。不仅安乡县域内家喻户晓,而且影响并流传到与安乡接壤的湖北省石首市、公安县和湖南省的澧县、津市市、南县、、汉寿、鼎城区等八个区县市。

一九五二年在荆江分洪工程中,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李先念等对此工程非常关注,调动解放军十万大军、工人四万人和十万安乡民工上工地,硪工队数以千计。荆江分洪工地硪歌冲天,极大的鼓舞了部队官兵及广大民工的士气,仅用70多天的时间荆江分洪工程即宣告落成。这一工程的落成震惊了全世界。硪歌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九五四年洪水淹没了整个安乡县境,在人民政府的帮助和各兄弟县市的支持下,一九五五年打响了兴修水利的攻坚战,几十万劳动大军上堤修垸,使硪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又使《安乡硪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安乡县文化馆的干部抓住机遇,创作出不少紧贴时代步伐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硪歌歌词,这个时期是《安乡硪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九十年代初,北京电视台来安乡进行过《安乡硪歌》的采风和报道。

2006年,被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安乡蚌舞是湖南省安乡县的汉族民俗舞蹈。

目前在安乡以南的安德、安宏、深柳、陈家嘴、三岔河五个乡镇仍有传承,民间较为盛行。它是一种有情节的、哑剧成份较多的舞蹈。以其淳朴的生活气息,风趣生动的表演,乐观明朗的情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历久不衰。

安乡蚌舞在安乡以南的安德、安宏、深柳、陈家嘴、三岔河五个乡镇仍有传承,民间较为盛行。它是一种有情节的、哑剧成份较多的舞蹈。以其淳朴的生活气息,风趣生动的表演,乐观明朗的情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历久不衰关于《安乡蚌舞》,群众中有着几种传说:

相传在南宋绍兴年间,农民领袖杨么在洞庭湖区举行起义,济贫民、杀恶人,为民除害,深受广大渔民和农民的拥护。杨么在杨旗嘴(今汉寿县城附近)训练水兵,并在此地打了一场胜仗。当地百姓们扎起蚌壳灯、虾灯、鱼灯等,载歌载舞欢庆胜利。后经历代汉族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逐渐演变成具有一定表演程式的舞蹈形式,在明末清初时还传入宫廷。

传说蚌壳姑娘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所变,一天在海滩沐浴,吕洞宾见其容貌秀丽,邪念顿生,便化作一驼背、歪嘴、跛脚的小沙弥向她调情;当小沙弥近前时,蚌姑娘便大显神通,狠狠地用蚌壳夹他的头、手、足,使他疼痛难堪而退走。不久,蚌姑遇见一英俊渔郎,顿生爱慕之情。当渔郎捉蚌时,蚌姑故意夹着他的头、手、足和他逗趣,但却不加伤害。聪明的渔郎领悟了她的心意,便用渔网将她擒获,从此二人结下了美好姻缘。

其三,说是洞庭湖畔有一渔夫,家境贫寒,年近四十尚未娶亲。一次驾船出湖,捕得一只大蚌。晚上,蚌壳张开,露出无数珍珠,照得屋内如同白昼,一位美丽的姑娘从蚌中飘然而出,便和渔夫作伴。凌晨,蚌姑对渔夫说:我是修炼千年的蚌精,念你勤劳忠厚,将珍珠留赠给你,我回水晶宫去了。说完,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渔夫。不久,传闻每夜都有一只立着的大蚌出现在湖面上,壳内闪闪发光。渔夫惊喜尤分,便将他与蚌姑邂逅相遇的情形告诉了乡亲,并拿出珍珠来证实此事。从此,人们就认为遇风蚌姑是吉祥之兆,每到年节,纷纷扮演蚌壳,以求致富和幸福,从此便有了《安乡蚌舞》。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安乡蚌舞大多数为通过舞蹈动作和哑剧表演来叙述情节。安乡蚌舞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是表现蚌姑戏谑渔翁,渔翁捕蚌未获的生活情趣的。安乡蚌舞一般为二至三人表演。由于内容的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及不同的人物形象。除蚌姑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以旦角妆扮的主要角色外,大多数节目都有丑扮的渔翁与摇旦妆扮的渔婆二人。

《安乡蚌舞》都有简单的情节,运用舞蹈、哑剧、手势及面部表情等表现手段,朴实而又简炼地塑造了各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它已具有民间舞剧的雏形,由于深受戏曲表演艺术的影响,因此在塑造人物上带有戏曲行当的痕迹。

《安乡蚌舞》的服饰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与戏曲行当相近的装扮。道具除桨、渔网、扇各地相同外,蚌壳形状也大都一致,只是装饰上有简有繁,有些地方的蚌壳还是透空的网状,让观众能透过蚌壳看到演员的表情及体态。

《安乡蚌舞》2008年已列为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钦锋、刘晓芳为《安乡蚌舞》传承人。

安乡三棒鼓

安乡三棒鼓是一种以唱为主,打击乐(鼓和小锣)伴奏的汉族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明清时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安乡三棒鼓演出时,两人同台。一个掌鼓领唱,一个敲锣帮唱。由于掌鼓人用的是三根小木棒边抛棒边击鼓边领唱,故称三棒鼓。现分布在安乡县深柳镇、大鲸港镇、三岔河镇、官垱镇、安德乡等。是安乡民间比较活跃的一种民间曲艺品种。

安乡三棒鼓以打击乐鼓,小锣为主要伴奏乐器,节奏干净利落,铿锵明快。锣鼓点子称三一五三一,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安乡三棒鼓唱词的句式与字数,跟天津快板一样。句式为四句一段,字数是五五七五,如:“提起三棒鼓,实在学得苦,三条裤子换面鼓,出门拜师傅”。

安乡三棒鼓过去因洞庭水乡十年九涝,收成颇少,有的艺人把它作为一种养身糊口的谋生手段,沿门乞讨演唱。解放后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棒鼓又成为汉族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四时八节的即兴创作演出外,1978年在全市民间艺术会演时,安乡县文化馆把安乡民间三棒鼓《庆丰收》搬上了舞台,获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大多数艺人如安德乡的三棒鼓艺人还可以坐下来打书,如《二朵梅》、《五美图》、《三娘教子》等传统唱本,别有奇趣。[6]

风景名胜

黄山头

黄山头距安乡县城18公里,与湖北省公安县黄山头镇接壤,西毗松滋河,东邻虎渡河,北枕长江,南抚洞庭。境内有大小山峰个,主峰海拔268.8米。黄山头有千里平川,一山独秀之美称。北有赖氏湖,南有东湖坳,西有明塘湖,东有黄天湖,自古素有“银湖翠野一金山”的美称。日本丰田町友好访问团赞美黄山头是“千里平原上的一颗明珠”。

黄山头旅游区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主峰东南坡,山势陡峭,岩石裸露较多,森林植被主要有松、杉、檫、樟、枫香、水杉、池杉,以及竹类和木兰科诸树种,动物种类种以上,其中两栖类、爬行类余种,鸟类有多种。

黄山头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水路有虎渡河、松滋河接长江人洞庭,往来的船舶下行可直达武汉、南京、上海,上行可至宜昌,穿三峡直通重庆;陆路四通八达。黄山头乃历代名人骚客的旅游之地,早在晋代,一千六百多年前,黄山头山巅寺庙矗立,香客如云。更因黄山头最具有江南平原风光的特点,历代数不尽的才子佳人,英雄俊杰,游历至此。战国时的屈原,梁朝的沈约,唐代的柳宗元,宋朝的范成大,明朝的袁宗道,清朝的陶澍等来此游历,留下了千古名篇。元朝颜耕道,明朝的吴宗儒,清代的赵纯翁、潘湘等都题有《黄山赋》。明代的王世昌,夜宿黄山题有钟声低者远,人语隔溪烟,置榻云为伴,烹茶夜饮泉,此霄河汉近,忘却我非仙。

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贺龙等同志,早年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黄山头也是革命老区之一。

汤家岗遗址

汤家岗遗址位于安乡县安全乡刘家村7组,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于1977年发现,1978年、1990年、2007年省博物馆和省考古研究所先后3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器物1000多件,1996年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的文物已陈列省博物馆,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在中日合编的《中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大型图录原始社会部分的图片中,属于汤家岗出土的珍品图片占了一半。

汤家岗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2001年《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著名考古学家郭伟民《洞庭湖区汤家岗文化与大溪文化特征新认识》一文,认为汤家岗文化有着特定的地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并有着特定的器物,这些器物的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考古学文化,肯定了汤家岗文化作为一种典型考古学文化类型的独特地位。同时,考古学界认定属于汤家岗文化的有:安乡安障乡划城岗遗址下层、澧县丁家岗遗址早期地层、澧县城头山遗址早期地层、华容刘卜台遗址第一期。

汤家岗遗址佐证了该地区是艺术神器白陶的故乡。汤家岗遗址出土了不少白陶器物和白陶制作原料白膏泥。专家认为7000多年前的汤家岗不仅白陶工艺发达,而且已经成为白陶制作和传播的核心区域。此前,在江苏、浙江、广东、香港等地都零星有类似的白陶出土,佐证了当时白陶的传播路线为:以汤家岗为中心,沿长江、汉水、沅水、珠江向南北传播,体现出了当时农业民族从内陆向沿海的迁徙路线。

汤家岗遗址证实了安乡史前是一块文明古陆。遗址发掘出的鹿角、动物残骸及碳化稻米,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行为方式,证实了安乡原来有森林,是一块文明古陆,之后才逐渐演变成冲积平原。

汤家岗遗址体现了从古村落到古城的演变。汤家岗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时,在遗址的东北角和东南角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壕沟,壕沟内侧发现有土围子,经考证土围子是和壕沟配套使用的,专家称为“环壕土围”。目前学界公认的观点是:环壕土围的出现,证实了考古界以前认定的在湖南境内彭头山遗址发现的“环壕”和城头山遗址发现的“城壕”中有一种过渡形态,代表了洞庭湖区环壕到城壕的演变过程,体现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即从古村落到古城的演变。

汤家岗白陶中的夔龙是我国迄今出土器物中的龙形饰文的第一条龙。在汤家岗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夔龙纹白陶盘,是我国最早的模印工艺精品,这个龙的形状似蛇似龙,蛇头蛇身,鸟足虎尾,修长强劲,目光炯炯,活灵活现,经专家考证,是迄今为此我国出土器物中龙形饰文的第一条龙。

汤家岗遗址增添了“文化名城”历史底蕴。考古专家谈到以汤家岗遗址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的特征时,概括为:一是规模大。目前,安乡境内已知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有7处,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的文化遗存有20处,汉至唐文化遗存有18处,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的古墓群有70处。二是时代早。距今已有7000多年。三是价值高。主要是学术价值,如汤家岗古文物与研究已选入大专院校的考古教材。四是精品多。出土馆藏文物1890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17件,安乡是全省国家一级文物最多的县。如1993年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文物精华展览会上,我省有8件文物参展,其中离汤家岗遗址不远的刘弘墓就参展了5件文物。五是影响大。如汤家岗遗址和刘弘墓出土文物曾多次在京、沪、港、台展出并随国家组团到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展出,被国内外数十家媒体报道,叹为观止。

观音寺

安乡观音寺地处县城老城区,原名观音阁,始建于唐,五殿一阁,壮丽威仪,历数朝代,几阅沧桑。今幸蒙盛世,尧天舜日,犹喜改革开放,宗教政策落实,观音寺于1994年进入筹措修复期。1999年4月18日,当代高僧宝昙大和尚主持了大雄宝殿落成既佛像开光典礼,千年古刹观音寺自此揭开了弘法利生新的一页。

缘于佛教净化人心、祥和社会、提升道德、造福大众的巨大功用,安乡观音寺以其独有的灵气、普度众生的慈悲声名远播,吸引了本地及周边县市众多护法居士和善男信女。寺院晨钟暮鼓,终日香火不断,是为湘北佛教重地,城市宗教文明亮点。

珊珀湖湿地公园

安乡因“左挹洞庭右接兰澧,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而得名,水资源十分丰富,河网、湖泊密布,水产资源丰富。而其中的珊珀湖是湖南省内的第三大湖泊,水面宽阔,水质清新,风景秀丽,烟波浩渺,貌似内陆海洋。是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及延伸和入湖咽喉,是整个洞庭湖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节洪水、保护入湖水质及动植物资源十分重要,是湘西北水上交通运输的主要航道和枢纽,也是湘西北地域保护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湿地。珊珀湖位于西洞庭上游,松滋河中支注入湖内,流向澧水注入西洞庭湖。这种水文特征为珊珀湖湿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生物物种资源。作为洞庭湖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区域。它不仅是夏候鸟、越冬候鸟重要的越冬地和停歇地,同时还是我省最重要的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盛产鱼虾,湖岸垂柳依依,湖上和湖边可进行各种休闲和水上活动,并与丰裕示范片相邻,形成了独特的梦里水乡的乡村休闲游胜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