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守望吊脚楼(甘茂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守望吊脚楼
图片来自创意悠悠花园

《守望吊脚楼》中国当代作家甘茂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守望吊脚楼

外婆弥留之际,我看见母亲给她喂了一小勺苞谷酒,她吞下去后,母亲又把一小勺苞谷酒喂进她嘴里。接着,外婆咧了咧嘴,表示笑,满足的笑。笑完之后,她就合上了眼,就直挺挺地睡在门板上。她好像没有死,因为黑暗潮湿的小屋里,还散溢着她刚刚喝过的苞谷酒的香气。

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顾不上思索什么。我只感觉到雨水顺着天井的四角不断地嘀嗒下来,就沿着天井周围的麻条石走来走去。我记得外婆把我的手拉了一下,想说什么,但我发现一道口水正从她嘴角斜淌到鸡皮似的脖子上,想找布揩却没找到,就发出一声叹息。外婆一双枯眼像两口枯井,深深的,也像是跟着我在叹息。于是,我从屋里出来往山上走,心里总像坠着一条沉甸甸的麻袋。记得那时雨还在下,越下越小,仿佛老人的血脉越来越弱了。弱到最后,也就断了。

那条山路顺坡而上,好像几百年前就是那种螺旋的形状。我的心感知到外婆的血液就是在我上山的路上突然冷却和凝固了的,从此再也无法流动,就这样彻底断了。我看见麦子和油菜长得有鸡那么高了,山坡是一片青绿的颜色。路边,有人披着蓑衣在清沟或者割牛草,也有人卷着裤管走在田埂上。我上了山又下山,下了山又上山。走过杉木梁子的山脊时,忍不住伸手抚摸那一排排青凛凛的水杉,走到山谷里一方方的水田边,竟痴对着那一块块秧苗看了又看。不知不觉,我竟走回外婆祖居的老屋,猛抬头,就看见那座吊脚楼,就仿佛又闻到山地的炊烟和腊肉的香味。外婆说土家人离不开吊脚楼,不管你走多远,最终也要回到吊脚楼里来。回来干什么?守着,望着,过日子。我想她拉我手的意思很可能就是要重复这句话。

外婆是第三天上山的,恰巧是个雨过天晴的好日子。寨子里的父老乡亲都来送葬,他们喝了酒后一个个走不稳路,脸红脖子粗,显得满面春风。我看见母亲一路上洒着苞谷酒,大舅抛着铜钱般的纸钱,那纸钱像没有骨头的桐子花,白了一面坡。那时太阳还没有出来,外婆家的大黄狗嘶哑的叫声跟哮喘一样。我没有看出送葬的气氛有多么悲伤,只是觉得风吹到脸上还是那么生硬,简直不像春天的风,春天的风应该温柔些才对。我这么一想,立即就有一道晃眼的亮光从云缝中射下来了,直直地射到对面的红砂崖上。

我对那座红砂崖是熟悉的。在它半山腰早就挖好一个长筒形的山洞,山洞下面搭好了一层高一层的脚手架,这架势就跟要修一座吊脚楼似的。我不明白舅舅们为什么要采取古代巴人的岩葬方式,像三峡的悬棺,把外婆埋得这么高又这么神秘。大舅说,岩葬是外婆活着时就选定了的。这样做当然有好处,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野兽咬不着,冬暖夏凉,自在得很。大舅就是这样对我解释的。我总觉得这种解释是表面文章,难道这和埋在地下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其实,我后来在利川的建南镇附近,看到保存比较完整的巴人岩孔墓葬遗址七孔子时,才懂得了岩葬实际上代表了祖先的高度和智慧。七孔子是人工凿出的石洞,离地面十几米高。七个石洞凿得很精巧,上下左右地错落着,像门窗。洞门周围还刻有人物图案。外婆长眠的山洞当然没有七孔子的好,但那种高度和智慧是完全一样的。我这样想了想就心明如镜了,就随着抬棺的汉子踏上斜搭的跳板,走在一层高一层的通往山洞的路上。等到达洞口回头一望,我就一目了然。原来,这洞口正好对着外婆那座吊脚楼。我先前竟然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外婆的远见卓识之处。

我现在回忆起来,无疑是外婆提醒了我,她对遗骨的处置给了我具有历史感的启示。回过头想想,在土家山寨,老一辈人是相信命运的,因此也相信堪舆之说。他们常把风水和家族兴衰连为一体,因此也特别注重关于墓葬的种种方式。外婆的高明在于她选择和营造的是站得高看得远的生命姿态,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正因为外婆心里有底,所以她临死前还喝了两勺苞谷酒呢。我的目光穿过岁月依稀看见,那些有星和无星的夜里,外婆躺在竹床上,在吊脚楼的晒台上给我讲祖先的事情。那时祖先们都生活在吊脚楼里,楼上有鲜活的女人和虎头虎脑的崽娃,有土制的猎枪和家酿的苞谷酒,楼下有猪和石磨,还有一条赶山的狗。他们就那样守着,望着,就那样过日子。[1]

作者简介

甘茂华,土家族,籍贯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