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守望吊腳樓(甘茂華)

守望吊腳樓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守望吊腳樓》中國當代作家甘茂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守望吊腳樓

外婆彌留之際,我看見母親給她餵了一小勺苞谷酒,她吞下去後,母親又把一小勺苞谷酒餵進她嘴裡。接着,外婆咧了咧嘴,表示笑,滿足的笑。笑完之後,她就合上了眼,就直挺挺地睡在門板上。她好像沒有死,因為黑暗潮濕的小屋裡,還散溢着她剛剛喝過的苞谷酒的香氣。

我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根本顧不上思索什麼。我只感覺到雨水順着天井的四角不斷地嘀嗒下來,就沿着天井周圍的麻條石走來走去。我記得外婆把我的手拉了一下,想說什麼,但我發現一道口水正從她嘴角斜淌到雞皮似的脖子上,想找布揩卻沒找到,就發出一聲嘆息。外婆一雙枯眼像兩口枯井,深深的,也像是跟着我在嘆息。於是,我從屋裡出來往山上走,心裡總像墜着一條沉甸甸的麻袋。記得那時雨還在下,越下越小,仿佛老人的血脈越來越弱了。弱到最後,也就斷了。

那條山路順坡而上,好像幾百年前就是那種螺旋的形狀。我的心感知到外婆的血液就是在我上山的路上突然冷卻和凝固了的,從此再也無法流動,就這樣徹底斷了。我看見麥子和油菜長得有雞那麼高了,山坡是一片青綠的顏色。路邊,有人披着蓑衣在清溝或者割牛草,也有人卷着褲管走在田埂上。我上了山又下山,下了山又上山。走過杉木樑子的山脊時,忍不住伸手撫摸那一排排青凜凜的水杉,走到山谷里一方方的水田邊,竟痴對着那一塊塊秧苗看了又看。不知不覺,我竟走回外婆祖居的老屋,猛抬頭,就看見那座吊腳樓,就仿佛又聞到山地的炊煙和臘肉的香味。外婆說土家人離不開弔腳樓,不管你走多遠,最終也要回到吊腳樓里來。回來幹什麼?守着,望着,過日子。我想她拉我手的意思很可能就是要重複這句話。

外婆是第三天上山的,恰巧是個雨過天晴的好日子。寨子裡的父老鄉親都來送葬,他們喝了酒後一個個走不穩路,臉紅脖子粗,顯得滿面春風。我看見母親一路上灑着苞谷酒,大舅拋着銅錢般的紙錢,那紙錢像沒有骨頭的桐子花,白了一面坡。那時太陽還沒有出來,外婆家的大黃狗嘶啞的叫聲跟哮喘一樣。我沒有看出送葬的氣氛有多麼悲傷,只是覺得風吹到臉上還是那麼生硬,簡直不像春天的風,春天的風應該溫柔些才對。我這麼一想,立即就有一道晃眼的亮光從雲縫中射下來了,直直地射到對面的紅砂崖上。

我對那座紅砂崖是熟悉的。在它半山腰早就挖好一個長筒形的山洞,山洞下面搭好了一層高一層的腳手架,這架勢就跟要修一座吊腳樓似的。我不明白舅舅們為什麼要採取古代巴人的岩葬方式,像三峽的懸棺,把外婆埋得這麼高又這麼神秘。大舅說,岩葬是外婆活着時就選定了的。這樣做當然有好處,風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陽曬不着,野獸咬不着,冬暖夏涼,自在得很。大舅就是這樣對我解釋的。我總覺得這種解釋是表面文章,難道這和埋在地下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其實,我後來在利川的建南鎮附近,看到保存比較完整的巴人岩孔墓葬遺址七孔子時,才懂得了岩葬實際上代表了祖先的高度和智慧。七孔子是人工鑿出的石洞,離地面十幾米高。七個石洞鑿得很精巧,上下左右地錯落着,像門窗。洞門周圍還刻有人物圖案。外婆長眠的山洞當然沒有七孔子的好,但那種高度和智慧是完全一樣的。我這樣想了想就心明如鏡了,就隨着抬棺的漢子踏上斜搭的跳板,走在一層高一層的通往山洞的路上。等到達洞口回頭一望,我就一目了然。原來,這洞口正好對着外婆那座吊腳樓。我先前竟然沒有意識到這正是外婆的遠見卓識之處。

我現在回憶起來,無疑是外婆提醒了我,她對遺骨的處置給了我具有歷史感的啟示。回過頭想想,在土家山寨,老一輩人是相信命運的,因此也相信堪輿之說。他們常把風水和家族興衰連為一體,因此也特別注重關於墓葬的種種方式。外婆的高明在於她選擇和營造的是站得高看得遠的生命姿態,而不僅僅是一種宗教般的虔誠。正因為外婆心裡有底,所以她臨死前還喝了兩勺苞谷酒呢。我的目光穿過歲月依稀看見,那些有星和無星的夜裡,外婆躺在竹床上,在吊腳樓的曬台上給我講祖先的事情。那時祖先們都生活在吊腳樓里,樓上有鮮活的女人和虎頭虎腦的崽娃,有土製的獵槍和家釀的苞谷酒,樓下有豬和石磨,還有一條趕山的狗。他們就那樣守着,望着,就那樣過日子。[1]

作者簡介

甘茂華,土家族,籍貫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