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守候在节令里的诗和远方(杨秀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守候在节令里的诗和远方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守候在节令里的诗和远方》中国当代作家杨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守候在节令里的诗和远方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站在秋天的分水岭上,听秋,看秋,读秋,守秋,季节跃动的脉搏,山川草木、天地人心铺展出的自然诗卷和时空之魅,入画,走心。

秋天是岁月流变中万物慈悲的泊心之所,淳气氤氲,丰饶而温暖,本真而高贵。农耕文明的根魂,在春播夏耘的一个个节点上,扎得愈是深沉、稳健,到了秋天,农事盛放的气象便愈是辽阔、蓬勃而醇厚。

秋分时节,“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秋声如潮,秋韵缤纷,漫步秋日田野,色彩流动的清音,岁月沉淀的包浆,润心养眼,扑面入怀,到处充满着动人的细节。四季风物,于兹为盛。大地上,橙黄遍野,风华烂漫,一派秋天好颜色。秋思秋凉清秋时,秋意秋景秋盛日。一个古老的节气,被轮回的光阴反复擦亮,秋风袭来,暖润了山河、田园、乡村和人心。

大自然色彩斑斓的冠冕,首先赐予衍生五谷的草木。草木是山野田畴里的智者,它们对秋天节律的感知和善念,总是比人类提前到达。从一棵草萌芽、青葱、拔节的节令出发,顺着流淌的光阴,扬花授粉,结籽灌浆,大自然不断带来的惊喜,把秋天的气韵点染到繁复生姿。

秋天的意蕴,泼洒在温暖的金黄色里,向暖,深远,高逸,辽阔,呼应人心,让人心底生出共享秋收喜悦的热念。

传统农耕社会孕育、创生了丰富的农事经验,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与春分一道,因为与农事生产的密切关系,被古人视为更重要的时间节点,也留下了“春祭日,秋祭月”等古老传统与仪式。以秋收庆祝为主题的“秋社”,依托的节气点即是秋分。唐人韩愈有诗云:“共向田头乐社神”,描述的即为秋社的和乐之境。古时的“秋社”酬谢报赛,即为农事完毕后举行的谢神祭祀。明嘉靖地方史志记载:“秋八月遇社日,各坊巷具牲醴祭当境土地神,谓之土地。社祭毕会饮。”台湾把中秋节作为土地神的祭祀日。据《台湾府志》和《台湾志略》载:“仲秋,祀当境土神,盖古者祭祀之礼,与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报也。”“秋成时,会同社之人赛戏、饮酒、祭月。”

秋祭秋赛,在华夏大地上源远流长。湖南湘西的“赶秋节”,西藏日喀则的“望果节”,广东佛山的“出秋色”,安徽贵池的“献新”,福建南屏的“秋报”,贵州黔东南苗村侗寨的“尝新”…… 人们感念土地、农事的恒常提示与教化,祭拜土地,庆祝丰收,感恩自然,体验欢乐,感受幸福。这些具有浓郁农业色彩的民俗活动,既传承了传统的庆丰收节仪,又融进当代的民族文化元素。大地捧出的暖香,农人留下的手温,粮食赋予的情意,芬芳了一个个欢乐的日子。

农稳天下安。面对传统农业萎缩,农业文化遗产快速消失,农民精神面貌也面临衰退,农村社会转型的现实,为提振乡村发展活力,提升农民群众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二O一八年,国家首次专门为农民设立节日,将每年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古老的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拓展了当代表达的路径。秋天的乡村和田野里,中秋总是与秋分相携而至,沉淀在岁月生出深厚的人文底色和被赋予了时代新声的丰收旋律,和合相生,慢慢衍生为乡心、乡愁、乡念的另一种精神负载。激活传统,嬗递新声。丰收节与秋分、中秋共生的意义,寄托了现代人的文化情怀,还在于不忘来时路的那份敬惜和珍重。

稻陌拾秋,草木清好,大地焕彩,处处见新。秋的天籁和美质,还原了人们关于播种与收获的诸多细节和想象,秋天,既是春天梦想的抵达,也是农事的诗和远方。 [1]

作者简介

杨秀廷,贵州省锦屏县委政研室原主任,贵州省作协会员,202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