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宁波图书馆

宁波图书馆,简称“甬图”,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宁波市的公共图书馆,隶属于宁波市人民政府,归属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管理,是宁波市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法人。作为宁波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中心馆,宁波图书馆除藏有纸质和电子图书期刊报纸外,亦有手札、书法、画册、照片音乐和影视资料等多种类型的馆藏。其中,馆方在保存在地文物的工作中,已收藏了甬籍著名人士的著述以及宁波地方报刊、地方志的宁波地方文献库,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以上述馆藏为基础,图书馆开展了针对宁波及周边地区文献资源的研究。截止2019年底,馆内藏有纸质图书284万册(其中古籍近8万册)、电子图书360余万种、电子期刊1.5万种。

宁波图书馆是文化和旅游部评定的国家一级图书馆。图书馆前身为1927年9月开馆的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经过数度改制和搬迁,现运营有两座主要馆舍。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永丰路135号的永丰馆(旧馆),由包玉刚捐资修建,于1989年5月1日开馆。位于鄞州区宁穿路2100号的新馆,地处宁波东部新城,由丹麦SHL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于2018年12月28日开馆[1]

目录

历史

中华民国时期

光绪十年(1884年),洋务运动领导者之一、宁绍兵备道薛福成在道署西侧以独秀山基础扩建了后乐园(现址为宁波中山公园):61,后乐园的修建旨在为教育民众、启迪思想提供场所,并为士人学习提供空间,其中设有揽秀堂藏书楼。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吴引荪继任宁绍兵备道道员,将揽秀堂藏书楼改称为崇实书院藏书楼,并通过购书和捐赠的方式增加了藏书楼的藏书量:1535。1905年,崇实书院改为宁波教育会。1913年,宁波府所属六县的公会在后乐园建造了三座西式楼房,将薛福成吴引荪以及后来各时期添置的全部书籍藏于其中,并将三座藏书楼命名为“薛楼”。在此期间,随着人们求知需求的增加,社会上自发形成了四明学会图书馆、四明少年图书馆、宁波少年图书馆、青年会藏书室和通俗图书馆等具有平等、开放性质的图书馆

1926年,四明学会图书馆、宁波少年图书馆、通俗书报社三个团体在后乐园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创建宁波公共图书馆的事宜。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后宁波设市,5月,宁波市长罗惠侨决定将薛楼改为宁波市市立图书馆。宁波市市立图书馆于9月正式开馆,由张汝钊任首任馆长,该馆成为宁波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也成为了宁波图书馆的前身。1931年宁波市建制被撤销,宁波市立图书馆与鄞县县立图书馆合并,图书馆更名为鄞县县立图书馆:22:2418。1932年,因馆舍狭窄,在宁波教育会与宁波商会协商之下,图书馆与国货陈列馆交换场地,迁至府侧街(今府桥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图书馆又迁回位于中山公园的原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宁波后,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文教部于6月接管了鄞县县立图书馆。接管时馆内共有馆藏图书1.5万余册,约有一半为古籍,藏书经宁波市文教局组织整理,其中的可用图书移交至宁波市人民文化馆阅览室,古籍则移藏于天一阁古物陈列所。宁波市人民文化馆书报阅览室在这一时期继承了宁波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1953年,宁波市图书馆在中山公园旧馆址重新成立,馆舍面积660平方米,藏书8946册。藏书中大部分为人民文化馆阅览室移交回的前鄞县县立图书馆藏书。1962年9月9日,图书馆迁址至海曙区药行街桑园巷的前仁慈堂旧址(药行街119号),迁址后馆舍面积扩增为1400平方米,设有采编室、外借处、古籍部、少年儿童阅览室、流通辅导组。截至文化大革命前,图书馆共藏书159249册,其中古籍约73000册。文革开始后,1969年10月,馆舍被占为市文化系统“斗、批、改干校”,图书馆随之关闭。1970年2月21日,宁波市图书馆建制撤销并与宁波市文管会合并组成宁波市图书文物馆。文革结束后,宁波市图书馆又于1978年恢复了建制。

1988年11月宁波市图书馆迁入由旅港宁波籍人士、世界船王包玉刚捐资修建的永丰路新址,新址面临姚江,馆舍面积8187平方米。永丰路新址于1989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59。2001年宁波市政府投资对图书馆进行扩建装修,市馆舍总面积达到了目前的12000平方米。当时设有图书外借室、少儿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古籍地方文献阅览室、天一音乐馆、外文阅览室等十余个服务窗口及采编部、辅导部、技术部、办公室等部门。2013年,宁波市政府在专题会议纪要中提出在宁波东部新城为图书馆新建馆舍[2],新馆于2018年11月竣工验收实现部分开放,并于12月28日开馆。图书馆借新馆投运契机亦设计了新的图书馆标志,并由宁波市图书馆更名为宁波图书馆。新馆舍投用后承担着宁波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中心馆的职能。

视频

宁波图书馆 相关视频

宁波图书馆新馆
宁波图书馆简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