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学子(​田福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子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学子》中国当代作家田福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学子

一、

写下“学子”两个字,我心头涌起一种悲凉气息。这种悲凉气息,横贯古今,又去向遥远的未来。我的眼前呈现出一个场面宏大的雪原,白茫茫的雪原,渺无边际。风吹。日暗。雪地留下一串脚印,伸向远方。

学子的另一个名词是学生。学子是雅名,学生是俗名。

还是雅名好,莘莘学子……

二、

一个人从出生时的婴儿到学子,身份的转换,是强制,也是自然。古时叫开蒙,开蒙之后,就从一个幼儿成为一个学子。之前说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真正的无忧无虑是开蒙之前,人一旦开蒙,一生的忧虑便开启。我开蒙是比较晚的,大概到了八岁,母亲在某一天对我说:你要上学堂了。我懵懵懂懂里跟着同村一个年龄稍大的孩子去学校,此后,就走上了学子的道路。

为什么要上学堂?目不识丁的母亲为什么有让我上学堂的意识?如果说她是听了人家的话,为什么人家的话就能让她上心?母亲经常提到她的父亲也即是我的外公,他是他们那里方圆数十里为人敬重的先生,是有名的一支笔。母亲虽然没读过书,但她的骨子里是否遗传了她父亲的基因,对文化、知识有本能的尊崇?应该是的!或许我也幸运地获取了母亲提供给我的基因,使我对文化,对知识有了较为深厚的兴趣,我甘愿做一个学子。我理解的学子,是围墙里的学子,也是围墙外的学子。只要你愿意学习,走到哪里都是一个学子。对于有的人来说,学子的身份是终身的,对于有的人来说,学子的身份也就是学校里短短的十几年时光。

学子广义的概念,是为了担负某种使命,履行某种责任,而不断求索的人。学子是神圣的,是崇高的。

三、

我的学习生涯,总有一些古人的身影似隐似现地陪伴在我左右,他们的故事无疑是励志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活活生生的人,悬梁是孙敬悬梁,刺股是苏秦刺股,囊萤是车胤囊萤,映雪是孙康映雪,凿壁是匡衡凿壁。可以看出,古代的学子们,在他们的求学道路上,是充满艰辛的,我的眼前,时常有血光的浮现,有雪光的映照,有萤光的闪烁,有烛光的摇曳。

这些采用极端手段来克服不利客观条件的故事和人,我们的老师,用它来支撑我们的精神世界,强化我们的意志观念。老师的意愿当然是良好的,但在多年后,我们很少有人在学业上取得耀眼的成就,在我们的阅历与经验成熟后,我们作了反思,那些以血光、雪光、萤光与烛光构筑起来的学业空间,是忽略了许多因素的,比如个人的禀赋,时代的背景,机遇的垂青,时势的造就,等等,一个人的成就与成功,是诸多因素在一个人身上共同作用的结果。表面现象,浅层次的讲述,只能在思虑尚不周密,心智还处幼稚的人那里赢得一时的敬仰。

反过来说,如果故事里的人,没有出人头地,他们所有的身影,所有的努力必都埋葬于厚厚的历史尘埃里。经过苦学,孙敬成为满腹经伦、博古通今的一代大儒,苏秦则是战国时期六国封相的政治家,东晋的车胤、孙康也做到了吏部尚书、御史大夫这样的朝廷高官。他们是幸运的,他们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禀赋、背景、机遇、时势是很难用一句话说得清的,所以说成功是偶然,不是必然。而偶然的成功作用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即被认为是一种必然。

应该说,成功的先例是有辐射效应的,它可以左右相当一部份人的思想,太多的人相信,效仿成功者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古时的学子,何止千千万万?他们十年寒窗,以类似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的苦读,走在血光与雪光交相映照的路上,真正功成名就的却是极少数。但他们乐此不疲,因为幻想总在他们的心里存在,这种幻想是在这样一种基石上落地:我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的功夫还没到家,于是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且走得更加决绝,更加固执,更加义无反顾。在他们眼里,别无它物,至于个人的青春,家庭的生计,都无暇顾及。

也有少数觉醒者看出了其中的玄机,就是纯粹以博取功名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为学其实是无任何价值的。《儒林外史》里记述了一个因为中了举人而发疯的名叫范进的学子。因为中举而成了废人,有力地揭穿了为学的真实本质,如果一个人不能在学的过程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那种学是违反人性的,完全可以放弃。以启蒙国民性为已任的鲁迅先生,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人警醒学子,一个人读书人,如果只会“茴”字的几种写法,只能穿长衫站着喝酒,连自己的生计都不能解决,那样就是对读书人尊严的亵渎。

范进、孔乙己都是把书读死了的学子,他们的疯,他们的死,是凄惨的结局,令人同情又可恨。作为一个学子,或许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如果做不成孙敬、苏秦,就做一个普通人,最不要做的是范进、孔乙己。

四、

中国传统的士子教育,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到“四书五经”,其实就是对学子提出的一个做人做事的总纲领。这个总纲领,不是因人而设,也不是一时之需,他设定的范围是所有读书人,要求他们以毕生的时间,全部的精力,去付诸实施。这个总纲领对学子们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你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读书人,绝不是一个庸庸碌碌、平平常常的等闲之辈,他的志向要高,他的目标要大,他的胸怀要广。他不是单考虑个人琐碎小事,要为天下,为百姓的命运去奔波去劳碌。要实施这样的总纲领,没有卓越的能力是不可能达到的。

读书人强调的的是自修,以自身的修,完成他人的修、国家的修、天下的修。修是完善自己的学问,完美自己的道德,并且,所有德的要求,都融合在学问之中,象盐融于水。一般认为,学问高的人,道德也相应地高尚。当然,具体到人身上,也不绝对。学问高道德低的人也有,道德高学问低的人不无。而理想的境界,就是学问与道德同时兼具。而在学问与道德之间作选择,学问是首选,道德次之。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学问是有形的,而道德是无形的;学问可以量化,而道德则是虚化。考察一个人的学问仅需有限的时间,而检验一个人的道德却要很长的时日。

从历史状况看,真正能符合总纲领要求的人不多。或许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作为一个总纲领,它的提出是有必要的。它为中国读书人树立了一个精神标杆,构筑了一个思想高地。有无这个精神标杆、思想高地是不一样的。有,它可以提升读书人的气质与层级;没有,读书人就失去了引领与动力。总纲领的存在,总有人向着它趋近,也就有人能够抵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出现一两个圣人。

圣人是学问与道德都臻及至高点的人物,古代的孔子,现代的鲁迅。衡量是不是圣人,要看他们的思想对众人的影响程度。现今的人们,时不时在说话写文章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上他们的话语,这就是圣人的力量。因为凭他个人的能力,他的思想话语,其份量还不足以形成有效的说服力,只能拉圣人出来助威。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要你对他有足够的虔诚,他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圣人是很乐意为普通人站场子的。比如君子与小人不可同日而语,就请孔子为你说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人要有勇气开拓、创造,就请鲁迅为你说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五、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加在历代众多学子身上的紧箍咒,它一千三百年的漫长历史,足以证明它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它具备了科学性、严密性、系统性的几大特征,成为统治阶级培养、发现人才的主要途径。好象再也没有比它更好的制度了。学子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走科举之路,是不二选择。也只有走科举,才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进入到王朝的体制序列。统治阶级也通过科举考试牢牢地把国家意志与“忠”“仁”理念灌输到学子的头脑里,收到了稳定社会与巩固统治的目的。

古代的学子心心念念的是在科举的道路上走得顺畅,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科举登顶,参加皇帝的琼林宴,得到皇帝的青睐,确是人生得意之事。有一个问题似乎是不能忽略的,光宗耀祖与报效国家哪个重要,有无先后?客观地说,是有轻重有先后的。一般的心理,光宗耀祖是比较切近实际,报效国家则显得有些高大上。当然,报效国家的口号远比光宗耀祖来得响亮鲜洁,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而光宗耀祖的个人主义明显严重,难以启齿,不可言说。然而,从逻辑上来说,不能光宗耀祖何论报效国家?只有光宗耀祖成为现实了,报效国家才能成为可能。其实这也不矛盾,国家之大家的构成便是个人之小家。

通常所说时代是进步的,社会是发展的,但是不管时代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科举制度虽然随着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而废除了,而科举的精髓还是沿袭了下来,或者叫现代科举。同样是考试,同样是选拔人才的方式,同样是进入国家体制的途径,还有一点也没变,也就是通过考试光宗耀祖,继而报效国家。只是现代科举考试的科目更齐全,范围更广泛,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千百万学子在这条路上拚青春、拚智力、拚体力。一部份人成功了,一部份人失败了;一部份人笑了,一部份哭了。直到今天,好象还是找不到比现代科举更先进的方式。所以,现代科举的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尽管弊端是有,而世上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是零缺陷。

现在的学子们,似乎比古代的学子思维要成熟许多,也要理智得多,注重了学的实用性,而不再死抱传统教条不放,范进孔乙己的作态被他们决然摈弃。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学以致用有了新的注解,“用”就是直接以经济来作考量。一个饱学之士,而囊中羞涩的学子,通常被认为是无用、迂腐。所谓的前途,或者还可以通俗地解释为“钱途”。你说它不对,但人生之运转确实也需要经济的润滑;你说它对,总感觉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凡事钱字当头,那还有什么天理良心?“仁而不富,富而不仁。”富与仁本来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的马车高速奔驰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德”之约束,那它就只有行之悬崖,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绝非危言耸听。

六、

前几天,我见亲戚家的小孩被大人抱起坐上车送去学堂,小孩子六岁,聪明活泼,正上幼儿园。目送着他的背影,我感触良多。清朝诗人赵翼写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的一代学子已经开启他们的旅程了。他们的命运将会如何?是幸还是不幸?现在说是为时过早吧!

拭目以待。 [1]

作者简介

田福民,自2000年始业余写作,以散文为主,迄今为止,累计文字量200余万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