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孤雁 / 後飛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孤雁 / 後飛雁孤雁》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這是一首詠物詩,體物曲盡其妙,同時又表達的就是亂離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全詩通過對雁孤苦伶仃的描寫來象徵詩人自己。

  • 作品名稱 ;孤雁
  • 作   者 ;杜甫
  • 創作年代 ;盛唐
  • 作品出處 ;《全唐詩
  •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孤雁

孤雁不飲啄①,飛鳴聲念群。[1]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②?

望盡似猶見③,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④,鳴噪自紛紛⑤。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飲啄:鳥類飲水啄食。

②萬重云:指天高路遠,雲海瀰漫。

③望盡:望盡天際。

④意緒:心緒,念頭。

⑤鳴噪:野鴉啼叫。自:自己。一作「亦」。

白話譯文

一隻離群孤雁,不想飲水,不肯進食,只是低飛哀叫,思念追尋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這天際孤雁?

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像聽到同伴召喚。

野鴉不解孤雁心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創作背景

《孤雁》 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着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

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整體賞析

首聯「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喚出「孤雁」,「不飲啄」。寫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單是想念,而且還拚命追尋,是一隻情感熱烈而執着的「孤雁」。「不飲啄」體現出孤雁的執着,不達目的絕不放棄的決心。寄寓詩人當時渴望與親人朋友團聚的心情。[2]

頷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境界忽然開闊。高遠浩茫的天空中,這小小的孤雁僅是「一片影」,它與雁群相失在「萬重雲」間,此時此際顯得惶急、焦慮和迷茫。「一片」、「萬重」對比,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誰憐」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形象地寫出了路遠雁孤、同伴難尋的悽苦之情。這一聯以「誰憐」二字設問詩人與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了。詩人所思念的不單是兄弟,還包括他的親密的朋友。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盪不安的年月里,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頸聯「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聯緊承上聯,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似」、「如」二字表現了未見而似見,未聞而猶聞的幻覺。頸聯通過對孤雁飛着叫着尋找同伴的描寫,將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現得淋漓盡致。它被思念纏繞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飛鳴。它望盡天際,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喚聲聲,不停地喚,似乎那侶伴的鳴聲老在它耳畔響。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飛,不停地呼喚了。這兩句血淚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絕。從中體現出詩人流離失所,生活困苦,又沒有親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狀態。「猶」和「更」道出了詩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與傷痛。

尾聯「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用了陪襯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愛憎感情。用野鴉的無憂無慮、熱鬧非常來反襯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聯進一步表現了孤雁渴望團聚的哀愁與奮力尋找的堅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麼迫切,它那麼痛苦、勞累;而野鴉們是全然不懂的,它們紛紛然鳴噪不停,自得其樂。「無意緒」是孤雁對着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卻面對着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緒。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立體感」。

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名人點評

鶴林玉露》:杜陵詩云:「孤雁不飲啄……鳴噪自紛紛。」……以興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淒涼零落,小人噂沓喧競。其形容精矣。

潛溪詩眼》:(余)嘗愛崔塗《孤雁》詩云:「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八句;公(按指山谷)又使讀老杜「孤雁不飲啄」者,然後知崔塗之無奇。《老杜補遺》云:「鮑當《孤雁》詩云:『更無聲接續,空有影相隨』,孤則孤矣,豈若子美『孤雁不飲啄……相失萬重雲』,含不盡之意乎?」

後村詩話》:《孤雁》云:「孤雁不飲啄……鳴噪自紛紛。」讀此篇便見得鮑當輩止是小家數。

《瀛奎律髓》:唐末有鮑當為《孤雁》詩,因謂之「鮑孤雁」;亦未能逮此。

《唐詩歸》:鍾云:將孤雁說作一極有交情,極不妄交人。譚云:「萬重雲」三字益顯甚孤矣,餘七句之妙易見(「相失」句下)。鍾云:「似猶見」、「如更聞」,說不得「見」與「聞」矣。「孤」字、「念群」字,意皆盡此二句(「望盡」二句下)。鍾云:詠物請客,語難於妙,此可為法(末二句下)。

《瀛奎律髓匯評》:馮舒:詩中所應有,無所不有,詩中周,孔也。查慎行:次聯筆意空闊。李天生:着意寫「孤」字,直探其微,而無一筆落呆。何義門:五、六遙遙一雁在前,又隱隱一群在後,虛摹「孤」字入神。紀昀:前半就孤雁意中寫,三、四自然。後半就詠孤雁者意中寫,不着一分裝點。結稍露骨;托之詠物,尚不甚礙耳。許印芳:全詩主意在第二句。三、四固佳,五、六尤沈刻。世人但知學三、四之自然,往往流為浮滑淺率;正宜學五、六以救之。結句「野鴉」襯「雁」,「紛紛」襯「孤」。題字無一落空,此法律謹嚴處。

杜詩詳註》:鶴註:此託孤雁以念兄弟也。玉彥輔曰:公值喪亂,羈旅南土,而見於詩者,常在鄉井,故托意於孤雁。章末,譏不知我而譊譊者。

讀杜心解》:「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片影」、「重雲」,失群之所以結念也。……「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群而呼之者。寫生至此,天雨泣矣。末用借結法。

杜詩鏡銓》:張云:羈離之苦,觸物興哀,不覺極情盡態如此。公詩每善於空處傳神(「望盡」二句下)。

近體秋陽》:殊無甚深迥,而構辭切篤,遂成絕調(「相失」句下)。

網師園唐詩箋》:借鴉相形,抑彼而伸此,尊題格也。

筱園詩話》:少陵……《[[[孤雁]]》、《螢火》之什,《蕃劍》、《搗衣》之作,皆小題詠物詩也,而不廢議論,不廢體貼,形容仍超超玄著,刻劃亦落落大方,神理俱足,情韻遙深,視晚唐、南宋詩人體物,迨如草根蟲吟耳。是以知具大手筆,並小詩亦妙絕時人,學者可知所取法矣。; [3]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