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孟晓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孟晓苏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裁、董事长
出生 1949年12月24日
苏州
国籍 中国
母校 北京大学
职业 企业家

孟晓苏,是集高级领导干部、卓越企业家、著名学者于一身的著名爱党爱国公知人士[1]

孟晓苏博士1949年12月出生,出生在苏州,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2]。孟晓苏博士是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的秘书(1983年到1990年)、原国家进出口检验局副局长(1990年到1992年)、原中房集团董事长(1992年起)、原幸福人寿董事长(幸福人寿创办人)。现担任中房集团理事长、幸福人寿监事长、汇力基金董事长、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等职务[3]

他被媒体誉为"中国房地产之父"[4]

人物简介

孟晓苏从一名普通的汽车工人到北京大学博士,从国务院领导人秘书到国务院直属局负责人,从党政官员到企业家,成为220多个城市中430多家房地产企业的领军人,孟晓苏的事业达到成功的顶峰。孟晓苏身兼官员、企业家、学者于一身,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为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为推动房地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而呕心沥血,屡屡建功立业。在这些闪亮成功的背后,支持孟晓苏一步步走来的是他丰富的人生历练。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乐·戈乐曼在《情商: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提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以及达到有价值的人生目标,主要不是取决于他的智商,而是他的情商、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和别人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也许可以解释孟晓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

跟孟晓苏聊天很轻松、舒服,他思路敏捷、严谨,条理清晰。感觉谈话的对象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商界英雄,而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儒者。对孟晓苏近半天的采访中,翻阅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很容易被他那种饱含爱国情结和极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所感动。

人物经历

北京八中的读书生涯

孟晓苏祖籍山东,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49年12月24日因在父母南下途中出生于苏州而得名。出生短短的几个月后,还在襁褓中的孟晓苏便随父母辗转到了北方,4岁时到了北京。14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和现在都很有名的北京八中。北京八中人才荟萃,上下届和同级的校友中就有后来赫赫有名的校友,如贾春旺、周小川、苏宁、闵维方等同学。这样的顺境本应一直伴随他的成长,没想到临近初中毕业时,一场文化大革命就将孟晓苏的高中梦与大学梦都打得粉碎。

两年的文革生活

现在回想起这段时光,他淡淡地说“没有什么可抱怨,那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从他的话语中看到了他性格中的豁达与宽容。

经过两年的文革生活,当大部分同学走向农村、牧区之际,孟晓苏选择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那个年代工人阶级最光荣,在校办工厂就加工过收音机小零件的我又开上了机床,当时我干活技术很好,一心想当个八级工。”因干活很好在工厂被称为“小八级”的钳工孟晓苏也很关心政治,在工作之余经常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那段经历使他终身受益,后来他关于国企改革的精辟文章,包括《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研究》等,都得益于那段时间熟读的《资本论》。

孟晓苏

北京汽车制造厂的生活

当时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是212吉普车,就是毛主席检阅红卫兵乘坐的那种车。就这样,18岁的他成了一名汽车制造厂的磨具钳工,后来又学了车工、刨工、镗工、电工,一干就是十年。虽然做一名工人不是自己最初的理想,但是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因为年轻力壮,赶上需要出力的活儿,如安装磨具的导柱与导套需要抡大锤,孟晓苏都抢着干。18磅重的大锤在他手中抡得飞星走月。年轻人正是长身体时期,抡大锤时间长了,孟晓苏的两只胳膊也就变成一长一短,右胳膊足比左胳膊长了一公分。以致现在买西装也要把右袖放长才能穿。“这是年轻时抡大锤抡的!不过现在打高尔夫球就显出优势了。”孟晓苏伸出两只手臂比划着长短,言语中不乏调侃与幽默。

恢复高考的生活

1977年,高考恢复时,已是中共党员、基层干部的孟晓苏犹豫了。十年的工人生活,已使孟晓苏与工人们结下了浓厚的感情,但是进入大学求知更是自己多年的心愿。厂领导认为孟晓苏不上大学是耽误人才,教育科乔科长主动为孟晓苏报了名,又在特长一栏里填了他发表过的多篇报道,结果他考进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我在大学里是身上有很浓厚工人气的学生”。回想起当年和工人们结下的深情厚谊,孟晓苏说那是一辈子的财富。

工作的经历

十年零十天的工厂经历,孟晓苏毕生难忘。在工厂工作的日子是艰苦的,但是孟晓苏感到苦中有乐,工人们的质朴、无私精神无数次地感动了他。他和工人师傅和同伴们亲切相处,大家也都非常喜欢这个技艺精湛的年轻人。“十年的工厂生涯让我学会很多,我感觉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处事风格都发生了变化,我对工人同伴有着深厚感情”。20多年后他执掌的中房集团有几万名员工,这段工厂经历对他以后作为企业家的生涯有着深深的影响。

从政经历

1982年初,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孟晓苏进入中宣部新闻局,后来中央办公厅需要秘书,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亲自来挑,高大挺拔、仪表非凡且有一股子书卷气的孟晓苏被挑中了。33岁的孟晓苏来到中办,被直接分配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当秘书,此后7年半时间,他一直跟随在万里这位堪称是中国改革开放先锋与闯将的国家领导人身边,目睹并经历了那个时代中央一系列经济问题重大决策制定出台的过程。

在中南海那段日子里,孟晓苏广泛接触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工作,参与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也深受中央领导同志高风亮节风范的影响,他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成熟。由于多年接触的都是牵动全局的经济工作的大事,又直接参与并俯瞰了许多经济改革的实践,做过国务院领导秘书的他越来越感到理论的重要。征得万里同意,孟晓苏于1988年再度考入北大研究生院,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萧灼基、刘方域的在职研究生。

攻读硕士期间,和孟晓苏同时拜入这几位教授门下的还有两位同学,一位是现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一位是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潮。做毕业论文时,孟晓苏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李克强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李源潮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企业集团的发展路径》。孟晓苏这篇论文是他在国务院亲历经济改革决策的积累之作。

1991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这篇主张“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的论文发表在《管理世界》杂志上,引发了对“市场取向改革”的一场激烈争论。当年年底邓小平同志踏上了南巡路程,1992年年初发表的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当时厉以宁把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三位学生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一本书,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厉以宁写的后记题目是《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今十六年过去,师生4人当年的预期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已经变成国家正在进行的实践”,孟晓苏不无自豪地说。

孟晓苏

在中南海的近8年时光,是孟晓苏最忙碌的日子,他告诉记者,他几乎从来未曾真正地休息过,即使是妻子生小孩时,他都不在医院。当时跟医院电话联系不方便,还是第二天妻子的同事打公用电话告诉他这一消息的。记者发现,孟晓苏一谈起他的妻子,便满含深情。

孟晓苏告诉记者,妻子给了他最大的支持,从来没有让他分担家务。妻子生产时他不在身边,孟晓苏感到特别难过,他说他欠妻子太多。正因为他对妻子心怀感激,几十年风风雨雨当中,好多家庭都经历重组,而孟晓苏的家庭却和谐完美。

企业生涯

1991年1月,孟晓苏走出了在旁人看来有着几许神秘的中南海,调任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副局长。一年半以后,孟晓苏被调往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担任总经理。对于他来说,从商是一块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奇热土。


在此之前,孟晓苏的仕途历程和理论研究,均未与房地产业发生直接关系,他本人当时也没意识到,正是这一次工作变动,再加上以往的阅历和知识储备,使他不仅当上了“中字头”房地产国企“掌门人”,而且成为中国房地产界屈指可数的权威理论家和一系列房地产理论与政策的提出者。从汽车工人到北大博士,从中南海到中房集团,孟晓苏在商海中拼搏了16个年头,可他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商人。他说:“我是国家雇员,是无产者。我有不少下属员工是有股份的,我没有。因为我对他们实行经营者持股了,而上级对我没有实行同样的政策。我在工厂的时候就入了党,一直受党的教育,我把为国有企业工作更多地看作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这一代人的理念大都如此。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这一代人只能是奉献者。”

对孟晓苏而言,在社会角色中“企业家”和“学者”哪个更重要呢?“我做企业家是被动的,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都是组织调动的。而读书做学问是自己的选择。”——孟晓苏。

从事企业工作之后,孟晓苏积极研究产业发展理论,用于指导行业发展与企业经营。他提出的“房地产周期性发展理论”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许多学者也积极参与房地产周期研究,丰富了这个对产业发展很为重要的理论;他带领研究发明的“中房指数”已经连续发布了十三年,成为观察行业发展的重要景气数据,由中房指数系统发展起来的“搜房网”,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房地产门户网。

孟晓苏

孟晓苏出于多年在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工作的经验,以及对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多次向国家提出关于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他是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保险的专家之一,被采纳后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不仅有效改善了银行的资产质量,而且推动了居民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拉动了相关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他所提出的将房地产业列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议很快为国家所采纳,国务院文件明确“房地产业是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时期的重要支柱产业”。孟晓苏与几位同事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在中国发展廉租房建设、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由于没有被及时采纳,忽略了保障性住房建设,造成近些年在发展商品房市场的同时,弱势群体在住房上得到的实惠明显过少,房价上涨较快,引发人民群众的很大意见。孟晓苏近几年又多次重提这个建议,终于在去年8月被国家采纳,将廉租房建设列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今年将全力推进。而孟晓苏则及时提出引进国外盛行的房地产投资基金“瑞茨”,通过向社会发行的持有收租物业的基金,增强运营廉租房的能力,为廉租房业务的迅速发展寻找到广阔的资金来源。

他还最早提出引进“反向抵押贷款”保险产品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反向抵押贷款”又被人称为“倒按揭”,是一些发达国家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的成熟产品。社会上近年也掀起对这种“以房养老”新模式的热议,很多人愿意响应与参与。去年11月由孟晓苏担任董事长的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起来,使人们更加盼望“反向抵押贷款”产品能在中国早日实现,为缺乏养老保障的中国老年人多提供出一种养老方式的选择。

楼市观点

作为中房集团这一国有房企的老大,孟晓苏很少直接批评政府政策,但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地产30年成果展”上演讲时,他直截了当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房价大涨是因为宏观调控搞乱了供求关系,楼市拐点是媒体裹胁开发商炒作出来的,什么价格都可以降,只有房价万万降不得,无论自住还是投资,现在都该出手了!

宏观调控搞乱了住房供求关系

孟晓苏承认,这几年房价的过快上涨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但他认为,房价上涨源于严重供不应求,而造成严重供不应求状况的原因在于宏观调控把调控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些正确政策不适当地用在了老百姓所急需的住房建设方面,对房地产进行了不适当的打压。持续几年控制产出,使得房屋供求关系发生严重逆转,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房价上涨的原因就是供不应求。

那么,如何解决供不应求的状况呢?孟晓苏建议“多养猪”,即多盖房子。他批评,面对因为供不应求而造成的房价上涨,有关部门出的主意却是少建房,即抑制需求,反过来打压需求,请问13亿人的需求你抑制得住吗?孟晓苏直指今年下半年以来,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势必损害产业发展,损害经济发展,特别是抑制需求,不符合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的政策。

关于楼市拐点

谈到楼市拐点,孟晓苏有点义愤填膺了。孟晓苏毫不客气地指出,楼市拐点论是某著名开发商被媒体裹胁的结果,其实就是把一些个别城市出现的房价下降夸大为全局。他给在座的听众讲了一个“故事”:某著名房地产企业家,被媒体追问房价是否到了拐点,开始他不肯说,追到最后,他承认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房价出现了拐点。这时候媒体马上炒作,这一炒作,把这位著名企业家弄糊涂了,结果他到了上海,就开始大讲拐点。孟晓苏说,政府前些年一直讲房价要降,但是房价越打越高,这回卖家讲了,他劝老百姓别买房,你再不信我就带头降价给你看,这样给老百姓造成了心理冲击。这种对拐点的担心真的要变为现实吗?从今年年初开始,观望情绪影响了一些一二线城市,特别是举办奥运的北京。人们在等待奥运后全国经济下滑,北京经济垮台,房价下跌。孟晓苏质问,从今年年初开始,又是雪灾,又是震灾,又是水灾,还有人为的股灾,难道还要去人为地造成一个楼灾吗?

预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舆论导向是老百姓预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孟晓苏以媒体过来人的口吻揭出了媒体炒作房价下降的“内幕”:媒体为什么只拿深圳一地房价下降说事,而不看黑龙江,新疆房价在上涨,因为媒体人很多是没有买房或买不起房的年轻人,他们想买房,就把关注点放在了房价下跌上!

什么价格都能降只房价降不得

孟晓苏

钟华宜认为:这种观点属于机械和片面的观点,随着本世纪内中国人口增长的拐点出现,在房源持续增加的前提下,房价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实质性下降。如果房价真的下跌怎么办?没有什么,我们必须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政府只能通过信息指导和有限的调控减轻波动的幅度,避免少数人过多的经济损失。孟晓苏谈到近期香港发生过的房价下跌,当时人们也是盼望房价下跌给大家带来福音,结果是17万人成了“负翁”,2万多套房子积压,香港经济为此受到损失,香港社会为此不断发生动荡。中房集团曾和香港政府谈,想买一些房子,用于大陆老百姓的度假,结果被香港媒体一拥而上热炒。这个时候,香港媒体没有人盼望房价下跌,都盼望房价上涨。孟晓苏问,在房价下跌的时候,香港人买房了吗,没有。因为他们怕房价还没有到底。中房要买香港空置房的消息出来以后第三天,香港的楼市就开始强烈反弹,而且从这个星期开始,持续六年下跌的香港楼市转跌为升,香港人把这叫做中央救市,其实是香港人自己拿钱买房,救了自己的楼市,中房不过是给香港人增长了一个信心。据说,董建华在见到孟晓苏时说了一句肺腑之言:什么价格都能跌,房价是跌不起的。为此,孟晓苏提醒大陆老百姓,有房产的人占绝大多数,没房住的人只占2%,房地产已占居民财产的绝大部分。

中国房价还会涨鼓动百姓现在购房

美国最近经济波动,引起全球经济震荡,原因就是房价下跌,美国已经开始救市,我们现在是不是需要在房价下跌后再由中国政府来救楼市呢?

但孟晓苏很乐观,他说,目前的情况是房价没有跌,而是在涨,只是涨幅比去年下半年低了很多。有人说企业的资金链断了,但今年上半年投资增加了33.5%,银行贷款只降低了1%,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能够承受的。20年来,房地产的价格前10年,每年平均上涨17%多,后10年,平均每年上涨近5%,最近4年里,增幅达到每年8.8%。

既然房价不会轻易下降,孟晓苏就为老百姓算了一笔账:现在人民币是负利息,100块钱存银行,净得3.9元,通货膨胀率是4.9,如果放在兜里,一年就丢3.9元,如果拿到股市,股市又是那么个情况。现在又有人炒作说,奥运后,中国经济将走向衰退。孟晓苏认为,中国经济有着强劲的内生性发展动力,内需强劲。胡锦涛最近两次讲话,一次讲到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一次讲到要全力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引导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稳定市场预期。这是胡锦涛对购房居民的一次信心喊话,我们的媒体,房地产业也要对老百姓进行一次信心喊话。为此,孟晓苏带头高喊:不论是投资型购买还是自住型购买,都到该出手的时候了!

人物访谈

推进改革需适当照顾既得利益

[1]新浪财经丁蕊:孟总,除了房地产和住房保障这些话题之外,其实您是全视角的跟随着,如果以78年作为一个结点的话,您是全视角的跟随着中国这30多年的经济发展,回过头来看,您觉得经济上去的这么大成效经济发展最大的红利或者是什么样的因素支撑着这些年的发展?

孟晓苏:应当说这些年发展主要还是因为改革,如果没有改革就不会有这30年,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30年前邓小平带动的这种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都不会像如今那么巩固,因为30几年前我们是在78年入的学,77届学生是78年入的学,我们入学的时候普遍社会上存在的是一种叫信仰危机,大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信仰毛泽东思想,如果不是后来果断的推动了农村改革,并且把改革成果逐渐的引到城市,接着又推动了城市的市场经济改革,股份制改革,那三大改革,在头十年那个波澜壮阔改革,使得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并且形成了最后对市场经济的不可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人们的这种怀疑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共产党也没有理由说我有能力来领导中国人民。

孟晓苏

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共产党又重新领导中国发展了30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邓小平那一批人,他们义无反顾的推动了当时的改革,没有当时的改革能有今天的成果吗?肯定就没有。

新浪财经丁蕊:您觉得像改革当中最大的受益者或者推动改革的,因为从上到下这一波的力量都有哪些就是汇集的这种?

孟晓苏:改革最大受益者很明显是人民群众,别的不说,就说农村改革,农村改革谁得了利益,是人民群众得了利益。

谁是阻力呢?就是那些社队干部,其实他们也是穷困农民中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群体,但他们又在和穷困农村相比又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的既得利益在哪里呢?就是每天晚上多开一个会就可以多吃一个馍,这个馍就是他的既得利益,后来我们怎么推动了改革呢?就是进一步解放这些基层干部的思想,并且适当的照顾了他们的利益。当时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干部分好地、群众分孬地、干部分近地、群众分远地,当时这种不良现象就睁一只眼闭一眼,后来随着农村干部的变化、土地的调整现在也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所以妥善的把握好改革的动力,同时化解改革的阻力,用适当的照顾既得利益的方式推动,就使得这个改革,一个是有人民群众的原发性的推动力作为基础,另一方面有中央的顶层设计,若干中央一号文件,通过这种方式推动实施,并且通过调节各个部门的关系保护农民的利益。现在已经把这些改革总结出来了,叫做既有顶层设计更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层精神,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到深水区的时候又要敢于闯关。这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验。

新浪财经丁蕊:像去年你来,因为有一个中国政府高层的新老交替,很多的学者,包括业界,重新抛出来一个话题,叫做重启改革议程,因为现在很多情况可能比当年更复杂,面临的环境更加的严峻,可能各方的声音很多,包括我们的高层也都是经过很多专业的训练,他们的思维和业务能力可能也都不太一样,不同的两个时代的呼声您有没有一个切身的感受?

孟晓苏:我感觉太明显了,当时在80年代的时候,从中央领导到地方上,都是在积极推动改革,当然也有不同声音,但是因为这些干部他都是在文化革命中被推到五七干校,被送到了江西劳改,他们回来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够当干部,甚至还能恢复党籍,有些老干部当时79年、78年还在中南海上访呢,没想到一解放就当上副总理了,这批人他们变成了来自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他们太了解工厂和农村的情况了,所以在推动改革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

但是没想到后来30年的贫困发展,我们的干部制度又没有这样的一种方式从基层和群众中出现,而更多的是公务员,然后从科员干到科长,科长、处长、局长、部长,一定是在衙门里,不能出去,你一出去脱离这个体制就不要你了,于是当脱离实际时间越长当的官越大,脱离实际10年当处长,脱离实际20年当局长,脱离实际30年当部长,他们没有这么多时间的更多的联系群众,我们也没有一个这样的机制让他们去这样的联系群众,我们不希望文化革命那么的方式回来,我们又没有找到别的方式。这些年的情况不同了,缺乏这样的经验,我现在看到的这些干部我都替他们着急。

为什么要重启改革?因为改革在一些领域你们淡忘的太久了,特别是上届的十年,头一个五年都是能借助于房改那时候的冲力,借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那段时间已经忘记了保障房,后五年打压商品化,使若干产业滑落萧条,又慌忙的进行了一些大力度拉动,当拉动完以后你又打压,就造成了让人看出是很没经验的政府,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一把打左舵,撞到左马路牙子,一把打右舵,撞到右马路牙子,这样的一种摇摇摆摆、几起几落这样的一种调控,非常缺乏的看到他们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不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老百姓现在更需要的是自己买房,包括保障房和首套住房,也包括更多的房子。高档房能更有力的拉动经济,非说它是个泡沫,这么多年你也没看出它是个泡沫来,打了半天房价依然坚挺,现在谁都相信房价是在上涨而不是在下跌。这么多年我们不断的讲这个道理就是没人信,而每一次出来说房价要跌了,都有一批人捧臭脚,很奇怪,人的认识不能够总在一个问题上跌跟头,现在你说房价要下跌了,他还信,这个认识要传导到领导层,领导层就认为是泡沫,赶快要打压,要挤,他自己动手把自己好好的一摊毁了,自己还以为自己干好事呢,他鼓励老百姓买空调、买电视、买洁具,鼓励老百姓更多的消费物业管理和家政管理,他不知道这些东西根本上还都是起源于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包括连现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的体制不都是由政府来买单嘛,政府买单的资本在哪里呢?说发了地方债了,地方债靠什么来还呢?在现行体制下最终还是要靠土地嘛,一说土地就骂土地财政嘛,我们也希望能找出个更好的办法,但是总得往前推进,总不能让它停下来你想办法吧,房产税就是我们想的办法。但是在这期间的土地财政和房产税肯定有一个此消彼涨的过程,现在一卖地就批评他,他怎么做事,其实我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算的账,是按照土地增值以后把土地卖出去完全可以还得了这些债,所以他主张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算法并不错,但是我们一片反对之声。很多这种声音聪明人听起来,说这个声音通过引导来化解,糊涂人听起来就认为这是政策,被网民主导的政策这就是前些年的这种情况。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旺夫婆娘

新浪财经丁蕊:像您刚刚这番话,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讲,或者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总结的话,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这也是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

孟晓苏

孟晓苏:我们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是在2000年我们提出来,由2003年写入国务院文件的,在2008年面对着经济萧条和靠房地产启动的时候,老总理温家宝曾经在广东讲过这么一句话,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他讲的其实也很明白。如果我们一定要换一个坏词汇,是绑架,那也可以我们换个说法,因为中国的词汇多嘛,我是把房地产业比作成为国民经济的旺夫婆娘,自打找到这个婆娘以后持续拉动经济十几年帮了两届政府,也可以说这个老婆绑架丈夫,因为娶这个老婆就不能搞小秘,这不是被绑架了嘛,我这么说大家听明白了吧,其实这个绑架不过是用一个坏词汇说一件好事。

我曾经多次给大家讲过一个侯宝林说的一个笑话,说贼夜里到家里偷米,先把包袱皮铺到地上,转身摸黑去抱米坛子,主人趁黑就把包袱皮给收走了,米就倒地上了,贼就摸黑操这包袱皮的角上,怎么操也操不起来,贼就说话了,说这屋里有贼啊,谁把我包袱皮给偷了。现在说谁是贼不大好说,因为谁都想把国民经济整个打包带走,都拉动起来,但是说房地产业是包袱皮靠谱,现在包袱皮一旦被收走,米倒地上了,连贼都要喊有贼,这种比喻可能更适合一些。

新浪财经丁蕊:如果按照十号文,就是03年确定支柱产业开始算,每隔两三年或者更频繁的一个调控,越调控房价反而越涨,这样是一个怪圈或者是一个必然的这种市场的反应吗?

孟晓苏:我觉得人们应当痛定思痛,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对真理的认识,我们应该回顾朱总理在当副总理和当总理期间,当副总理的时候他是打压经济的,打压房地产的,结果打压到了相关产业下滑,那时候房地产业还没有这么重要,同时又没有国内足够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消化这些工业产出,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低水平的产能过剩,刚才我已经讲到了,这些产能过剩覆盖了各个方面。

到了1997年,因为东南亚金融风暴以来,使得全社会都在思考这么做对吗,赶快转型,这样1996年他所发现的住房建设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亮点和新的消费热点,这个观点越来越在社会上被接受,而我们又成功的推动了这个观点转向住房制度改革,人们认识到真理是不容易的,结果客观真理是老百姓的消费升级真的到了住房了汽车这个阶段,挡是挡不住的。98年开始释放购房的力量,2003年开始释放购车的力量,所以这两种内生动力很快就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连续若干年。

非要不顺应经济大势,非要说老百姓退回去,退回到消费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那个时代,这就是这些年我们做的,误以为我们还停留在那个时代,其实老百姓的消费主流已经越过了那个时代。说已经提升到高科技时代,到了光伏、风电那个年代了,也不够实际。在这个之间还有一个什么年代?没有了,谁能告诉我老百姓还有别的消费,除了衣食住行为主,当然还有一些关联的,还有什么样的消费。

更多的人群当他们进入城市的时候,他们希望有就业,产业是靠什么拉动的?更多的人就业在哪个领域,农民工大量的在建筑领域,很多人进城,小品演的《保姆和保安》,叫“三保”,两个保安、一个保姆,就是这样的一种就业结构,为什么?因为第三产业未来会成为城市里越来越增长的一个行业,这些都围绕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不能够脱离这个时期。

所以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真理,我希望不要倒退回去。而当我们认识到这个真理之后,出现的围绕住房建设的这些混乱,这些多年不建保障房,这些房价不适当的过快上涨这些问题,很多是由于错误的调控造成的,并不是当年的初衷,这些问题应当是通过增大供应量来解决,结果每一次调控都打压供应量,就造成了调控一次上涨一次,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最后是要泼洗澡水连孩子都泼掉,这个支柱产业不要了,房地产绑架经济干别的去了,这些人想直接发展钢铁业、水泥,直接发展运输业,请问你的钢铁、水泥卖给谁,能不能动员老百姓每家买几捆钢材、买几口袋水泥抱回家去拉动经济去吗,你必须组装成东西老百姓才能够买走,而老百姓有着旺盛的购房热情,这么打压都打压不住,这么强烈的限购,老百姓偷着空子还要买,宁可离婚都要买,这么旺盛的消费热情你还发愁什么,所以有些人为的东西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降房价需要更多的“鬼城”

新浪财经丁蕊:但是在这个房价一路上涨的过程中,有一段叫开发商的暴利说,还有一段是房价不断的上涨改变了居民财富的分配,然后恶化了贫富之间的差距,或者你已经拥有住房的人可能是一个思路,你要买房的人是另外一个思路,你大城市的人是一个思路,小城市的人可能是另外的一种期盼,这么复杂的一个现状怎么理清楚,然后对症下药呢? 

孟晓苏

孟晓苏:首先我要讲清,我作为多年中房集团的总裁和理事长,我是一直反对开发商暴利的,因为你看当年的中房,建了全国20%的房子,那时候都是低价位的,我也一直反对有些人说的,说房地产要挤干最后一滴利润,要为股东谋利,我想还有企业社会责任一说,一定不能把房地产说成是一个不断榨干最后一滴利润的这样的一个产业,这是一种说法。但是真要是使这些说法变成一种实际,还要靠市场约束,就是供应量要大,真要搞到当年上海浦东那时候大量的房屋在那空着,那个时候说浦东是鬼城,上海人是不到浦东去住,那时候宁可给人家减税和给人家上海户口,都要鼓动人家去买的时候那时候没有暴利了。所以商品房适度过剩,既能够有利于购买者选择,又可以抑制房价上涨。让更多的供应量去挤压他的利润空间,这个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说,这不光是说人家血液不好有血液病就能够做到的。

一方面开发企业要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用提高供应量的方式,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做到价格的平稳,当年香港不就是这么做的嘛,可是香港当年做过了一下子把房价都压跌了,可见这个供应量能够把握房价的上涨和下跌。

但另一方面,我要算另外一个账,就是说开发企业被骂说是血液病,开发企业的一些首领人物再去说是政府的低价和税费,这一算上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加上房地产税费都超过50了,再加上银行利息达到75了,就是说最后开发商是在那25里边寻找空间,而大部分都被社会别的部门拿走了,于是又去骂政府和骂别人,骂金融机构。你看整个社会就陷入了猪先想杀驴,驴想先杀猪,这么一个闹剧,让老百姓听起来这两个都不是好东西,都在剥夺我们,何必这么去争吵呢。这是一个算法。

再算算我们这些年房价上涨了多少倍,我记得我曾经展示过一篇1989年人民日报的文章,我在网络上也登了,那时候方庄的房价是1600元一平方米,网络上惊呼,人民日报的文章惊呼过高房价,说上海卖到2100到2300房子都卖不掉,一片一片空着,就是当时的鬼城,咱们办呢,要打压房价,这是1600元一平米,那是1989年的事情,现在到方庄去看一看,现在方庄当年建的那一批房子,现在二手房价是4万元一平方米,24年增加了25倍,这个有点不可想象。为什么会涨那么快,这个不分析了,但是我们说的是当年买房的人他都获益了。

我们翻过来再计算一下,在25倍的空间里面开发商和政府得了多少,得了1倍,就算是他在当年卖价1600元里他挣的是多少救灾1倍利分配,可是那24倍都是老百姓获得的,我们又没有房产税制度,这些年就白住了,政府是拿了农民的钱帮助方庄周边修路、治理环境、保安、警察,房产主都获益了。我在方庄住过,我知道那个地方的房价并不是全市最高的,4万元并不是全市最高的,有些四环外的比那还远的地方能卖到6、7万,学区房更高的不得了,谁获益了,老百姓获益了。又出现了一种指责,说这些获益人都不是好人,只有没买房、没获益的人这些人才是受损害的,他们怎么不是好人,他们不是老百姓的大部分,根据住建部的统计现在有房的占了89%点几,随着房价的上涨老百姓富裕起来了,老百姓居住的更加宽敞、舒适,生活的更有尊严,而且随着房价的升值老百姓的财富升值了,这不是件好事嘛。有多少人是把方庄1600元就死活不买,到了2000不买,到了3000不买,一直熬到现在的,凤毛麟角,我们现在为这些人鸣不平,这些人也有办法,住保障房就完了。

建保障房需引入社会资金

孟晓苏:现在我们如果要是光想的是提高那些中等以上人的收入水平,这个拉动不了多少,因为富人你再提高,让富人再多挣钱,他就存起来或者拿去干别的了。只有当穷人一下子获得了高收入,特别是农民,农民变成市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收入水平要变成市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就是三倍于原来的收入水平,穷人一旦得到了这些资金他很快就要消费,他就要买吃、买穿的、去买住房,这就是真正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动力,而且从道德理念上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倾向于这些低收入者,下一步的房地产政策要向他们倾斜,但不是因为要考虑低收入者的住房就去打压高收入者的住房,要知道在现行的体制下这个低收入者的住房更多的是要靠转移支付,要靠财政来补贴,这些资金哪里来呢?很多是来自于土地收益,未来就是征房产税你说跟谁征,不是从有钱人更多的征嘛,即便按我的方案户户都征,更多的资金还是来自于房子多、房子大的人,退税制度更多的会汇集到低收入者和只有一套房的人。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断了这个财路,让建保障房没有资金呢?现在你一时的靠发债去建保障房,未来这些债怎么还呢,所以一定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资金一定要有一个周转,更多的老百姓去买房,包括商品房,包括高档房,这才能够使得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保障房建设里面去,这个兼顾了社会各个方面,又满足了中高低三个方面人们的需要,本来社会是应当那么发展的,这也是98年我们房改方案设计的内容,怎么现在就让人家弄糊涂了呢,你以为政府就自己能印出钱来就去建保障房,这个钱就不用还嘛。现在新增加货币供应量,已经被新增长挡住了,说是要靠存量货币,最近我们也看到出现了一点钱慌,但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社会上有得是资金,如何把这些存量资金释放出来,我常做一个比喻,说现在一方面是大姑娘愁嫁、一方面是小伙子愁娶,需要一个非诚勿扰的平台,让他们两个人在这里牵手。

就是资金方现在有很多钱,你比如说我是个保险公司的前任董事长,险资现在有大量的资金,收益率很低,急需能够有一些渠道投出去,投在什么地方去呢,要有一些金融创新产品。而另一方面就是建设方,包括地方政府和其他一些机构,他们需要资金,我更关注的是地方政府这14万亿或者更多的这些地方债,4年内形成的,怎么化解地方债呢?社会上有的是资金,你通过一个什么方式让它一牵手问题就解决了,为什么不去动这个脑筋呢。

我从2005年就提出引进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来当时叫救股市,2007年又具体的把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指向了政府的公共资产和保障房,现在拿它来化解政府的公共资产和保障房里边的这些大量债务不是非常方便嘛,有租金的就可以转给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收租了,没有租金的政府来交租,像公园,甚至政府的办公楼,都可以拿去,卖给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美国连监狱都能给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了。还有一些低收入的产权房,像两房做的一部分就是这种事情,人们说两房出问题了,你们不知道两房最近两年他的股票上涨了1000%。

人家那边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叫好,因为他们吃过房价下跌的苦处,低迷了这么多年,拖累了整个美国经济,我们这边却还在为自己的房价上涨而发愁,而想办法打压房价,其结果采取的措施是越打压越上涨,我们就不知道一个稳定的房地产市场将是中国经济整个重要的支撑,因为只有这样的市场才能够支撑住这个支柱产业,而这个支柱产业就像一个顶梁柱一样,可以带来若干产业的繁荣。

小产权房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未来一定会合法化

孟晓苏

新浪财经丁蕊: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像比如以北京为例,北京的那些城中村的改造,现在的现有的这种模式,拆的这种模式,是不是太过于激进,或者太一刀切?

孟晓苏:我不太了解有些城市的情况,但是我要说的是,一个是小产权,一个是城中村,这说明农民群众早都走在前面去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已经超越了政府的这种束缚,甚至在政府很多文件出来反对的情况下,人民群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跑到前面去了,正是像我们当年推动农村改革的时候,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人民自身的例如,他敢于突破人民公社的束缚,最终证明群众是对的。

而小产权和城中村,最终将证明农民是对的,在政府12年没建保障房的这些过程中,是谁提供了城市的保障房?是农民,农民用小产权提供了产权房,他们的价格只是城市大产权房的1/4到1/3,很多低收入者因为买小产权分所以得以安居,另外城中村,就是租赁房,在有些城市,像深圳,租赁房、城中村已经占了城市一半的人口,打工者到这里居住,农民就获得了财产性收入,中国农民就是这样建设了全社会最大规模的人间屋村,既为自己增加了财富收入,又解决了保障房不足的问题,又为政府保障房不足下了台阶。如果没有农民的这些伟大创造,我们不知道这12年没建保障房的问题还要严重多少倍,所以我说是伟大的中国农民。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改革首创精神,并且通过顶层设计来保护和完善人民情况的行为,我认为小产权房一定要合法化的,城中村,一个是慎重利用,一个是改造,城中村的保障房在中国的保障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很多地方建的公租房人家不租,太豪华了、太贵了。

新浪财经丁蕊:没有贴近需求。

孟晓苏:我现在觉得城中村挺好,可别改造来、改造去弄的低收入者租不起,既然是有农民的愿望,你让农民干就是了,当然可以利用这些土地来建,而这些土地相对又便宜,今后如何把它变成一种规范的土地使用方式,这需要避免法律,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制度在全世界都有的,这种土地制度,包括有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这在中国也有,不是说我们的土地都是70年,农民的土地是永久,未来我们这种土地制度完善化是有赖于小产权房的画法化。

新浪财经丁蕊:刚才您提到了可能解决房价问题、房地产的问题,包括城镇化的问题,可能需要新一轮的解放思想也好,或者把你的过去的一些顽疾彻底的打开,如果您做建议的话,123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怎么来一步一步的做这些事?

孟晓苏:我觉得推动经济,进一步把这些支持支柱产业发展的政策用足,这样经济就会慢慢恢复起来,而市场调控一定是第一位的,政府调控是在市场调控之后的另一层调控,它是顾及到市场调控所不能顾及的某些方面,利用行政的力量来加以调整,比如说市场成为本身不承担着保障房建设任务,不承担着转移支付,市场行为就是按劳取酬,结果按劳取酬起点公平就不会造成终点的公平,因为各种各样的差异,就造成有的穷、有的富,政府行为要做这样一次调节,这本来就是就是叫做双重复盖说,就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而这些问题往往被人家忘记了,我们的宏观调控成了微观调控,都是具体的微观审批项目,甚至一直管到你的这个产品应不应该卖,什么时候让你卖,和让你定什么价格,这些越这么做政府的这种只能越被人垢病,所以我认为这就提出了一个改革的题目,必须要把走错的路再扭转回来,要重推市场经济的思想。

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机构明显的不需要了,因为过去不适当的这种调控,设立和扩大的部门今后就需要慢慢的减下来了,所以这个千手观音是不是还要继续这么调控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给千手观音断断臂,为什么叫它千手观音呢?因为我们看到现在还有1700多项审批,1700多只手,慢慢要减下来,总体上中国未来一定要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

而在市场经济道路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的这种规范的调控行为,可以减少社会的这种摩擦,尽可能兼顾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公平,除了这两条覆盖以外,还有第三条覆盖,就是慈善、爱心这又是一层覆盖。如果织上这么一张网,整个中国就会和谐的发展。而现在我们面对的就是要突破过去中间调控造成的这种认识误区,包括领导层,主管部门,也包括社会上的专家层,这些专家们有的说的对,有的说的不对的,也需要群众、老百姓、网友大家共同来推动整个社会认识向一个理性化的角度发展,尽可能把我们这个社会调节到最有利于各方面人群都能够在从中获取自己应该获取的一份这样一个和谐社会,才不是说空谈误国,我们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使得经济发展起来,使得各方面的就业能够往上去,让人们走出这个所谓最难就业季,让更多的经济发展的内生潜力释放出来。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从近年看是大有前景的,所以我非常支持习主席的这句话,他说中国经济增速完全可能在长时期内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是可能的,而不是说是经济下滑了,是黄金变白银期了,今后是低速增长了,从此回归到7时代了,我不持这样的悲观的认识,我对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有这样的信心,我想全国人民才会努力去实现中国梦。

猪肉涨价就打压楼市 调控政策没有找对目标

新浪财经丁蕊:您觉得像现在这种人人抱怨、人人喊打,社会情绪这么波动,是不是因为政府调控的多目标性造成的,就是他没有一个专一的或者盯住某一个目标、某一个合理的,比如说我就把房价收入比作为他所有工作的焦点,反而他是既考虑民怨、又考虑开发商的声音、又考虑既得利益,这种多目标是不是造成了这种声音的混乱?

孟晓苏:你说的这个我想也有,就是说六神无主,他自己本身就没有主心骨,一会儿听这一耳朵,一会儿听那一耳朵,当整个经济低迷的时候他又想靠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等经济一吵起来,出现了点通胀,其实是猪肉价格的上涨,他就打压房子,猪肉跟房子还距离远着呢,怎么联系的我都不清楚,猪肉价格上涨多养猪就完了,怎么想起来打压房价呢。恰恰我想起来,当年在20年前的时候,治理通货膨胀那时候也是农产品(6.54,0.10,1.55%)价格上涨,当时的国务院就打压房子,奇怪,这两个之间怎么联系上的,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么一打压的话大家确实认为他动真的了,因为农产品很难打压,所以拿房子出气,这个打压的结果大家看到的,越打压越上涨,一打压就打压到供应量,决不会说打压半天增加供应量,决不会拿开发商出气反而支持开发商扩大开发,一定是反的,所以这就是六神无主的表现。  

孟晓苏

这样一种六神无主他能够把经济搞好吗?在这种六神无主的心理状态他搞的调控,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脚深、一脚浅,本身我们设计的叫双轨制,叫两条腿走路,可是他总是一条腿蹦,要么就是只建商品分不建保障房,要不然就是建保障房的时候打压商品房。而且本来应当治多年不建保障房这个病,这条腿,本来右腿是好腿,左腿有毛病,他却把人家右腿给锯了。

新浪财经丁蕊:孟总,还想跟您探讨一个话题,在房地产市场当中,因为央企或者有地方政府背景这些国企参与市场,他们有低成本的资金优势,对于更多的民营企业来说可能有一些不公平的存在,所以就有人说央企你就干保障房就可以了,就不要做商品房承担你的社会责任,您也是过来人,对这种建议怎么理解?

孟晓苏:我是主张推动房地产市场化,也主张推动房地产企业市场化,我们当年设计的这种双轨制是市场提供商品房,主要指的是多元化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而我们主张的另一条腿,就是由政府提供保障房,就是应当是由政府所属的企业,他也是企业行为,这种企业和市场化的企业有所不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这种研究既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历史上我们就是这样,中房公司多年来也是不牟利,就是为了扩大开发量。另外也是学取了国际上的经验,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们本身都有这样的建设机构,像新加坡的建房发展局下属的这些国有企业,像香港的房屋土地规划局下属的居屋署和房屋署,像美国的住房部,像韩国的住房公社,他是以不盈利为目的,当然也要做到资金运营的安全和不亏损。

本来国际上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让这些国有企业更好的在这个领域发挥作用呢?因为12年没建保障房,逼着这些国企必须要转型,都要搞商品化。说国有企业要盈利,当时我们受的是这样的要求,所以很多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他们已经不再是原有的国有企业了,我们看到很多原来的国有企业变成了上市公司,这部分企业我认为应当继续保持在商品化的领域里,这部分企业过多的承担保障房任务是不利于股东盈利的。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建设保障房的任务,就应该交给那些纯国企,有人说这公平吗?这个公平,因为保障房不盈利,但是当你限购,当你限制商品化,而只允许保障房发展的时候,这就变成了对民营企业的一种不公平,所以真是正是两条腿走路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企业不需要过多承担保障房的任务,更多的要交给这些国有企业,一方面要把自己的商品房盖好,征收税费,地方政府还能够通过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费转移支付放到商品房建设里面来,这是应该成为未来的一种主要模式,这种模式更多的是存在于像香港、新加坡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个别的,像美国,他把一部分任务交给了开发企业,同时又给了一大堆免税,当你持有这些租赁房的时候,你就享受这些免税待遇,当什么时候企业把这些租赁房屋卖掉的时候,这个免税待遇就没有了,这也是政府的承担,但同时美国有住房部。所以我认为,其实是我的观点,我认为国有企业应当更多的恢复到履行政府职能这样一部分,而不应该在各个领域无限的扩张。

感恩的心

作为北京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只要母校有召唤,孟晓苏就挤出一切时间,回校参加各类活动。在一次回校演讲中,他把自己的人生成功归因于母校北大的培养。他激动地表示,“北大这块沃土给了知识和智慧,也给以品牌价值和自强精神。是北大给我的学识和能力使我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我深深感激培育我的母校和各位老师。”他用实践回报母校与教师。

孟晓苏

在北大读博士的时候,孟晓苏就有个愿望,想为学校与老师们做点什么。当他亲眼看到北大那些颇具名望的教授们,当时还住在局促狭小的住房里的时候,他就总想给教师们盖出些好房子。

1995年春节,已成为中房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孟晓苏去中南海探望李岚清副总理。李岚清说,你现在搞房地产,我管教育了,你能不能为解决大学教工住宅做些什么?孟晓苏说:正好中房集团属下有一个蓝旗营项目,位置就在清华大学南门外,我就低价提供一批住房吧。李岚清兴奋地问:能提供多少套?孟晓苏说:总共是20万平方米,低价提供6万平方米吧,大约600套。李岚清问:价格能不能在每平方米3000元以下?孟晓苏边计算边答:可以。李岚清说:项目既然在清华南门,是不是就给清华大学?孟晓苏说:我是北大的。李岚清说:好!那就两个学校一家一半吧。孟晓苏当然同意。李岚清副总理马上就给两个校长打电话,给他们送去好消息。后来两个学校都极力争取多要房,最后经商孟晓苏同意决定:20万平方米的蓝旗营小区项目全部都给北大和清华。仅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他和中房集团把相当于6亿元的经营收益贡献给了两个学校,这是迄今为止北大校友对学校做的最大物质贡献。去年年底,两校教师们以每平方米1900元的价格买下了房屋产权,而附近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涨到每平方米一万五千多元了,北大的1000户教师和清华的1000户教师不仅以低廉价格买到黄金地段的商品房,而且又享受到这一区域房价持续增值的好处,而这些都源自孟晓苏的赤诚之心与奉献之举。  

孟晓苏

现在,不知疲倦的孟晓苏仍然每日操劳。他在担任着中房集团理事长、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同时,积极参与慈善基金会的工作,担任了宋庆龄基金会常务理事、北京华育教育基金副会长等社会职务;他还不时登上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的讲坛,向学生们传授经济理论与他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孟晓苏在北大光华2007届开学典礼致词上提到,西方的“ECONMY”意指算计精细和节省,而中国古籍最早记载的“经济”二字则是治理国家。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称赞丞相张良有“经天济地之才”,后世称当官做事为“仕途经济”。所以他认为学经济在中国是要承担大任的。在经历着规模空前的经济社会变革,正在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堪称是“经天济地”的事业,这是的前辈们一百多年来渴望与追求的历史机遇。

在激情岁月之后的孟晓苏身上,有一种炫极而淡的人格魅力。山高人为峰,海尽天作岸。这份淡定与豁达,正是孟晓苏踏遍千山万壑后的心灵深处的基调。

视频

大咖说丨孟晓苏:有条件赶紧买房2017年8月7日发布

对话孟晓苏:乘风破浪2017年10月13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