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孙戴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戴维

孙戴维 在台湾眷村长大,四岁丧父的他,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豪爽、爱交朋友的个性。篮球打得尤其好。大学毕业后孙戴维赴美工作,但仍延续打篮球的习惯。有着十分洋味名字的孙戴维,员工都叫他David。188厘米高的身材、洪亮低沉的声音,让他的侠客性格更外显于形。1982年,孙戴维经现任金士顿亚太区业务总监陈思轲介绍,在加州的球场上认识了杜纪川。

人物经历

1982年,杜纪川与孙戴维创立Camintonn公司,从事迪吉多计算机系统及内存制造。三年后,Camintonn公司被美商AST以6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当时,杜纪川和孙戴维各分得300万美元,是他们赚到的第一笔大钱。不过这份意外之财很快就化为乌有。

因孙戴维的一名大学同学从事股票买卖,两人遂各拿出200万美元交给这个同学买股票投资。没想到1987年10月17日美国股市大崩盘,两人的资金全数归零不说,还各倒贴了100万美元,让他们差点把之前赚的钱全赔光。

这次投资失败并没有把这两个好友打垮。投资失利后,孙戴维与杜纪川不敢告诉家人,仍每天出门假装上班工作。一次喝咖啡之际,两人决定再创一次业,不信命运之神会再如此玩弄他们,十足展现台湾人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

苦无资金的杜纪川,在家中抽屉里东翻西找,最后在车库中找到二千美元,这就是成立金士顿的初始资金。当时,谁又想得到,这二千美元竟能让金士顿在成立十年后,成为营收十亿美元的集团企业。“如果我们没有破产,也没有金士顿这家公司了。”两个好友始终相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

但有了一次失败教训后,这次他们更加小心,决定仍以熟悉的内存销售为创业的主要方向。“买内存,再转手拿去卖一定会赚钱,只要价格不好时不进货,完全没有库存压力,就不会有金钱损失;价格好时还可赚更多,这种生意怎会不赚钱呢!”孙戴维说。就这样,两人拿出最后的一点资金,在自家的车库里孵育出现在的金士顿来。

笃信“危机就是转机”的杜纪川与孙大卫,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力争上游。杜纪川把公司的成功归功于知人善用,拥有一群向心力极强的员工。其实,这股向心力的来源,正是由于公司一向把员工当成是最大资产、善待员工,并且提供员工最佳福利。

人物观点

2009年DRAM景气最低迷的时候,金士顿(Kingston)成了全球各大DRAM厂的救世主,举凡借钱、融资、吃货等,金士顿几乎是倾囊相助,当时传言金士顿仓库里的DRAM数量直逼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好几座12吋晶圆厂的产能总和,实在高得相当惊人,但随着DRAM价格谷底反弹,库存一夜变黄金,2009年获利数字也攀上顶峰,这样的结果是谁也预料不到的,算是好心有好报!

不过,金士顿创办人孙戴维倒是不断教育员工,要把心态调整回2008年金融风暴时期,不能用2009年丰收的心态来看2010年的市场,因为「幸运」造就出2009年模块厂赚钱的机会,而2010年的幸运之神则是转降临到上游DRAM厂身上,开始由DRAM厂赚钱,他希望员工心态不能停留在2009年丰收的时候。

再者,他认为未来DRAM产业的应用逐渐从个人计算机(PC)扩散到智能型手机、3D TV等应用,会吃掉很多DRAM产能,长远来看对DRAM产业是好的趋势。

孙戴维认为下半年DRAM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一定是两相平衡,或是需求大于供给。假设现货价降到1.5美元,但生产成本也降到0.5美元,当中的利润是3倍,所以大家不能只看价格下跌,也要看DRAM价格下跌的同时,生产成本也是下降的。[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