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孙嘉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嘉淦
188.jpg
孙嘉淦
原文名 Jiajin Sun
出生 1683年
中国兴县
逝世 1753 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宰相级官员

孙嘉淦(1683-1753年),锡公,又字懿斋,静轩,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山西兴县)人。

生平简介

出生于一个乡村小农家庭,幼年家境贫寒,白天打柴种地,夜晚勤奋读书。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参加山西恩科乡试,中了举人,同年连中进士,在翰林院任职。 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皆受到三朝皇上的赏识与重用。历办学政、盐务、河工等要差,官至工、刑二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康熙五十二年,孙嘉淦中进士,时年30岁。值得一提的是,孙嘉淦亲兄弟三人都是进士。一门三进士的荣耀在兴县至今还被人称道。但是孙嘉淦在康熙朝中9年仕途生涯,一直没有什么值得入载史册的事。

正所谓“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孙嘉淦自幼的磨练,使他成为了一位敢于痛斥时弊、直言上谏的政治家。1723年,雍正帝即位,孙嘉淦风骨凛凛,对雍正帝迭兴大狱,剪除皇八子、皇九子有不同政见,上疏提议三件事,劝告皇帝“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师。”后两件倒也罢了,第一件简直就是捋虎须。雍正在康熙末年“九王夺嫡”中胜出,为了稳定地位,剪除先帝八子、九子也就是自己两弟弟的势力手段残酷、不遗余力。这么做是否必要先不说了,影响是相当地不好。

“嘉淦成狂,然臣服其胆。”

雍正接疏看后,非常生气,召集朝中大臣,传阅议处,说:“孙嘉淦原是这样一个狂生,决不能让他留在翰林院”。吓得诸臣都不敢说话。幸有雍正老师大学士朱轼在旁挺身而出为其说情:“嘉淦成狂,然臣服其胆。”雍正自己也对孙嘉淦说真话不要脑袋的胆识表示佩服,转怒为笑说:“朕也服其胆。”这样才保住了他在翰林院职位。孙嘉淦总算没有受到处分,后来反倒升为国子监司业。

孙嘉淦为祭酒时,曾荐其弟孙扬淦为国子监丞。后来,他又负责对宋镐方从仁等人的教育培养。当学习期满,引荐给雍正时,孙嘉淦说:“宋镐、方从仁都有教学,可委以重任。”当孙嘉淦有发现方从仁的所作所为名不副实时,于是又直方上疏说:“方从仁不怎么样,实在不值得使用。”这使雍正很生气,斥责他反复无常,欺蒙圣上,为此将他撤职,交给刑部治罪。刑部提出,孙嘉淦犯了欺上之罪,准备将他斩首。这时,雍正又对朝中大臣说:“孙嘉淦太憨厚,他有优点,就是不爱财。”又免了他的死罪,把孙嘉淦发落到户部银库。在此期间,孙嘉淦认真“行走”,与隶卒同吃住共甘苦,深得吏卒们的拥戴。

勇于革除时弊

孙嘉淦任职期间勇于革除时弊。1730年,原工部经手工程无章法,官吏上下勾结、欺上瞒下、贪腐成风,使工程拖沓不前,数年不能完工。孙嘉淦就任工部侍郎后,制定了各种工部制度,重新核实规定了所用材料及运输费用,使工程建设进度有了大的发展。1734年,河东盐政开支混乱,浪费十分惊人。孙嘉淦就任后,查明实情,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压缩了开支。使原来的开支由每年一万三千两白银减少为八千两,剩馀部分全部归公。同时对运城盐池进行了较大规模整修,并对蒙古运进口内的食盐划分销售地区,制定了征税条例,以利国计民生。

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雍正十二年(1734年),任命他担任河东盐政。

雍正十三年八月(1735年),高宗即位,召孙嘉淦来京,以侍郎身份候补。又迁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嘉淦想到高宗初政,春秋方盛,乃上疏提出:“治乱之循环,职阴阳之运行。阴极盛而阳生,阳极盛而阴始。事当极盛之地,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及其既著,积重而不可返。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怎样做到慎戒呢?他提出,“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接著他对“三习一弊”又详加论述。这些精辟的见解受到乾隆皇帝的赞扬,并将孙嘉淦的上疏当朝作了宣示。河南郑州有疑难案件,朝廷派使者前去查勘,还是不能查明真相。皇帝指派孙嘉淦前去审理,查明其中冤情,使十多个人全都免罪。

“利所不在,虽赏不为。利之所在,虽禁弥甚

乾隆三年四月,改任吏部尚书,照原兼管刑部事务。九月,直隶总督李卫弹劾总河朱藻贪婪卑劣耽误工程,朝廷派孙嘉淦与尚书星讷亲身前去审理,查明实情,依照法律治罪。十月,孙嘉淦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当时京辅一带,酒禁甚严,尽管如此,违法的人还是很多。但是,地方官吏都不敢向上报告。孙嘉淦上任后,根据实情,上疏提出:“禁酒原在灾年,现处丰年,不宜再禁。造酒之物,本非朝夕所食,豆皮、大麦、谷糠、黍谷之类,原属弃物,杂而成酒,可以得价,其糟可饲六畜。化无用为有用,非作无益害有益也。”他又进一步指出:“利所不在,虽赏不为。利之所在,虽禁弥甚。烧锅禁则酒必少,酒少则价必贵,价贵而私烧之利会倍于昔。会倍之利所在,民必性命争焉。孟子曰:'君子不以所养人者害人',本为民生计,而滋扰乃至此,则立法不可不慎也。”乾隆接到孙嘉淦这份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的上疏,认为他的建议对民生确为有利,决定对禁令作修改,使酒禁较前有所放松。 以后,他又致力于治理永定河、子牙河、南北运河。先后任湖广总督、福建总督、左副都御史、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 十七年,进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八年十二月,卒,享年71岁,乾隆亲自为他定了一个谥号“文定”,文有道德博闻、慈惠爱民之意,定有安邦定国之意,都有褒奖的含义。《清史稿》也评价孙嘉淦:“嘉淦谔谔,陈善闭邪,一朝推名疏。” [1] 乾隆亲自为他定了一个谥号“文定”,文有道德博闻、慈惠爱民之意,定有安邦定国之意,都有褒奖的含义。《清史稿》也评价孙嘉淦:“嘉淦谔谔,陈善闭邪,一朝推名疏。”

告老还乡,著十几箱破砖烂瓦,乾隆感动之馀,重赏

孙嘉淦晚年,自觉精力不济,多次乞求退休。在他 65岁那年,乾隆准许他告老还乡。

离京时,孙嘉淦让家人上街雇了十辆马车,除将家里的杂物收拾打包外,又把堆置的砖头全部装入箱内,声势浩荡地走上返乡路。

于是有人将此事禀报乾隆,说他廉洁是假,贪财是真。乾隆一听,雷霆震怒,当即命人截堵孙嘉淦一行。让他上殿回话,皇帝问: “孙嘉淦,你一贯为官清廉,何以攒了几十箱金银财宝?”孙嘉淦回奏道:“臣为官三十馀年,朝廷的俸禄用于日常开销,所剩无几。箱子里除了皇上的一千两赏银,都是些破砖烂瓦,并无多少金银。皇上若不信,请亲自验看。”乾隆命人当场查验,竟真如孙嘉淦所说。

众人傻了眼,乾隆感动万分,说: “孙爱卿,你告老还乡,驮这些废砖头何用?”

孙嘉淦回答道: “臣做官多年,并未攒多少家私。如今两手空空返乡,百姓以为朝廷不体恤臣下,嘲笑臣为官窝囊。臣这样做,一者为给皇上争点光彩,二者可将砖运回老家,给土窑洞挂个砖面,臣住进去可以安度晚年。而这些来自皇城的砖,也可留个念想。”

乾隆感动之馀,立刻降旨:见一驮砖头,给一驮银子。共计可换十几万两银子。

一生清廉的孙嘉淦虽然顿感皇恩浩荡,但仍不失其廉洁本色,忙说: “不可,不可!朝廷一草一木,均属国家,不能随意花费。臣用不了那十几万两银子,臣以为有一块砖头,给一两银子便足够了。”最终,孙嘉淦以五千块砖头换得五千两银子。作为皇帝对孙嘉淦几十年清廉为官的赏赐。

孙嘉淦在老家养了两年老,皇帝想念他,又招他回京任职,乾隆18年12月,71岁的孙嘉淦去世了,一生清廉的他留下的是后世的称赞。[2]

嘉淦居官为八约=

嘉淦居官为八约,曰:“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用以自戒。既以直谏有声,乾隆初,疏匡主德,尤为时所慕。四年,京师市井传嘉淦疏稿论劾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高宗谕步军统领、巡城御史严禁。十六年,或又传嘉淦疏稿斥言上失德有五不可解、十大过,云贵总督硕色以闻。命求所从来,遣使者督谳。转相连染,历六省,更三岁,乃坐江西卫千总卢鲁生伪为,罪至死。高宗知无与嘉淦事,眷不替,嘉淦益自抑。尝著书述《春秋》义,自以为不足,毁之。 (《清史稿》)

译文: 孙嘉淦任官设定八条守则,这就是:“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与同僚相处礼貌尊重而不自高自大;避让争权夺势之处;建功立业而不沽名钓誉;办事务求善始善终不留尾巴;语言简明删除冗词赘句;自守本分不结党营私;支出收入要清楚节俭。”用八约来警戒自己。他早就已经凭直言劝谏得到赞誉,乾隆年初,他上疏匡正皇帝治理天下的伦理道德,更是得到当代人的敬慕。四年,京师市民中传播孙嘉淦上奏弹劾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的抄录稿件,高宗下令让步军统领、巡城御史严禁传播。十六年,有人又在传播孙嘉淦上奏斥责皇帝无道,说皇帝存在“五不可解、十大过”缺陷的抄录稿件,云贵总督硕色把这事报告了皇帝。皇帝下令追查事情根由,派出使者监理审查。事情辗转牵连,涉及六省,用了三年时间,才判定是江西卫千总卢鲁生假托孙嘉淦名义伪造文稿犯罪,判处死刑。高宗得知不关孙嘉淦事,加恩不贬黜孙嘉淦,孙嘉淦更加自我警戒。他曾经著书阐述《春秋》的义理,自己感到立论有缺陷,就将自己的著作销毁了。[3]

人物评价

孙嘉淦是谏臣也是能臣,查贪官、平冤狱、整修河道、调和民族矛盾,办过许多出色的事。敢说、能干又遇上了好皇帝,使得他在仕途上创造了奇迹,兴县的老乡说孙嘉淦一生当过兵部、吏部、刑部、工部“四部尚书”,还当过直隶、湖广两任总督。最后死的时候是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 前人评价说:“嘉淦初为直臣,其后出将入相,功业赫奕,而学问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实以嘉淦为第一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