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威廉·勃特勒·叶芝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叶芝的艺术代表着英语诗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影。叶芝早年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此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艾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威廉·勃特勒·叶芝

外文名 William Butler Yeats

别名 叶慈,耶茨

国籍 爱尔兰


出生地 爱尔兰都柏林

出生日期 1865年6月13日

逝世日期 1939年1月28日

职业 诗人、剧作家

人物成就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20世纪现代主义诗坛上与 T·S·艾略特各领风骚的爱尔兰诗人,其创作理论和实践对现当代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他被艾略特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他因对爱尔兰文艺复兴做出的杰出贡献而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风格对埃兹拉·庞德、詹姆斯·乔伊斯甚至艾略特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即使在当代,他的作品集如《苇间风》(The Wind Among theReeds)仍为无数外国读者争相传诵。

叶芝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其作品的现代性却颇具争议。分析叶芝作品的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并结合其象征主义的发展和面具理论的应用,可以看到叶芝不断追求自我创新的现代性。叶芝象征主义的发展,本身体现了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叶芝的浪漫主义传统和现代性的对立统一。浪漫主义抒情是他的本质,而象征主义的发展和面具理论的应用则体现了诗人不断自我否定和创新的精神。某些批评家因为叶芝作品中缺乏城市印象所以否认其现代性。此观点实际上是对现代主义本质的误解。从象征主义的观点看,无论城市还是叶芝笔下的爱尔兰斯莱哥乡村,都仅仅是内在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而已—— 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人的异化危机的逃避和反抗。叶芝的这种独特性不仅使他的那路诗在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反抒情”现代诗歌中显得如此出类拔萃,卓尔不群,而且在后现代主义接过现代主义的旗帜之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后世纪念

2008年,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笔记本在爱尔兰国家图书馆展出,展览的主题是“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生活和作品”。笔记本摊开的那一页展现的正是冈小姐写给叶芝的信。在展览中心,竖立着茅德·冈小姐的雕像。

在展览的四部影片中,叶芝是一位公共人物、诗人、情人、神秘主义者,也是一位获得了巨大文学成就,但又有些古怪和自负的人。这次展览会也被看成是对叶芝家庭的一个感谢之举。在诗人1939年离世后,他的夫人,乔治,开始陆续将他的文稿赠给了爱尔兰国家图书馆。他们的儿女在去世前也继续将父亲的作品作为礼物捐赠给图书馆。

2015年,是爱尔兰国民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诞辰150周年,从他的故乡小镇斯莱戈到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再到南美甚至非洲,喜爱叶芝的读者先后发起了创意纷呈的活动来纪念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