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姨姨回来闻娘香(李素敏)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姨姨回来闻娘香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姨姨回来闻娘香》中国当代作家李素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姨姨回来闻娘香

8月4号上午,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议室, 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阵阵开心的笑声。

大约11点, 新锐散文座谈会,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结束。

眨眼之间,会议室便切换成春节前常见的写对联般的热闹场面,只不过不是一张张长条大红纸,而是一张张雪白的较宽的宣纸,在会议桌上铺将开来;三位老师(蔡汉顺、董俊高、雷子翔),捋袖子,拉架子,开始挥毫泼墨;四十多位与会的文朋师友,真懂书法的以及像我一样假懂书法的,挤呀挤地都愿求得墨宝,于是乎,众星捧月一般围在三位老师周围,一个劲地啧啧称赞。三位老师则菩萨一般,有求必应,忙得不亦乐乎,一幅一幅地写啊写,直写得汗流浃背,豪情满怀。

已近12点钟,年轻的“刘姥姥”一喊再喊:“老师们停下了!大家马上回宾馆用膳,否则会耽误下午行程,晚饭后,可以请三位老师接着补写!”如果不是这样,真不知那热闹场面会持续到几点。

我一向是谦让为怀,得到的奖励是上午没排上个儿。 晚饭后,在同屋叶子老师提醒下,我乘电梯来至二楼餐厅。

拐进餐厅,只见东南区域,三位老师已经打开场子,正挑灯夜战。桌子旁,已聚集着十几个等求墨宝的文友,他们静静立在那里,屏息观赏着。这比着上午,消停多了。

我尽管不懂书法,但愿像做游戏一样,考一下自己能否认出那些龙飞凤舞的字,尤其是那位蔡老爷(蔡汉顺老师不知为何像刘莉老师一样升了辈分)的,“飞扬跋扈”,很难辨认。我轻脚轻步走近桌旁,挨个逡巡一番,眼睛远远近近不停地扫描,发现大家求老师写的字,大多和上午无甚区别,要么是“厚德载物”“惠风和畅”这样的四字短语,要么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乘风破浪会有时”之类的诗句。

咦?桌子最靠里面的董老师,写的居然是“姨姨回来”四个字,只觉眼睛不由一下瞪大,脚步不自主地移向他的桌子。走近后发现,四个字的后面,还有半幅纸空着呢!接着再写什么呢?有什么有关“姨姨”的名言呢?我急速地在大脑里搜索,终是无果,只好孩子似的充满好奇地站在一边等待。

灯光,透过水晶灯罩,水一样地洒泻在桌子上,纸白如雪,字黑如漆,桌上的一切,清晰干净。

董老师左手轻摁纸张;右手紧握毛笔,轻轻举起些,伸向右上角的砚台,轻轻落下,将毛笔蘸了些墨汁,是怕墨汁淋漓吧,又在砚台的凹处四沿,横竖撇捺地抹了几下,凝神,悬腕,运笔。憨态可掬的三个字“闻”“娘”“香”,随着手腕的转动,跟着毛笔的游走,便依次跃然而出,蓦地,我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直觉热热的一阵悸动,暖暖的一股热流直冲眼眶,脑子里迅速浮出几个问号:谁要的这幅字啊?他是否还有妈妈?若没了妈妈,常看见这幅字不难过么?

抬眼看向站立在旁的几位文朋诗友,只见其中一位已有些动容。他,四十岁左右,戴一副黑框眼镜,浅蓝色上衣利落地扎束在腰里,正不住地向董老师点头致意:“我就喜欢俺们绥德的这句俗语。谢谢董老师!”在等墨汁晾干的间隙里,他有些动情地低声给旁边的朋友讲:“每次看到我姨,我就从心眼里感到亲,我姨的模样、声音、走路的姿势,还有身上散发的气息,跟我妈妈一模一样……”

“这位老师的妈妈应该是没了吧?”我转身,小声问一直在身旁的“姥姥”。

“姥姥”小声对我说:“不知道,也不敢问。妈妈健在和不在,读这句话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妈妈去世太早了,她还没活到五十岁……”那位老师接着说,可不知怎地,他忽地低下头去,接着很快地向左前方快步走去。

他的身影牵动着我的视线。

较远处,那几张圆形餐桌,覆着雪白雪白的桌布,上面晾着一张张墨迹未干的字幅。

只见他一只手摘下眼镜,另一只手掏出了手帕,轻轻地擦起了眼睛。

我忽觉喉咙有些堵塞,眼角弥漫起一层雾气。不满五十岁的妈妈,应该是得病才早逝吧?唉,妈妈去世,且这么年轻,留给孩子多少恓惶和无助,即使岁月稀释了它们,而心中的思念和不舍,哪怕过去了无数年,依然浓稠。

最疼爱自己的亲人,永远的走了,无边的思念之网,密密笼罩着内心,心里无边的苦处,向谁诉说?见到近似亲娘的姨妈,又怎能不心潮澎湃,倍感亲切?

当时,我甚至还想,这位老师应将条幅张挂在哪里呢?书房,还是卧室?可是,若那样,不是经常看到么?每次看到,不就一阵思潮涌起,一阵悲伤浸润么?难道是为了悲伤才写这幅字么?

可谁愿自己处于悲伤之中呢!可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在榆林,忙着参观游历,很快就忘了这个一时没想出答案的问题。

今日,竟又想起这个问题,忽记起史铁生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悲伤亦是享受”,方觉恍然大悟。

细想,可不是吗?悲伤中,应不仅仅只有酸楚,同时也应有酸楚的源头——温馨甘甜。正因为有在一起时的温馨甘甜,才会有分开后的悲伤心酸。

想必那位老师回到家中,每看到这幅字,悲伤就会如细细的波浪,一层层涌来,而波浪上翻卷着一片片给人温暖的迷人光亮:妈妈在烟雾缭绕中,忙碌着全家的菜和饭;妈妈为我做好衣衫,让我伸胳膊试穿,眼神中满是疼惜和爱怜;妈妈那双手,抚摸着我的头顶,好温暖;妈妈那永如春天的笑脸,又浮现在眼前;妈妈那一声声温柔亲切的呼唤,又回响在耳畔……恍惚中仿佛回到从前,妈妈还活着,真好啊,内心安暖幸福,具足圆满。

想明白一个问题,也是幸福的,于是笔而记之。

只知这位老师是一位绥德汉,是许学琪老师的同学,当时,我也应该看见了条幅落款处他的名字,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于是微信向“姥姥”打听,她立刻发给我一张照片。点开图片,放大,看落款处,才知这位绥德汉叫李光晔。[1]

作者简介

李素敏,女,生于1967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