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姥姥来自长江畔(牛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姥姥来自长江畔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姥姥来自长江畔》中国当代作家牛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姥姥来自长江畔

在我已故的长辈中,我的姥姥算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老婆婆。

据姥姥生前说,她生于长江边的湖北,好像隶属黄石。姥姥11岁那年,长江发洪水,爹娘把她和6岁的弟弟抱进木盆,才侥幸得以逃生,而爹娘却葬身鱼腹。

姐弟俩跟着逃难的人群,四处流浪乞讨,后来,弟弟被一个寺庙的老和尚收留,而姥姥则被河南省确山县刘庄的一户吴姓农家收为养女,17岁时,成了吴家的儿媳妇,不幸的是,在生下了两个女儿不久,多病的丈夫便撒手人寰。

那时,在偏远的山村,人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意思还比较浓厚,于是,姥姥带着5岁、3岁的女儿,被迫迁徙到正阳县城讨生活。

姥姥具有“九头鸟”般的性格品质,那股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和意志力,那种不怕苦不怕险的精神,义无反顾,涅槃重生。

她带着两个幼小的女儿,在正阳县城,开了一间手工洗衣房。从此,她在艰难困苦,荆棘载途中,披星戴月,酷暑严寒,用满是裂开血口的双手,把人们送来的脏衣、脏被,浆洗得干干净净,赢得了赞誉信任,回头客几乎百分之百。

解放后,尽管女儿、女婿都成了商业职工,但他们工资加一起才70来元。面对9张嘴,姥姥充分展现了她的才能。那时粮食普遍不够吃,姥姥就从城外剜野菜、捋槐花、捋榆钱……还上菜市场,捡菜农扔掉的萝卜缨、白菜帮、老黄瓜等,分别晒成干菜,腌成酸菜。那时我家里挂的、堆的几乎全是干菜和成缸成盆的酸菜、咸菜,成了我家的主食。为了让我们增加营养,姥姥还托人偷偷用粮票换回一台小石磨。姥姥经常给我们兄妹6人磨鲜香的豆浆喝,远胜我后来喝过的“永和”豆浆。

姥姥不仅化解了全家吃的“危机”,在穿上也彰显她“巧妇”的本领。我们那时穿的衣服,基本上都出自姥姥之手。她的针线筐里,装着黑、白线、扣子、顶针、剪子、软尺、碎布头、长短针等,当然还有老花镜。

姥姥贫穷不失刚毅,卑微而不受欺辱。一次,姥姥牵着幼年的我上街,一个穿着绸缎衣服少年嘲笑的叫我“补丁孩”,姥姥抡起手中的枣木打狗棍,照那富孩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子,姥姥让他“长点记性,这就是笑话穷人的下场……”姥姥后来说,她是手下留情的,主要是吓吓他,要是小日本,那脑袋早就开花了。姥姥的举动,成了我最初崇拜的“英雄偶像”。

当然,我也发现了姥姥的“不良嗜好”---爱臭美。别看她是个小脚老婆婆,发髻总是绾得板板正正的,发白的头发还抹上了豆油;无论春夏秋冬,姥姥每天夜晚都要舀盆水,洗洗澡;即便她的补丁衣服,也缝补得平平展展的……

姥姥后来虽然活到近80岁,但遗憾的是,她终未能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日子。[1]

作者简介

牛林,男,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家会员,曾任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县政府机关党总支书记等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