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如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如有》

作品名称: 《如有》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诗

作者:李商隐

《如有》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1]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205首。

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的朦胧诗,以迷离惝恍的形式,幻觉的描摹表现深藏心间的强烈恋情,借梦境抒发了内心的向往,表现了对不可言喻的情的追恋、反思与哀痛。诗人使用瑶台客、绿蕉红荷、神女等喻象一个个意象的重叠,增加诗中的朦胧之感,这首诗拥有李商隐诗歌独具的情思朦胧、意境朦胧的特色。

李商隐大和(827-835)初学仙玉阳东山,大和三年(829)末离云山"独下",入令狐楚天平幕。"玉阳之恋"遂告一段落。此诗写梦忆,见其于年轻时一段恋情之耿耿不忘也。诗作自在此后,或在大和间,或多年后偶然忆及,积思成梦,因梦增思而作此也,约写于大和四年(830)夏天。

诗词正文

白话译文

仿佛有一位神仙客,和我相互问难,然后又要求回归。

这位变化难测的仙客,他手持绿扇,仿佛芭蕉展开了绿叶;他身披红衣就像荷花一般的红衣。

去了,他渐渐地远了,我看到一道强光远传浦外也听到一道轻烟中集结的声响,渐渐地显得轻微。

猛回首,只一寸残焰孤单地颤抖;我只好让它陪伴我独坐重帏。

作品鉴赏

全诗基本上就是由几个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而成:缥缈无形来去无踪的瑶台神女,碧绿的铺展开去的芭蕉,火红的攒聚一起的菡萏,若隐若现的浦外远光,似有似无的烟中之响,还有回首时重重叠叠的锦帷绣帐。浓与淡、光与影、远与近、虚与实、色与声错落有致地叠加缀连,使人恍惚置身于一个朦胧的梦里,沟通了的各种感官,打破了物质与精神、幻想与现实间的僵硬界限。

首句写如有一美人,来自瑶台。次句言相逢却又为难,来而未久,复即分离归去;三四句承一句瑶台客,写其初来,原来是芭蕉展叶,可近却扇,菡萏摇花,得近舞衣;五六句承二句相难索归,言岂知浦外传光,仍可望而不可接烟中结响,终可闻而不可及。逐渐远去消失不见,翩然而去,这一句除了色彩的奇特外,还有光感与声音,光,从水边散开,远远的,是迷惘的;声,从烟雾中传来,轻轻的,是沉闷的。实实在在的声音惊散了梦中虚幻的光,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之中。七八句点醒"如有"二字,言本无其人,本无其事,仅梦中如见有人,如逢其人,梦醒之后,良宵烛下,却是空闭重帏,帏中的人已不知所踪。全诗绝妙好喻,瑶台客是高贵仙子。相难索归者,借故而去。绿扇红衣者,自露转圃之意后。光远响微者,空欢喜一阵,所求仍远,所得实微。作者因此乍阴乍阳若明若暗,恍惚迷离,莫测其意。特别尾联点题写此段情事,有不堪回首的感慨,吐露的是无穷的回味与无可奈何的感叹现实是残酷的,天人一方,诗人也许已感到,对所爱之人的思念将是遥遥无尽期的了。十个字用得极其蕴藉、含蓄,纯用景铺写愁绪,"回首"看到的,包括"良宵"回忆的都是过去,不复重来的过去了。

诗中为表现难言的隐情,用美丽的意象织就了一幅色、光、声互动的艳丽、神秘的图画。这幅画色泽鲜明,从色相看,有红、绿的区别;以色调论,基调为芭蕉的暗绿,缀以荷花的粉红。长裙大块面的绿与短衣散状的红是面与点的映照,暗绿与粉红则是色度上暗与明的反差。诗人对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对比原理运用得大胆泼辣,在冷静中让明快而热烈的情感借朦胧的梦境得以宣泄。

这首诗代表了李商隐主体风格的一种,美丽华缛,意象密集,传递的消息轻远而飘逸,而迷茫和空灵贯穿其中。

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2]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3] 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4]

视频

李商隐的无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