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女性如何书写历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的图片

内容简介

请让那些声音发出声响

五位野心勃勃的女房客

在黑暗中披荆斩棘

只为让姐妹们在光明中辨认出彼此

一场希望被尊重对待的斗争,

在书中看见你我

她是意象派创始人之一,历史上首位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章的女诗人

她是首批牛津大学女毕业生之一,推理小说大师,“神探温西爵爷”之母

她是英格兰首位获得全职大学教职的“女性职业学者”,古典学里程碑式人物

她是首位获得阿尔伯特·卡恩环球旅行奖学金的女性,一生呼吁和平

她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写出《到灯塔去》《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她们既有广为人知的共同点——捍卫书写历史的女性力量

也有不为人知的共同点——她们是同一个社区的“超时空邻居”

○ 半世纪的社会和文学史浓缩在这五位女性被遗忘的生活中,提醒着女性必须以不同的声音将女性的故事写给未来

本书承继伍尔夫“ 书写不同历史”的未竟之志,记录了五位伟大女性的生平。书中既记录着她们的个人情感、发生在客厅中的私人生活,也翔实记载着她们的职业生涯、政治观念、文学成就和所属社会群体。书中同样免不了涉及战争,这一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她们每一个人的命运。

在她们生活的时代,社会依旧拒绝女性力量,认为女性的需求和欲望不同于男性,并据此对女性施加期望。而这些女性在她们各自的人生、作品中,试图在这样的社会中找到所期盼的生活方式。

○ 她们选择背离传统的生活方式,走出了“与众不同”的人生样本,成为了少数

书中这几位女性的人生都经历过充满矛盾甚至是深刻痛苦的阶段,可当她们的人生画卷徐徐铺展在我的面前,使我感动的是她们锻造全新生活模式的决心。这些生活也许各有不同,它们复杂、多样,有时甚至具有危险性,但都立足于对人格独立性的追求和对知识深沉的热爱。

本书中的女性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形式的知识,如关于历史和文学的知识,关于广阔世界的知识,以及并不更简单的对于自我的觉知。她们通过接受教育、旅行、友谊、工作以及装饰家园,不约而同地开拓“ 女性领域”。

她们不懈地追寻充实的人生路径,在二十世纪引发着深刻的回响。直到今天,“两者兼得”的难题仍然挂在我们嘴边,个人成就和情感满足两者兼得的理想状态依然可望而不可即。

希尔达·杜利特尔(1886—1961):现代诗人

多萝西·L.塞耶斯(1893—1957):推理小说家

简·艾伦·哈里森(1850—1928):古典学学者、翻译家

艾琳·鲍尔(1889—1940):历史学家、广播员、和平主义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作家、出版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批女性宣告主动追求精神厚度与智识发展,史称妇女运动的第一波浪潮。

作者探访英国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区——现代欧洲思想先锋地,发现有五位不寻常的女房客在世界大战期间住在同一个社区,她们通过选择一处住所,投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去爱、去生活。这一小小的发现意外掀开了一段壮阔的战时女性私人史。通过挖掘大量史料、文学作品中的蛛丝马迹,作者如实地还原了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女性生活和职业上的焦虑和挑战,并完成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的全过程。

这部群像传记着力揭示女性书写的力量,以及每个人如何担当时代的书写者——不需要花费、不存在门槛,再私人的写作也具有公共意义。“书写就是找回主导权”。

媒体推荐

“我会推荐这本书一整年!”

——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作者)

“此书在关注五位杰出女性生活的同时,探讨了危机时期爱情、社区、友谊和知识分子工作等问题。美丽而深切动人。”

——萨利·鲁尼(《正常人》《聊天记录》作者)

“这本书让我真希望自己就是在煤气环上糟蹋鸡蛋、打破禁忌的那一代先锋女性之一。”

——苏·普里多(霍桑登文学奖一百周年获得者、泰晤士报年度传记获得者,《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作者)

“正如哈里森和鲍尔改写历史以纳入被遗忘的女性的生活一样,韦德也重新确立了鲍尔和H. D.等思想家的重要性,她们的遗产已被同时代的男性所掩盖。”

——《纽约客》

“我会将这本书送给我身边每一位思索自身发展的女大学毕业生。”

——《泰晤士报》

“韦德及时地邀请我们加入文学先辈们的反叛之旅,以实现创造性的自由和世界的和谐。”

——《纽约时报书评》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非虚构文学★

★《卫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编辑推荐奖★

★传记作家俱乐部托尼·洛锡安奖★

★PopMatters年度最佳图书★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入围)★

★贝里·吉福德文学奖(入围)★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卡·韦德(Francesca Wade),任职于《白色评论》,曾为《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金融时报》《新政治家》《展望》等杂志撰稿。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作品,获得了2020年度传记作家俱乐部托尼·洛锡安奖、《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非虚构文学、《卫报》年度最佳图书、《纽约时报》编辑推荐奖、PopMatters年度最佳图书,入围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和贝里·吉福德文学奖等。

译者:

林曳,本名郑俊婷,北京大学英语笔译硕士,通过CATTI英语一级笔译。希望能够诗意地栖居在翻译世界,“幽栖山林,曳尾涂中”,在隐逸平和的翻译日常中建构起精神生活。

原文摘录

“当我请求你去赚钱,去拥有一间独属于自己的房间的时候,”伍尔夫写道,“我是在请求你生活在现实当中,过一种蓬勃旺盛的生活。”渴望蓬勃旺盛的而不是幸福或成功的人生,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想象力。 小说用一个具体事件来呈现茱莉亚的恐惧。在书中一处关键情节,茱莉亚将自己写的诗寄给里卡,诗的内容是关于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之间受到诅咒的爱恋,里卡对这首诗反应非常激烈。里卡勃然大怒:“俄耳甫斯系列,前后两部分我都不喜欢。你只需要写女人说了什么。你怎么知道俄耳甫斯的感受?你应当集中精力来描述女性、女性的感受,只要写欧律狄刻部分就够了。你不能同时负责两部分。”里卡的批评让茱莉亚感到困惑,他的言外之意似乎是让她抑制野心,只从个人经验出发去写作,而不要试图表达一些普世的观念。H.D.借茱莉亚之口表达了对这种双重标准(尤为令人愤慨的是,劳伦斯在梅克伦堡广场生活时期正在给《恋爱中的女人》一书校稿,这本书深人挖掘布兰文姐妹的内心世界)的困惑:“里卡这种男女分裂的观点并不正确,根本站不住脚…假如他能如此邪恶地洞悉女性的感受,为什么她却不能洞悉男性的感受?”

书评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中写道:“女人想要写作,得有钱,还得有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这句话非常现实的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女性想要写作所面临的境况,伍尔夫无疑是这一时期女性主动追求精神自由与自我的代表。但其实,这一时期不仅仅有伍尔夫,还有一批女性在追逐自我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探索着,她们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去爱、去生活。

英国作家弗朗西斯卡·韦德《女性如何书写历史》一书还原以伍尔夫为代表的五位女性作家的人生履历,以及她们在面对社会质疑与挑战的情况下是如何完成写作的。


本书提到的五位女性作家,分别是:希尔达·杜利特尔、多萝西·L.塞耶斯、简·艾伦·哈里森、艾琳·鲍尔、弗吉尼亚·伍尔夫,她们的共同点是在世界大战期间同住在梅克伦堡广场。她们在广场居住的时间并不重叠,在此居住的时间长短也不一,但她们在广场过度的时间都对她们有着重大影响。在这里,她们都努力打造一种可以让自身才能得以发挥的生活方式,寻找可以支持她们全心工作、无须为家务琐事分心的亲密关系。

这其实也正是伍尔夫提出的,女人想要写作,需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个房间,可以是空间上的,我认为还是内心的。

要想理解这一点,还要看一看当时社会环境对于女性的定位,那就是女性不需要接受系统教育,女性的价值在于婚姻,而她们一旦公开发表观点,必定会招致嘲笑和鄙夷,想要通过写作获得酬劳更是不可能的事。


女性在身体与言行被束缚的同时,想象力也备受束缚。想要拥有创作的空间,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必然是逃离。选择梅克伦堡广场,她们有了崭新的开始,在这里,她们勇敢地宣告她们究竟是怎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H.D.认为开启那些抑制她写作、尚未解决的难题的钥匙,正在于梅克伦堡广场那段岁月。赛耶斯在梅克伦堡广场写下第一部小说,并且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决心,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简·哈里森75岁才来到广场,她来到这里是为了实现因迟迟到来而显得尤为急迫的新生,因为她从未预期退后之后安定、沉闷的生活。艾琳·鲍尔在梅克伦堡广场找到极合心意的住所,从而开启了崭新的独立生活,在这里生活的18年,她不受社会规训束缚,随心生活,她还将这种权利扩大至更广泛的层面,无论种族、国度、阶级划分。伍尔夫在战争期间搬进广场,她在这里思考如何在战争中存活下去,而她的思考也渗透进写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窥探一二。


然而,想要实现写作这一道路也非易事,正如伍尔夫所写“智识上的自由有赖于物质基础”,但能否继续写作、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无法由自己的随心掌控,而是受到现实条件制约。她们必须找到一种持续的以写作、翻译、当老师或编辑的方式赚取生活必要费用。

比如,H.D.在创作之初,她的每一本手稿上都写着不同的作者名,即使出版《让我活下去》还坚决拒绝附上自己的照片。直到73岁,面对记者采访,她才承认这本书完全属于自传性质,这是源自社会对女性的批判鄙夷所致。

又比如,伍尔夫在《往事札记》中提到过与自己有关的“隐身的存在”,这“隐身的存在”其实就是影响女性写作的种种现实因素:金钱、个人空间、愿意提供支持的丈夫、考虑是否养育孩子,以及帮忙做家务、照顾孩子的佣人等。这些因素“对作家创作有着持续的影响,撕扯她,隐匿她,曲解她。”其实这些也就是伍尔夫经典的那句:“女人想要写作,得有钱,还得有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纵观这本书,我们会发现本书除了伍尔夫的生平留下了清晰、有条理的记载,其他女性的人生履历有很多缺失,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这正如本书作者提到的“女性在其所处时代取得功业已属不易,要想做出的成就能在死后被后世铭记更是困难重重。”

即使如此,阅读《女性如何书写历史》这本书,这五位女性的故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被压抑下的女性的抗争与追求。她们以写作这种方式,找回了主导权。时至今日,女性地位已然不一样,但谁又能说这个社会上仍然有许多因各种缘由被束缚的女性?

但愿每一位女性,都能找到自我,活出自我!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