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奥布鲁切夫环形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奥布鲁切夫环形山(Obruchev)月球背面位于智海南侧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其名称取自俄罗斯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暨地理学家弗拉基米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奥布鲁切夫(Vladimir Afanasyevich Obruchev,1863年-195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概述

该陨坑西侧靠近更大的伦德马克环形山、西北偏北毗邻略小的奥戴环形山,汤姆孙环形山和奥雷姆环形山分别位于东北偏北及东南,而往南稍远处则坐落了外形扭曲的克雷蒂安环形山。该陨坑中心月面座标为38.67°S 162.43°E,直径72.23公里,深度约2.77公里。 [1] 奥布鲁切夫环形山外观轮廓接近圆形,坑壁被严重损毁,现已成为一圈环坑底的参差、崎岖的山脊,南部部分覆盖在卫星坑壁“奥布鲁切夫 M”上。该陨坑西南侧边缘较平直,北侧壁分布有一系列的裂谷,而东北壁上则横跨了一座圆杯状的小陨坑。奥布鲁切夫环形山坑壁最大高出周边地形1300米,内部容积约4680km。坑内地表相对平坦,但边缘区域较为崎岖,北部靠近内壁延伸着数道细长的山脊,沿西侧壁沿和内壁底各坐落了一座小陨坑,而南部也有一座被高反照率地表环绕的小穴坑,坑底中心点西侧矗立着二座小山丘。 该环形山在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前,曾被称作“第426号陨石坑”。 [1]

参考文献

  1. 奥布鲁切夫环形山,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