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奥尔多·利奥波德」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5: 行 5:
 
| 图像    =  
 
| 图像    =  
 
    
 
    
[[File:Hhhhhhhhhhhhhhhhhhh.jpg|缩略图|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A5%A5%E5%B0%94%E5%A4%9A%C2%B7%E5%88%A9%E5%A5%A5%E6%B3%A2%E5%BE%B7%E5%9B%BE%E7%89%87&hs=2&pn=0&spn=0&di=17035202272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e=utf-8&oe=utf-8&cl=2&lm=-1&cs=4156108270%2C1845819389&os=1179386025%2C1029645672&simid=4154419118%2C689701475&adpicid=0&lpn=0&ln=30&fr=ala&fm=&sme=&cg=&bdtype=0&oriquery=%E5%A5%A5%E5%B0%94%E5%A4%9A%C2%B7%E5%88%A9%E5%A5%A5%E6%B3%A2%E5%BE%B7%E5%9B%BE%E7%89%87&objurl=http%3A%2F%2Fimg.hc360.com%2Fwater%2Finfo%2Fimages%2F200808%2F20080813152301409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tgu5_z%26e3Bowpj6_z%26e3Bivnma_z%26e3Bv54AzdH3FdaabAzdH3FalAzdH3Fac8cd988nlcm_z%26e3Bfip4s&gsm=0&islist=&querylist= 原图链接]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0826985847&di=067850b6bb6f3985b8e6ebb18337bddc&imgtype=0&src=http%3A%2F%2Fimg.hc360.com%2Fwater%2Finfo%2Fimages%2F200808%2F200808131523014098.jpg 来自百度网]]]
+
[[File:Hhhhhhhhhhhhhhhhhhh.jpg|缩略图|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A5%A5%E5%B0%94%E5%A4%9A%C2%B7%E5%88%A9%E5%A5%A5%E6%B3%A2%E5%BE%B7%E5%9B%BE%E7%89%87&hs=2&pn=0&spn=0&di=17035202272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e=utf-8&oe=utf-8&cl=2&lm=-1&cs=4156108270%2C1845819389&os=1179386025%2C1029645672&simid=4154419118%2C689701475&adpicid=0&lpn=0&ln=30&fr=ala&fm=&sme=&cg=&bdtype=0&oriquery=%E5%A5%A5%E5%B0%94%E5%A4%9A%C2%B7%E5%88%A9%E5%A5%A5%E6%B3%A2%E5%BE%B7%E5%9B%BE%E7%89%87&objurl=http%3A%2F%2Fimg.hc360.com%2Fwater%2Finfo%2Fimages%2F200808%2F20080813152301409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tgu5_z%26e3Bowpj6_z%26e3Bivnma_z%26e3Bv54AzdH3FdaabAzdH3FalAzdH3Fac8cd988nlcm_z%26e3Bfip4s&gsm=0&islist=&querylist= 来自百度网]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0826985847&di=067850b6bb6f3985b8e6ebb18337bddc&imgtype=0&src=http%3A%2F%2Fimg.hc360.com%2Fwater%2Finfo%2Fimages%2F200808%2F200808131523014098.jpg 原图链接]]]
 
| 图像说明 =  奥尔多•利奥波德|center
 
| 图像说明 =  奥尔多•利奥波德|center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887|01|11}}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887|01|11}}   

於 2019年2月28日 (四) 20:25 的修訂

奧爾多•利奧波德
奧爾多•利奧波德
原文名 Aldo Leopold
出生 (1887-01-11)1887年1月11日
美國衣阿華州伯靈頓
逝世 1948年4月21日(1948-04-21)(61歲)
國籍 美國
職業 演員
知名作品 《沙鄉年鑑》
《大雁歸來》
《野生動物管理》

奧爾多•利奧波德 (Aldo 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國生態學家,被稱作美國新保護活動的"先知""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也是著名的觀察家、思想家、文學巨匠。《沙鄉年鑑》是作者的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也是土地倫理學的開山之作。其中,《像山那樣思考》被收入蘇教版中學語文課本(必修一)。《大雁歸來》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為其八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七篇課文。還著有《野生動物管理》等著作。

人物簡介

1887年1月11日,利奧波德出生在美國衣阿華州伯靈頓市的一個德裔移民之家。1906年,他成為耶魯大學林業專業的研究生。之後,他作為聯邦林業局的職員被派往林業部門工作,長達20多年。直到1928年離開林業局,專門研究野生動物。經過長期野外考察研究,寫出了《野生動物管理》。如今,利奧波德已經被公認為是野生動物管理研究的始創者。

1933年,利奧波德到威斯康星大學農業管理系擔任教授。 1935年,他與著名的自然科學家羅伯特•馬歇爾一起創建了"荒野學會",宗旨是保護和擴大面臨被侵害和被污染的荒野大地以及荒野上的自由生命。利奧波德應邀擔任學會主席。

1948年4月21日,鄰居農場起火。利奧波德在趕赴撲火的途中,不幸因心臟病猝發逝世。

主要成就

奧爾多•利奧波德認為,人和土地的關係是人類長期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他首次提出土地共同體這一概念,認為土地不光是土壤,它還包括氣候、水、植物和動物;而土地道德則是要把人類從以土地征服者自居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着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任何對土地的掠奪性行為都將帶來災難性後果。[1]

認為真正的文明"是人類與其它動物、植物、土壤互為依存的合作狀態",真正的倫理應當是大地倫理,是將人類視為"生物共同體中的一個成員"並自覺維護大地共同體的倫理。"我們尊重整個大地,不僅是因為它有用,而且是因為它是活的生命存在體。"他進一步提出了生態整體主義的核心準則:"有助於維持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事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這個準則的提出是人類思想史上石破天驚的大事,它標誌着生態整體主義的正式確立,標誌着人類的思想經過數千年以人類為中心的發展之後,終於超越了人類自身的局限,開始從生態整體的宏觀視野來思考問題了。提出這一準則,是利奧波德對生態文明構建的最大貢獻,利奧波德也因此而成為生態整體主義真正的奠基人。

利奧波德還是生態美學和生態文學的奠基人。他認為,大自然的美不僅僅通過共同體中各個元素體現出來,更重要的是作為整體的共同體的美,整體的美才是最高的美。利奧波德用他優美的文字吸引一代又一代讀者融入大自然,傾聽河流奏出的音樂,像山一樣思考:"在一個靜謐的夜晚,燃着低低的篝火,昴星掛在懸崖邊時,靜靜地坐着聽聽狼的嗥叫,盡力地去想起你所見過的所有事物並試着去理解。然後你會聽到一陣極度和諧的共振,它的樂譜嵌入成千上萬座小山,發出的是動植物生存或死亡的音調。這種節奏跨越了幾個世紀。"[2]

主要著作

《沙鄉年鑑》(又譯為《沙鄉的沉思》[3]。 《野生動物管理》

外部鏈接

  1. [3]豆瓣網
  2. [ https://www.juzimi.com/jianjie/267665 ]句子迷網
  3. [4]網易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