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奉试明堂火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奉试明堂火珠》
崔曙参加科举考试时创作的一首咏物诗

《奉试明堂火珠》唐代诗人崔曙参加科举考试时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是赞颂明堂火珠的诗作。一二句破“明堂”,承“明堂”、“火珠”;三四五六句写火珠光辉,作者以“月”与“星”作比,可谓绝妙;“曙后一星孤”句对仗工整,描写出月亮落下后的情景;七八句以颂扬作结。全诗表现了明堂上的火珠明亮耀眼的特点,虽有宫体诗味,但取景空阔,清明自然,不失名家气度。诗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一联历来受人赞赏。

此诗是作者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时所作。《文苑英华》卷一八六把此诗归入“省试”类。此题唐人存诗仅此一首。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武后)证圣元年(695年)明堂、天堂同焚。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置宝凤,后以金珠代替之,号通天宫。”“明皇开元五年(717年)幸东都,改为乾元殿。十年复为明堂。二十七年毁明堂之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知此诗之作,正在毁明堂上层之前一年。

作品原文

奉试明堂火珠[1]

唐代:崔曙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原文解释

帝王正位建造明堂重屋,明堂顶上凌空耸立火珠。

夜晚就像两个月亮升天,日晓月落高空一颗孤星。

天色明净珠光难以泯灭,云彩生起远望若有若无。

早就知晓在这太平盛世,有国宝必定出现在名都。

词句注释

⑴明堂:为当时朝廷的听政殿,火珠:明堂屋顶上用来装饰美化的宝珠。

⑵正位:谓正式登位、就职。按明堂之制,肇自上古,为帝王宣政教、祀宗祖之所。故帝王正位,必造明堂。《后汉书·皇后纪序》:“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重屋:重檐之屋。明堂建筑,上圆下方,有两层,上层祭天,下层有五室,谓之“重屋”。唐李白《明堂赋》:“采殷制,酌夏步。杂以代室重屋之名,括以辰次火木之数。”

⑶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一作“中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

⑷夜来:入夜。唐杜甫《遣怀》诗:“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双月:指火珠、月亮。满:一作“合”。

⑸曙:天刚亮。一星:指火珠。

⑹天净:天空明净。

⑺遥知太平代:一作“还知圣明代”。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⑻国宝:指火珠。此以火珠指明堂顶上宝珠。名都:著名的都城。汉班固《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

整体赏析

唐代试律诗一般为六韵,此诗则是一首四韵诗的典例和佳作。毛奇龄《唐人试帖》根据荆冬倩“奉试”诗亦为四韵认为可能是当时官限如此,而直至后来,“奉试”诗才又变为六韵。

此诗寥寥数句就突出了明堂上的火珠明亮耀眼的特点。首两句从明堂入笔点出火珠,接下来四句则写了火珠的光辉。作者以月与星作比,可谓妙绝。“夜来双月满”之“双月”,一实指天上的月亮,一喻指明堂的火珠,两者并举就说明火珠皎洁光白之至与天下月亮无二,仿佛又一轮明月遗落人间,两月同散发出柔和的微光为夜晚增添了不少景趣。夸张、衬托至极致。而“曙后一星孤”句对仗工整,描写的是天亮月亮落下后的景象:虽然月亮消失了,但火珠的光辉不减,就像一颗永挂天边的星星。“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二句,继续写火珠之光,写出了其珠光闪闪的特点。最后,诗人以颂扬作结。因火珠乃他国所献之宝物,有此盛事正说明国家之强大及时代之太平。结句遣字用词还算颇有气势,只是意义平平,未免落入俗套。

此诗虽有宫体诗味,但取景空阔,清明自然,不失名家气度。诗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一联历来受人关注。此联描写的是明堂上的火珠,在夜晚与月光相衬如同一双明月,而曙后天明月亮西沉时,火珠仍然如一颗孤星在明堂屋顶上闪闪发光。后来有人把“曙后一星孤”一句别解为崔曙死后只留下一个名叫星星的女儿。《分门古今类事》“崔曙一星”:“崔曙作《明堂火珠》诗云:‘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时称佳句。未几。曙卒。无子,惟一女,名星星。星,盖其谶也。”在这样的附会之下,“曙后一星孤”竟然成了诗谶。

名家点评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录》卷四《明堂》:“开元中,改明堂为听政殿,颇毁撤,面宏规不改。顶上金火珠迥出空外,望之赫然。省司试举人,作《明堂火珠》诗,进士崔曙诗最清拔。”

宋代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九八引《明皇杂录》:唐崔曙应进士举,作《明堂火珠》诗,续有佳句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其言深为工,文士推服。

清代纪昀《唐人试律说》:火珠以铜为之,施于屋巅,刘肃《大唐新语》及《旧唐书》言之甚详,非蚌珠也,故有“双月”“一星”“天净”“云生”之句,而结句以珠比之。坊本误解为蚌珠,因改“还如”为“还知”,失之远矣。三四当时以为警句,然此二句赋火珠,五六即应点缀明堂,仍以空语敷衍,未免疏略。

清代梁章钜《试律丛话》:“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此十字在当时为警句,诚非溢美。

作者简介

崔曙(?—739年)[2],一名崔署 ,宋州(治今河南商丘)人 ,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 ,唐朝文学家、诗人,喜交游,与薛据等友善,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堂兄。

早年孤贱,曾在终南山随道士邢和璞学法术 ,后沦落定居宋州(今河南商丘),曾在少室山读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状元及第) ,又在殿试中作《奉试明堂火珠》诗。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县县尉。可惜,第二年,崔曙就病故了。崔曙死后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世人皆以为“曙后一星孤”是谶语 。殷瑙评其诗“多叹词要妙,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全唐诗》五五存其诗一卷,共15首。

崔曙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父母早丧,家境贫寒,孤身一人,因此沦落寓居在宋州(今河南商丘) ,后隐居少室山读书,可谓备尝人世艰难困苦。然而,生活的不幸非但没有把他压垮,却砥砺了他奋发向上的意志。崔曙小小年纪便背井离乡,西上少室山(嵩岳之西峰)拜师求学,踏上了漫漫的人生长途。 “独往路难尽,穷阴人易伤;伤此无衣客,如何蒙雪霜。” 诗句道出了旅途的凄苦和寂寞。他“志况疏爽,苦读书,高栖少室山中”。(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与高僧常山人、如上人、冯炼师等为友,清心寡欲,专心学问。自信“器为人用,势本天作”(《瓢赋》),决不会长期沦落下去。然而报国无门的现实又使他感慨万端:“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送薛据之宋州》)同样失意的薛据对此甚有同感,就赋诗互勉道:“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良工不我顾,有用宁自媒。丈夫何不遇,为泣黄金台”。对纳贤明君充满了期望。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应试,作《奉试明堂火珠》诗,诗云:“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考官十分推重颔联“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唐玄宗看过之后也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尉。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崔曙因病离世,留下一女,名叫“星星。

视频

古诗

参考资料

  1. 奉试明堂火珠 古诗文网;
  2. 崔曙唐朝状元、诗人生平简介,写作特点有哪些? 趣历史,发布时间;2019-01-08 1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