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夺(拼音:duó、duì)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最早字形见于西周金文 。"夺"是会意字,字形从"隹""又""小""衣",意为抓到的鸟从手里飞走了,指失去、丧失。鸟儿刚飞走时有时会被人立即抓住,因此有夺取、抢夺的含义。现代"夺"主要意思是强取、抢夺,如:强词夺理。引申指争取,如:夺冠。也有胜过、压倒的意思,如:巧夺天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夺

外文名称; Capture

拼音; duó、duì

注音; ㄉㄨㄛˊ、ㄉㄨㄟˋ

部首; 大

结构; 上下结构

笔画数; 6画

繁体; 夺

异体; ࠔ�、࡙�、敚、࡜�

五笔; DFU

仓颉; KDI

四角码; 40348

统一码; 593A

平水韵; 入声七曷

郑码; GDDS

字级; 常用字、一级字

笔顺; 一ノ丶一丨㇏

字源解说

会意字。最早字形见于西周金文。金文(图1、2)的"夺"字,上半部是只振翅欲飞的鸟(隹),下面是只手(又),还有"小"。表明一只小鸟从手中飞走了。大有脱手而出的意味。除了上述构件之外,还有"衣"字,因此有资料认为是像手从衣内把小鸟雀夺取过来。

小篆的"夺"字,形有所省变,如省略隹上之"小"为两点。

至战国时, 《汗简》所代表的成为后来的主流结构(图4),即从又、从隹、从隶化的大(是衣与隹上之"小"综合变化的结果)。秦简或从《汗简》,只是大的下部与隹的上部作"共用",又字上方多出一个饰笔(图5);或从西周结构,并加以微调,衣的上下两部分远远分离,又作寸(图3,属于形义皆近偏旁的更替)。《说文》(图6)依准《汗简》厘定为从又、从奞(读作xùn,把"大"与"隹"两个构件合并的一个字),这里点出了大概。许氏所谓"手持隹,失之也",没有解释上面为什么有一个"大",与古初造意已有离违。隶变时,主流结构从《说文》,只是"又"作"寸"(图7-12),非主流结构主要表现为构件"大"的写法不固定。楷书简化作"夺"。简化采取的是"取其轮廓"的方法,始见于明代的官府文书档案《兵科抄出》。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注

手持隹失之也。

注:引伸为凡失去物之偁。凡手中遗落物当作此字,今乃用脱为之,而用夺为争敚字。相承久矣。脱,消肉臞也。徒活切。郑康成说礼记曰编简烂脱。脱音夺。

从又奞。

注:又,手也。持隹而奞,少纵即逝也。徒活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大部】 夺 ·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11

古文:ᙸᜎ。《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徒活切,音⼠。强(强)取也。《前汉·食货志》: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景帝纪》:渔夺百姓。《文中子·王道篇》:轻施者必好夺。

又镌削禄阶亦曰夺。《论语》:夺伯氏骈邑三百。

又狭路也。《礼·檀弓》:齐庄公袭莒于夺。○按《左传·襄二十三年》:齐侯袭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杜注:且于,莒邑。隧,狭路。郑元引之证经云:隧夺声相。近又云:或作兑,据此则夺非地名。敓,古夺字,兑即敓之省文。澔失考,误音兑,字书因之训地名,非。

又丘月切,音阙。白居易《桐花诗》: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草木坚强物,所禀固难夺。

又叶僻吉切,音狄。《大度首》:石赤不夺,节士之必。敚或敓原字从攴。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大"宽"寸"窄,"大"罩住"寸"。

❷"大",首笔横居上居中,撇笔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捺笔从竖中线起笔,撇、捺舒展,为"寸"留位。

❸"寸",首笔横在横中线下方,」在竖中线,头部伸入"大"的空位。[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