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夺胎换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夺胎换骨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词解释

原意为脱去凡胎俗骨而换为圣胎仙骨,后比喻在诗文创作中援用前人作品的意思但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而另立新意的一种技法。强调师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能有所创新。在诗歌创作中主要通过换字、换意凸显主旨、生成新意、造就佳句。“夺胎”是发现前人作品中具有某种意味,而予以阐扬、深化、拓展,乃至生成新意。“换骨”是发现前人作品中具有某种高妙的思想、情意但表现不够充分,而用更为恰切的语言予以重新表现,使之更完善、更鲜明。这一技巧体现文艺创作的传承、流变关系,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具体运用的实例。文化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也可以借鉴这一策略。

引例1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然而不改变前人的意思而换用更恰切的词句,叫做换骨法;从前人作品中领悟到作者的某个意旨而予以深化和充分发挥,叫做夺胎法。)

引例2

文章虽不要蹈袭古人一言一句;然古人自有夺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陈善《扪虱新话·文章夺胎换骨》) (文章虽然不应该袭用前人的一字一句,但前人自有一种夺胎换骨的方法,就好像用一粒灵丹来点铁成金[从而创造出更完美的作品]一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