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溝里說故事(范良義)
作品欣賞
太陽溝里說故事
一個很自然、很平常的小山溝,從什麼時候被稱為太陽溝?說起來是故事,聽起來很神奇。這事與老百姓的生活和二郎有着密切的關係。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天在西山的天上突然出現了十個太陽,曬得大地一片滾燙,人鑽進地洞裡還熱的透不過氣來。人們愁眉苦臉,生活不下去,可誰也拿不出好的解決辦法來。那時候有個年輕巨人叫二郎(不知籍貫),身材高大雄偉,站起來像座大山,騰騰鞋殼簍里的灰都能堆成小山。他看到大家的難受樣,十分難過,心想:自己若不能為大家排憂解難,就空長個大個子,活在世上讓人恥笑。他把大家召集到一塊說:「大傢伙別着急,在家等着,我到西山那邊把它們(太陽)收拾了,就沒事了。」大家信任二郎,一起動手,給二郎準備了夠吃七七四十九天的乾糧,夠喝八八六十四天的水,夠穿九九八十一天的草鞋,支持他的行動。
經過艱難跋涉,他來到了西峽的西山,爬到山頂上一看,幾個落山的太陽都在睡覺大覺。他就跳下去捉太陽,可是按住這個按不住那個,結果都跑掉了。這可咋辦?他拍拍腦門,計上心頭,砍了一棵參天大樹,加工成一個稱心如意的大扁擔,選了兩座山擔起來,去追尋太陽壓太陽。
他穿破了九九八十一雙草鞋,先後擔了十座山,有九個太陽被它捉住壓在了山下。傳說西峽境內的大山,都是二郎擔山攆太陽從別處擔來的,山下面現在還壓着九個太陽哩。還有一個逃掉的太陽,藏到了深溝里一根馬齒菜秧的底下,不敢露面,伺機脫了身。這個山溝後來就被人們叫做太陽溝,逃生的太陽就是現在的太陽。馬齒菜因為對太陽有救命之恩,所以馬齒菜再曬也曬不死,太陽一直在袒護着它。
從小到大,聽到過關於太陽的兩個神話故事:一個是二郎擔山攆太陽(一種說法是壓太陽),一個是后羿射日。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分別幹掉了九個太陽,加起來是十八個,我一直在納悶,那時候有那麼多太陽嗎?
太陽溝位於河南西峽縣五里橋鎮,與縣城僅隔着一條灌河。灌水悠悠,日夜不休,匯入丹江,流向京津,養育着蒼生,也向世人傳說着太陽溝的故事。
「七一」建黨節這天,我同十幾位朋友一起徒步,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太陽溝。溝口的一邊,是裸露的黃褐色的石板坡,據說是前些年城裡人蓋房子在這裡採挖石板留下的痕跡。離遠點看,像一張飽經滄桑的黃色的臉。走入溝口,頭頂是高高懸掛的焦枝鐵路,通向南北,滿載貨物的列車從這裡隆隆而過。聲聲汽笛,似乎在告訴它的遠方業主,此時正在通過西峽的太陽溝。
抬眼向山溝望去,山高林密,綠蔭正濃,生機盎然。太陽照在西山的峰巔上,好像鋪了一層金。向前走,一條近似原始的小路,通向縱深,雜草叢生,坎坷不平。豐沛的晨露與路草合夥,浸濕了步行者的鞋襪和褲角。朋友們對此沒有表露怨言,而是顯得異常開心,因為這種自然生態是寶貴的,是大家所需要的。
前行到溝深處,更顯谷幽木秀,景色誘人,一棵棵高大的河柳,掛着一串串青黃色的柳籽,好似一串串銅錢兒;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新竹,剛剛脫掉護身的外衣,茁壯成長。那種翠綠而富含生機的形象,很有魅力,令人眼氣;溝里的小溪水從山澗出發,悠閒地、快樂地流淌着,細聽起來,那響聲就像器樂家彈奏着美妙的琴弦,撥動着跋涉者的心;一棵棵滿身折皺的樺櫟樹,蒼老的枝幹,堅強的神態,向人展示着一種不懼風雨、自強不息的精神。
山溝兩旁的綠林里,一種自然生長的刺果「檬子」成熟了,黑的發亮,水靈靈的,摘一把放進口裡,甜味悠長,就是被刺條扎了手也無怨言,只有笑聲。有「檬子」吃還不算,這裡還有味道獨特的山葡萄和入秋成熟的野生獼猴桃,讓游者產生再次前來的欲望。
讓初來者想不到的是,在幾公里深的溝垴處,還有一座土地廟,內供土地神。廟堂不大,但引人注目、令人沉思。筆者猜想修廟者是在提醒人們要保護太陽溝的平靜和生態,或者是借土地神的名義告誡人們要保護耕地,不被占用和破壞。由此推測,修廟者可能居住在縣城的稻香路,一直沉浸在「風吹稻花香滿城」的時光里。由此可見,他的智商不凡,但不乏憂慮。如果是靈魂知己,我可以傳話給他,「水墨龍鄉」會越來越美,太陽溝會青山常在。
山中充足的負氧離子入肺,提振了大家的精氣神。返回的路上,大家心情愉悅,紛紛表示要利用今天的建黨節日唱幾首心中的歌,慶祝黨的生日。於是,大家選擇了一個寬闊處展示才藝,一人獨唱,二人合唱,多人集體唱,不拘形式。《唱支山歌給黨聽》、《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映山紅》、《我和我的祖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人民大眾耳熟能詳的歌曲,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穿過山溝,越過山頂,傳向太空,傳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
結束徒步,我的心還一直平靜不下來。我在想,文字的力量太大,太陽溝已經是一個太陽了,但「十個太陽」的故事還在。神話的傳播力也很大,小時候聽到過很多古希臘的神話,至今的記憶中還有保留,但到底是神話還是人話,很少有人去探究。進而我還想,如果若干若干年後,這山清水秀的太陽溝被改造了,成了冒煙的工廠,建起了一座座商品樓,此時的「青山秀水」會不會成為故事?今天徒步唱歌的俊男靚女,在經歷若干若干年之後,會不會被此地居民的後生們說成是從天宮下凡而來,編成故事進行流傳?想來想去還是順其自然吧,編故事應該也算是世界文化的一種。[1]
作者簡介
范良義,河南西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