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原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太原总堂)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原天主教堂亦稱太原總堂、天主教太原教區主教府、天主教太原教區主教座堂,位於解放路,是一座古羅馬風格的高大建築,通體鐵紅色,間以白線裝飾。

簡介(introduction of the cathedral)

天主教太原教區主教座堂,坐落在太原舊城區原大北門3—5號,今解放路178號,奉無染原罪聖母為主保、聖若瑟和聖五傷方濟各為副主保,全稱為太原聖母無染原罪主教座堂,簡稱太原總堂。該堂為一座宏偉壯觀帶着濃厚的古羅馬藝術風格的宗教建築物。曾作為山西境內最大的天主教堂,直到現在依然是全國最為重要的主教座堂之一。2005年被山西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沿革(history of the cathedral)

太原主教座堂於清·同治5年(1866年)意大利籍方濟各會士江類思主持修建,地址在今解放路東三道巷一帶,堂系南北方向,古羅馬式,此時於清·光緒26年被焚毀。現太原主教座堂是由意大利籍方濟各會士鳳朝瑞主教所建。鳳朝瑞主教於清·光緒28年(1902年)7月16日到太原任山西北境教區代牧主教。鳳主教後立即主持並籌集資金重建太原主教大堂,太原主教座堂。 由意大利籍助理修士落中華設計督工。光緒31年(1905年)落成,並於12月31日舉行祝聖典禮,建築形式一直保存至今。當時,太原總堂面積為一百五十七畝有餘,其範圍:西至解放路,北至東三道巷,東至永定路,南至城坊東街。皆由清·咸豐末年(1861年)至抗日戰爭期間,逐步由教會購置而成。建築物有主教座堂、神父辦公樓、餐廳、大、小花園、修道院、修女院、保赤會、若瑟修院、明原男校和加辣女校、慈幼印書館等附屬建築物,至今部分痕跡尚存。

建築風格(style of the cathedral)

主教座堂為羅馬平頂式建築結構,呈拉丁十字縱長形,後堂為半圓屋頂。十字形設計體現出嚴格的平衡對稱。從遠處觀看,十字架、高聳的鐘樓似與天穹相接。從空中俯瞰,猶如一個大十字架平置於地面。聖堂坐東朝西呈十字形建築。規模宏大,長50米,寬33米,通高50米,占地面積1400餘平方米,同時可容納2600人參與儀式。

堂內彩繪玻璃圖案惟妙惟肖將天主的救恩計劃展現於眼前,各種聖經故事都呈現在玻璃窗上。

這座羅馬式古典建築造型宏大,聳立頂端的巨大的十字架標誌着它的身份,給繁華的解放路又留下了一抹神秘的宗教色彩。這裡非常開放,門口的黑板上除了寫給教友的通知,還有歡迎參加禮拜和觀禮的字樣,神父也非常和善平易。轉到禮拜堂的後身就是神父休息辦公的地方,辦公樓系三層意大利風格建築,青磚砌成的外表,又不乏中國式的古樸,太原天主教堂建築群無疑是清末民初宗教建築的典型代表。

教堂牆體外表,由兩隻造形別致的獅子拱起「天主堂」三個字,為何採用獅子造形,這點已經成為一個迷,沒有人能解釋,也許當時的建築師想用獅子來表達天主的尊貴吧。教堂建成時,鐘樓上有當時從意大利運來的一組洋鍾,每隔一刻鐘一報時,半小時一敲鐘,天主堂的鐘聲響徹整個太原古城,據老人們回憶,當時的太原人都聽天主教堂的鐘聲來校正時間。不幸的是,由於歷史原因,文革時,洋鍾、堂內大管風琴不知去向,2005年太原總堂百年堂慶時,在教區的努力下,又恢復了當時鐘聲綿延數里的盛景,生活在繁華大都市的人們,每每路過太原總堂,聽到悠揚的鐘聲時,都會情不自禁地駐足,仿佛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

在教堂內參觀時,遊客們總會被她濃郁的宗教氛圍所感染,悠揚的管風琴,優美的讚美詩,富麗堂皇的大殿,正是典型的歐洲教堂風格。教堂內雕塑遍布,彩繪無數,天藍色的天花板給人以靜謐安詳的感覺,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坐在教堂里,一方面欣賞教堂的建築、繪畫藝術,更重要的是為了尋找一份心靈的安靜。各種聖經故事都呈現在教堂里,大殿上方的玻璃窗更是匠心獨用,據說有吸音的作用,在車水馬龍的大都市,使教堂越發顯得莊嚴肅穆,使遊客不得不感嘆古代建築師的聰慧。祭壇後方呈半圓形,有象徵教區主教權力的長明燈,還有主教訓導神父們的寶座[2]

視頻

易俗社 相關視頻

太原教區堯子尚教會120周年慶典5
太原教區慈悲禧年聖門開啟紀錄

參考文獻